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音乐教学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朋友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乐”、“合作中增长知识”,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课要想“动”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然后开展让学生能亲自体验的教学活动,让他们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在音乐中欣赏美、鉴赏美。例如:在教低年级教材中《保护小羊》一课时,在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出山岗上的图案、背景,将小熊、大象、小刺猬、几只白白的小羊、狼等图片贴在画面上,又将教室的座位排成“u”字形,使学生没有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中,然后结合设置环境,开展竞猜、竞答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在山岗上发生了什么事,山岗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怎样团结起来把狼赶跑了。录音机里不断播放《保护小羊》一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保护小羊》。歌词与旋律已潜移默化地印入孩子的脑海之中。学完这首歌之后,讓孩子继续动起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音乐创编表演,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让学生自己选择愿意扮演那个角色,然后跳着、唱着表演怎样《保护小羊》的。
二、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音乐课要想“活”起来,首先得让学生“乐”起来。古人对“乐学”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教师若能知此意,并以此来指导教学,音乐课堂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让学生“乐”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才能愉快地观察研究,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例如:在低年级认识五线谱位置的教学中,我把这些音用小动物来表示:do代表公鸡,mi代表小猫,so代表青蛙,la代表小鸭子,然后采用回家形式,让学生带上不同的头饰模仿这些动物走路的姿势,找到五线谱的家,找到家时就唱一唱这个音。一种动物领一队,让全班同学都“乐”起来,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究上,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上音乐课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师生互动,让课堂“更”精彩
教与学的互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绪,促进师生间交流、分析、讨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只有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才能被激活。
孩子们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儿童对音乐和语言有天生的好奇感,教师可以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例如:在教《回声》一课时,我用语言创设意境:一只小鸭子迷路了,它只说它的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我们帮它找到家好吗?让学生说出小桥、大山、流水并在黑板上画好简笔画。小鸭子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棒!”于是,它游到了桥洞底下,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嘎嘎嘎|嘎——‖……这时不知哪儿也有一只小鸭在叫:嘎嘎嘎|嘎——‖……这下小鸭子傻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由此导入《回声》的教学,并让学生模仿回声。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来表演。看着孩子们积极的态度,我趁热打铁,和全班同学一起模仿回声,并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回声,教学效果特别好。
一、设置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课要想“动”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然后开展让学生能亲自体验的教学活动,让他们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在音乐中欣赏美、鉴赏美。例如:在教低年级教材中《保护小羊》一课时,在课前,我在黑板上画出山岗上的图案、背景,将小熊、大象、小刺猬、几只白白的小羊、狼等图片贴在画面上,又将教室的座位排成“u”字形,使学生没有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中,然后结合设置环境,开展竞猜、竞答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在山岗上发生了什么事,山岗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怎样团结起来把狼赶跑了。录音机里不断播放《保护小羊》一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保护小羊》。歌词与旋律已潜移默化地印入孩子的脑海之中。学完这首歌之后,讓孩子继续动起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音乐创编表演,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让学生自己选择愿意扮演那个角色,然后跳着、唱着表演怎样《保护小羊》的。
二、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音乐课要想“活”起来,首先得让学生“乐”起来。古人对“乐学”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教师若能知此意,并以此来指导教学,音乐课堂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让学生“乐”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才能愉快地观察研究,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例如:在低年级认识五线谱位置的教学中,我把这些音用小动物来表示:do代表公鸡,mi代表小猫,so代表青蛙,la代表小鸭子,然后采用回家形式,让学生带上不同的头饰模仿这些动物走路的姿势,找到五线谱的家,找到家时就唱一唱这个音。一种动物领一队,让全班同学都“乐”起来,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究上,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上音乐课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师生互动,让课堂“更”精彩
教与学的互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绪,促进师生间交流、分析、讨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只有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才能被激活。
孩子们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儿童对音乐和语言有天生的好奇感,教师可以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例如:在教《回声》一课时,我用语言创设意境:一只小鸭子迷路了,它只说它的家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我们帮它找到家好吗?让学生说出小桥、大山、流水并在黑板上画好简笔画。小鸭子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棒!”于是,它游到了桥洞底下,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嘎嘎嘎|嘎——‖……这时不知哪儿也有一只小鸭在叫:嘎嘎嘎|嘎——‖……这下小鸭子傻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由此导入《回声》的教学,并让学生模仿回声。于是,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来表演。看着孩子们积极的态度,我趁热打铁,和全班同学一起模仿回声,并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回声,教学效果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