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蝇王》因其对人性恶的深入挖掘而成为20世纪荒岛小说的经典。但是,对《蝇王》的理解不能止于此,戈尔丁从传统文明的衰落方面展现了人性恶滋生的深层根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救赎道路,即通过基督教的他救与理性的自救相结合的救赎道路。
关键词: 人性恶 深层根源 救赎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作品以荒岛为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邪恶的一面,并因此成为英国荒岛小说在20世纪的代表作。
一
在《蝇王》中,孩子们在荒岛上发现了“野兽”,这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恐惧。杰克率领猎手杀死一头母猪后,为了免受“野兽”的侵袭,他将母猪的猪头砍下,插在一根木棍上敬献给“野兽”。无数只苍蝇开始享用这难得的美餐,于是猪头成为一个叮满苍蝇的巨大的黑球,这就是小说中“蝇王”的来历。“蝇王”,《圣经》将其阐释为“万恶之首”。龚志成则作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解读,他说:“所谓‘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渐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①在《蝇王》中,爬满苍蝇的猪头成为“人性的黑暗”的象征。人性黑暗中嗜血的一面体现在杰克等人在猎杀野猪的过程中,并进而演变成杰克、罗杰等人对拉尔夫一派的追逐和血腥捕杀;而人性黑暗中恐惧的一面首先体现在孩子们对黑暗和“野兽”的恐惧,可是在“野兽”的面目被西蒙和拉尔夫看清之后,这种恐惧明显演化成人性内在的一种异己力量,它来得莫名,但却有支配和破坏一切的可怕力量。
《蝇王》中,“野兽”给孩子们造成的恐惧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野兽”的存在与否并未真正确定之前,拉尔夫等人对“野兽”言论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他们不愿意相信“野兽”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学依据,而是出于对恐惧的逃避。“野兽”终于降临到荒岛上,孩子们不得不面对“野兽”,尤其是当“野兽”与黑暗交织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完全为恐惧所掌控,理性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已经不复存在。“野兽”所带来的恐惧使孩子们对黑暗中的树林敬而远之,甚至是充满敌意,当西蒙带着“野兽”的秘密从黑暗的树林中爬出来时,招致了因为恐惧而迷失心智的人的血腥残杀。恐惧,尤其是黑暗中生发出来的恐惧使他们完全丧失了分辨事物的能力,变得盲目而缺乏意识。面对“野兽”造成的恐惧,拉尔夫和猪崽子选择远离黑暗中的树林,甚至将至关重要的火堆从“野兽”出没的山上转移到山下。而有着嗜血本能的杰克却通过血腥和暴力的不断升级来克服恐惧。他与猎手在“野兽”出没的地带猎杀母猪,然后将猪头敬献给“野兽”,期望与“野兽”互不干扰。雷雨交加的夜里,杰克等人凭着打猎后残余的狂热来驱逐内心的恐惧,这种狂热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拉尔夫等人也会偶尔受到感染并沦陷其中。
二
可是,小说中杰克、罗杰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嗜血和恐惧并不是简单地由“野兽”引起的,“野兽”只是来自成人世界的一个遇难飞行员的尸体。当“野兽”的真正面目展现在西蒙和拉尔夫面前时,事情的真相就不由得不令人震惊。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的黑暗”,因此,嗜血和恐惧便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是人本性的一部分②。可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的进化和熏陶之后,人还是能如此轻易地沦落到这种境地?是什么激发了人性中已经被掩埋的嗜血和恐惧本能呢?
