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HZTP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解说】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主要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常见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考例解析】
  城市里的菜地
  晓 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地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训练】
  1.作者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他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标题是“城市里的菜地”,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
  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选自2017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城市里的菜地》這篇散文围绕“菜地”行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反映城市的变迁。菜地是“我”的另一本“鲜活的日历”,菜地是连接母亲和城市的纽带,菜地也反映了母亲及“我”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然而,城市里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还是被无情吞没,结尾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余韵悠长,引人深思。试题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关键语句的赏析、标题的理解以及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鲜活的日历”在文中指什么,然后将“菜地”与“我”的生活、“日历”等联系起来分析。参考答案:“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我”一路走来,顺次看到它们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去看菜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第2题,考查关键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语句,判断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要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和情感特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各种蔬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菜地的喜爱。
  第3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两方面分析,要梳理出“菜地”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把握母亲对“菜地”的情感以及“菜地”的含义。参考答案:菜地是连接母亲和城市的纽带;母亲对菜地的感情代表了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具有典型意义;写母亲其实也是写作者,对作者来说菜地具有“根”的意义;母子对话内容和菜地的现实遭际形成对比,加重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主旨。
  第4题,此题考查文章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联系全文围绕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点题、照应、总结、深化中心等。参考答案:第⑦段交代菜地的结局,城市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被无情吞没;与前文中菜地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与“我”和母亲的愿望形成反差,表现“我”的痛心;结尾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余韵悠长,引人深思。在结构上,这段文字照应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   【实践演練】
  花生的历程
  葛小明
  ①村子里这一年的黄历,从花生开始记载。人们变成了日历上的数字,在地里闪烁起来,他们思忖,勤恳,也在岁月与苍老中获得收成。
  ②男人走在前面,无论是下地的途中,还是正在耕作的田里。女人爱美,即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她们仍会在头上裹一块围巾,一是防晒,二是让最少的沙土飞到脸上。围巾很美,尤其在下地的时候,就像是开在黄土地上的花儿。小孩是组合中最多变的角色,有时和父亲一起,有时围着母亲打转,活计的分配,往往被经常调动。
  ③留作种子的花生,颗粒饱满,肥大而坚挺。为了保护种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它们从出壳到下地,皆由庄稼人手把手照料。冬天的时候,农活全部做完,天又冷,人们在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剥花生壳,留作次年的种子。每一粒花生都神情紧张,每一粒花生都被一双大手深情地抚摸过,每一粒花生都被赋予了一份希望和祝福。
  ④男人把花生背到田里,找个中间位置放下,然后开始翻地。在鲁东南,花生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千家万户春种的主角。基本上村里有人开始下种,其他人也就紧跟着忙碌起来,下种的早晚会关系到庄稼的长势和未来的收成。并且,如果下种太晚,会被邻里笑话,说这家人懒,干活不卖力、不卖时。于是,种花生就这样成了大地之上最大规模的动作,那是希望、是底气,也是年末过上好日子的前兆,没人敢怠慢。
  ⑤土地被犁头深翻,露出藏了一冬的秘密,这个秘密湿润,充满了生机。土地松软,人间温柔,庄稼人小心而谨慎地把种子放进打好的窝里。一双或粗糙或稚嫩的手,两粒饱满而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几个简单的动作和数字,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田间耕作画。这幅画,定格在山川河流之间,定格在无数庄稼人的梦里。
  ⑥有人打窝,有人放种,有人在最后上土,三口之家刚刚好。在鲁东南的一些地方,庄稼人的每一分子,都很重要,缺谁都不行。如果天气正好,赶上下雨,花生的种植是不用浇水的,但是如果逢到大旱时节,打窝和放种之间就得加一道工序——浇水,这时候一家有四口人才够数。水从或近或远的河里运过来,一桶一桶的水,在男人健壮的肩膀上,由远及近,慢慢进入田里。不用多久,被浇过水的位置的花生第一个冒出来,经历一春一夏的风雨,它们会结出肥硕的果实。
  ⑦上土往往是女人完成的。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土上少了,里面的种子将不得不忍受干涸,成活率降低;土上多了,种子又很难冒出头,甚至有憋死在土里的可能。女人的细心和认真,足够胜任这个环节。花生在那一刻成为她们的儿女,那些未出襁褓的孩子还很稚嫩,要轻,要柔,要温和,要小心翼翼,但是只要给予了母亲般的爱和呵护,它们很快就能长大成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⑧花生种好后,男男女女们有序地退出田地,留下曾经虔诚的身影,留下一份关于土地的希冀。让人欣喜的是,不用几天,花生种子就冲破了土地,露出一副全新的面孔,独自对着这个世界。
  ⑨秋天终于来了。每一颗果实都沉甸甸的,枝头上的,藤蔓中间的,土地里的,熟透了。花生赶在秋天深处成熟,当所有花儿凋零的时候,花生变成了开在大地之上最美丽的花儿。那艳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涤,由庄稼人辛勤耕耘的汗水浇灌而成,动人而持久。那艳丽,从大地之上,洋溢到每一个站在天地之间的庄稼人的脸上,擦拭不去。
  (选自2017年9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训练】
  1.请简要说说你对文章标题“花生的历程”含义的理解。
  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第②段作简要赏析。
  3.第⑤段画线句中的“这幅画”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结尾一段开头写道:“秋天终于来了。”请简要分析“终于”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5.最后一段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好处?
