教材课文的选择、编排对学生学习影响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教学要求、教材、考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高一年级既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教材在客观上起着高中与初中衔接与过渡的内容作用。如何搞好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课文选择、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本选择;单元编排;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科书的内容有四个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阅读鉴赏是这本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安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都是可以穿插在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中当知识拓展教学,名著可以拿出来单独教,所以在这儿主要探讨阅读鉴赏对于学生影响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课文的选择和单元顺序的编排。
  一、课文的选择
  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出现的,摆脱了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但是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也符合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较为适合现代人表达思想情感。诗歌与青年男女有天然的关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表达丰富的情感。”第一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表达革命豪情壮志的诗歌,适合学生当时所处的心理状态,为高考而奋斗的革命开始了,可引导学生的情感迁移,设立好高中的学习计划。后面诗歌分别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据使用过人教版教科书的很多学生说明,这两篇诗歌是高中阶段记忆非常深刻的,具有语言和韵律美,高中生正处于情感的萌芽,这样的诗歌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表达自我情感最美的语言。最后一篇是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亲情的诗歌,有了理想、爱情或者友情再来个亲情的感受,这是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得到情感认同更重要。
  从必修一教材里可见,记叙类散文占半壁江山。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王荣生老师曾说过,语文教材中的文体70%是散文类。学生在原有初中学习散文的基础上,难度较小,渐渐加大难度,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这样的教材选择有利于学生适应初高中语文的衔接。
  第二单元的记叙散文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第三单元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六篇散文既有古代敘述散文,也有现当代记叙散文。“古代叙述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增长见闻、明辨是非,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述的艺术。当中的文言文叙述特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这些文章还需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文章相对比初中的文言文,文章更长,语言点更多,需要积累的古文词汇量比初中多,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即在初中学习文言文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成人化话题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也往成人化思考。
  第四单元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到这个单元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和进度。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加以艺术加工等等。学习这单元,学生可以懂得看新闻时抓取重要的信息,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关注社会意识。阅读鉴赏选文建立在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和散文有了较扎实的学习基础上,高中生人格相对较为独立、意志力较强,逐渐建立三观,这些文章的挑选适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性。
  二、单元顺序编排
  阅读鉴赏一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安排在之前已分析过,但是二三单元的编排改变一下顺序更适合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第二单元是文言文的学习,但是文中的内容涉及的是政治、外交、写人物类的古代散文,类似纪传体,和第四单元的报告文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所以两单元的前后学习更适合。而第三单元写的是五四前后的人物,这单元的知识背景和第一单元诗歌的知识背景是一样的,如果放在一起会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时代背景的认识,都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事情,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两个单元的前后学习,有助于老师的备课。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是备学生,针对这点,这两个单元放置前后关系对于诗歌、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方便。同时二三单元也有相似性,都是写人记事,所以更改顺序并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是对第一和第四单元的结合学习却是有一定的影响性的。在二三单元的对调过后,学生学习记忆的知识相对会减少,但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一开始便养好全面、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
  总之,高一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择对于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促进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的有目的性选择和单元的整合安排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林珠梅,女,1991年生,福建漳浦人,闽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喻示了“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高处)”之上,还是“泥土(低处)”之
【考点解说】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主要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常见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考点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
一向是班级第一的我升入初中时是年级十多名,我明白学校高手如云,危机感顿生,于是乎我决定寻找对手展开竞争,提高自己。  什么人是对手?所谓对手当然应该是成绩出色、遥遥领先的了不起的人物。  看到我的新同桌,我一脸不屑。作為一个男生,他竟然和我一样高,成绩更是二十名之后。  很快我锁定对手是年级第五的一名女生。分析成绩后我发现数学、英语这两科我稍逊于她,于是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般地追赶起来。此时的他—
摘要:记叙文素材使用往往容易边际效用递减,如何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故事更新颖,别出心裁;此外,小事的叙述要充满感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感动人;最后,撷取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拨云见日,让文章更真实。  关键词:记叙文 素材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实际上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记叙文素材使用方面,主要指素材核心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核心,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群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阅读课程与教学形态,对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名词,我也在摸索中,以下对群文阅读做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群文阅读
《我走过的道路》是茅盾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追述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写于1980年9月17日的《我走过的道路》序中,茅盾说:“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1976年3月24日,茅盾开始口述回忆录,利用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口述录音,同时由家人做笔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县名)人。早年随父宦游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父死后,流寓湘、鄂、苏、杭等地。他在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