  拔 茅 针
  刘保法
  在乡间河滩小路边,总是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一种茅草。茅草是野生的,无人种植,无人照料,却生长得蓬蓬勃勃,甚至有点疯狂。一条新开的河浜,往往当年就会长出茅草,第二年就绿满了河滩和河滩边的小路。用什么来解释茅草的这种顽强生命力和生长的积极性呢?我想,兴许就是一种生态平衡吧!茅草需要依附泥土生长,泥土渴望得到茅草保护。于是,无人照料的茅草得到了养分,裸露松软的泥土披上了一层绿色外衣。凡是生命,总有它美好的一面,茅草使河滩边的小路着实美丽了许多。
  村里的孩子常喜欢到这种长满茅草的河滩边玩,不仅因为美丽好玩,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在那里拔茅针吃。茅草每逢春天就要长新叶、开花。在茅草含苞欲放的时刻,把茅草的花苞连着草茎一起拔出来,那根长长的草茎就是茅针;因为很像一根缝衣针,所以叫它茅针。把茅针送到嘴里嚼,嫩嫩的,清爽爽,甜丝丝,味道确实不错!
  我最喜欢去的是村前头的新浜,因为新浜边的那条小路,可以一直通到姐姐家的村头。逢年过节,我就会乐不可支地沿着这条小路去姐姐家“做客人”。因为有了这条小路,我的“做客人”就变得格外“内容丰富”“趣味盎然”。我常常是一路拔着茅针吃,一路蹦蹦跳跳地走到姐姐家的!乡村里可以吃的野生植物是很多的,除了茅针,还有芦根、菱角、桑葚、野梅子、野桃子……但是也有不少是有毒的,据说我的一个哥哥,就是误吃了长在坟地里的野果子而死的。所以母亲常常用哥哥的死来吓唬我们,不许我们乱吃野果之类的东西。胆小的我自然是恪守母命,尽量避免跟野果之类的东西接触,渐渐地,还生出了一些畏惧。惟有茅草,我不仅不畏惧,甚至还可以说有点偏爱。我常常背着母亲拔茅针吃。一根细细长长的草茎,竟会让我如此着迷。
  直到长大成人才知道:我偏爱茅针,其实不在于“吃”,而在于“拔”。那种拔茅针的过程才是我的真正向往!新浜的河滩比较平坦,长满了茅草的河滩往往变得很结实;结实而平坦的河滩上长满了茅草,就像在床上铺了一块柔软的绿地毯。约上几个好伙伴,脚踩着柔软的绿地毯,一边走,一边拔茅针吃茅针,一边谈论着宇宙地理、侠客好汉,谈论着各自的趣事和向往。抑或趴在这块绿地毯上看河里穿条鱼赛跑,跟泥洞里的小螃蟹对话;在绿地毯上盘腿而坐,兴致勃勃地做我们喜欢的游戏;有时干脆就朝绿地毯上一躺,嘴里嚼着清爽爽、甜丝丝的茅针,任凭白云从自己的鼻尖飘过,任凭小鸟从自己的耳边掠过,任凭小蚂蚁在自己的头颈里挠痒,任凭春风把自己的衣衫鼓起……那种惬意,绝对是旁人无法体味的!
  后来我进了城,但思乡情结常常挥之不去,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就会想到莳弄一下花草,借以调节心情。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绝对是难得的机遇。茅草的生长与人世的动荡变更无关,但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深情的人,更会从容应对变更,平衡心态,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
  (选自《精美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
  【阅读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 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生态平衡”具体指的什么?
  3.结合语境,任选一角度对下面语句略作赏析。
  把茅针送到嘴里嚼,嫩嫩的,清爽爽,甜丝丝,味道确实不错!
  4.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偏爱茅针,其实不在于“吃”,而在于“拔”?
  5.文章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花生的历程》
  1.“花生的历程”不是指花生的生长过程,而是农民种植花生的过程,文章主体部分详细描写农民种植花生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辛勤耕耘的庄稼人的赞美,以“花生的历程”为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段文字描写了一家三口下地劳作的情景,并用简洁的文字点明人物的特点:男人勤劳、女人爱美、小孩配合父亲劳作。 3.一双或粗糙或稚嫩的手,两粒饱满而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几个简单的动作和数字,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田间耕作画。 4.“终于”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到来意味着花生的收获,“终于”表现了庄稼人及作者对收获时节的期盼之情。 5.画线句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庄稼人收获的喜悦,也表达了作者对辛勤耕耘的庄稼人的赞美之情,对全文具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大意相同即可)
  《拔茅针》
  1.回忆了自己少年时,在乡间河滩小路边拔茅针、吃野果子的事情。2.茅草需要依附泥土生长,泥土渴望得到茅草保护。3.此句中叠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年咀嚼茅针时的感受,也富有儿童情趣。(大意相同即可)4.因为拔茅针的过程充满了无限趣味,而这些是作者当时的真正向往。5.这一段点明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文献
"不如搬家吧"我说。百"有这个办法了。在这里住下去的话,我会更加精神紧张,脑中螺丝又会飞掉:即使现在我的头脑也相当混乱了。"我说想搬得远远的,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去。但我丈夫不想动。他还没太察觉事态的严重性。当时是他对公司约王作最热心的时期,我们住的小房子是好不容易才刚刚买下来的,女儿也适应了幼稚园生活。于是他说:"稍等一阵子,不必意着搬嘛。一时之间不容易找到工作,房子也得卖掉,孩子的幼稚园也得
【创意微电影】  第一幅: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入选了多种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其对话描写艺术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  1.“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2.“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兴许是死了。”  第二幅:小文读了《孔乙己》,对文中的对话描写特别感兴趣,就去图书馆借来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  第三幅:小文发
保罗·科埃略,生于1947年。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曾担任过编剧、剧场导演和记者,为巴西最著名的摇滚乐歌星创作过《减生于一万年之前》等六十余首歌词。后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為嬉皮士周游世界,与一些秘密团体和东方宗教社会有过接触。曾出版《朝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等著作。曾荣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巴西政府授予里约布兰科骑士勋章、国际安徒生大
你有过等待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况出现的经历吗?你品味过等待的滋味吗?  等待的滋味——有点苦  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爸爸妈妈要到县城打工,就把我转到一所寄宿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我有些不知所措,每天只能把头低得不能再低。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思念与等待之苦,因为从小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所以我特别看重每月一次的聚会。离聚会还有好几天,我就开始魂不守舍了,书看不进去,
初见“父爱”这个标题,我和你一样,也马上想到了来自人类的父爱,在人类社会,父爱同伟大的母爱一样,也是无处不在的。但细细品读过文章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界,在南极的雄企鹅身上,父爱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一开始就有些先声夺人:“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也无法不为那份鲜为人知的父爱而落泪。”毫无疑问,这是在为全文确定抒情的基调。  接下来,作者没有跟我们绕弯子,而是把我们急于了解的“东西”直接
请记住我,你就是我心底的阳光……  ——选自《寻梦环游记》主题歌  13岁生日那天,曾祖母去世了。  听外婆说,她走得毫无征兆,临走时,僵硬的脸上却始终绽放着慈祥的微笑,甚至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终于等到汛汛的生日了……”  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我哭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哭得那么伤心、那么悲怆。因为前一天晚上,她还和我约定今日和我庆生日呢!  带着沉重的心情办理完曾祖母的丧事之后,我始终走不出和曾祖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15世纪末的意大利著名画家,他3岁开始学画,8岁时就办过画展,被人们称为“绘画小天才”。  1470年,25岁的桑德罗经营起了一家画廊,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买他的画。桑德罗想要突破自己,就找了很多名家学画,但他每次只听名家们说了几句话,就失去了求学的兴趣,因为他觉得他们所说的知识他都懂。有一次,桑德罗去威尼斯拜访一个著名老画家,当他找到那个老画家的时候,老画家正拿着水壶在院子里给花
横塘路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横塘路》是追恋理想中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怅惘凄愁的心灵怨歌。词的重点并不在这美女本身,而是侧重于抒发由此而引起的浓重的“闲愁”,其中交织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憾恨与美人迟暮的深长怨叹,寄托着词人因仕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经历了纷纷扰扰的轮回,才最终找到生存的栖息地。小小的幼苗,在经受了风吹雨打的层层蜕变后,才逐渐成熟。  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就必须舍弃短暂懊悔的畅快,经历雕琢打磨,让自己具有棱角且羽翼丰满。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如果你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么你的一生将永远伴随懊悔。乔布斯曾说过:我坚信,区分成功与不成功,一般的因素就是纯粹的毅力差别。现在多数人的状态是三分钟热度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喻示了“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高处)”之上,还是“泥土(低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