人类文明中理性的确立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致于许多人会陷入理性全能的陷阱不能自拔。18世纪的笛福在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就将理性供上了神坛,这种极端的观念由一个生活在理性文明上升时期的人提出,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到了戈尔丁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发现理性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非理性在理性衰落的夹缝中解放了出来。戈尔丁曾经天真地相信人性的美好,相信文明和理性的力量可以消灭人性中所存在的恶,可是战争的爆发使他意识到文明人人性中所潜在的黑暗因素,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和理性并没有深厚到可以将它们抹灭,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它就会悄无声息地滋生出来。《蝇王》中,戈尔丁塑造了一个非正常的猪崽子形象来象征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豪的理性:他身体虚胖,患有气喘病,眼睛近视到只有依靠眼镜才能看清楚事物。不健康的猪崽子其实就暗示了现实中理性的衰落和无力。同时,戈尔丁通过猪崽子也表现了对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理性主义者的嘲讽和批判。在荒岛这个小世界中,猪崽子是众人嘲讽与贬斥的对象。他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自愿担负起了对拉尔夫等人耳提面命的责任,尽管带有理性主义者的道貌岸然和自以为是,可是不能否认这种理性在荒岛这个环境中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可是,猪崽子终究还是要为理性的盲目、自大、无知付出代价。作为理性的代表,猪崽子相信没有理性解决不了的事情,理性范围之外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当西蒙指出“野兽就是我们自己”③时,猪崽子会不假思索地吐出“放屁”(99);而当西蒙惨死,拉尔夫因为参与了谋杀而痛苦不已的时候,猪崽子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吓坏了”(181)。理性不仅无法解释人性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嗜血和恐惧,而且也无力在人性恶爆发的时候表现出积极而有效的反应和行为。猪崽子的眼镜被杰克等人偷去之后,猪崽子大义凛然地跟随拉尔夫去讨还眼镜,理所当然地认为理在他们这边。可是,他至死都不明白,远离了文明社会,原本就已经倾颓的理性围墙早已经土崩瓦解了。
理性的衰落必然带来非理性的崛起,在《蝇王》中,非理性表现出的是一种使人的邪恶的一面变本加厉、不断滋生的因素。每一次非理性行为的背后,都是一次次人性恶的滋生和爆发。人性恶中的恐惧和嗜血本能都是伴随着其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生长而生长的。看到“野兽”之后,恐惧的杰克、拉尔夫等人因着其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本就顾不上仔细看一眼“野兽”的真面目就落荒而逃,非理性的逃避之后只能使恐惧更加地根深蒂固。还有,杰克等人在猎杀野猪时的狂野、在雷雨交加下的狂舞,这每一次伴随着非理性因素的行为背后除了恐惧,还有他们嗜血本能的大爆发。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人性中暗藏的嗜血和恐惧,还要洞察其中有着推波助澜作用的非理性。猪崽子用他的理性做出的一个贡献是帮助拉尔夫渐渐地拥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力使拉尔夫能够有意识地压制人性中的恶,幸运地没有沦为杰克之流。每个人的人性深处都有其黑暗因素存在,面对“野兽”,拉尔夫和猪崽子同样会表现出恐惧;面对被猎手追逐而走投无路的野猪,拉尔夫也会兴奋地投以削尖的长矛。只是拉尔夫与杰克终究还是不一样的,拉尔夫凭借猪崽子赋予的理性始终在极力压制人性中蠢蠢欲动的恶;而在杰克的身上,理性的衰落伴随着非理性的滋生,使其人性处在一种与拉尔夫截然相反的状态。杰克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猪崽子的反感,这正表明他对理性的排斥和对非理性的趋从,正是这种趋从,使得杰克人性中的黑暗成分处在一种放逐而不加制止的状态。杰克从踏上荒岛的那一刻就追求打猎所带来的刺激与狂热,他不理解拉尔夫、猪崽子等人对火堆的重视。在一手造成了西蒙的惨死之后,他也绝对不会有拉尔夫似的痛苦,这不是出于猪崽子似的盲目和无知,相反是由于非理性对理性的驱逐和压制。 《蝇王》中所表现的极端境遇使不少评论家质疑《蝇王》中的情景在文明世界发生的可能性。当人类沦落到一个毫无道德、法律、规范约束的荒岛上时,单凭人类的理性和自觉能否维持文明社会的现状,最起码能否再现一个阳光灿烂的珊瑚岛?戈尔丁并没有这么乐观。姑且不论戈尔丁笔下的荒岛是不是过于脱离现实,至少我们应该先注意到戈尔丁的荒岛丝毫没有脱离文明世界。戈尔丁虽然采取了荒岛小说的模式,但是此荒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荒岛,它与文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孩子们不是由于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流落到荒岛之上的,而是由于人类掀起的一场核战争,孩子们落难荒岛本身就成为成人世界行为的牺牲品。其次,荒岛上出现了众多成人世界的象征,如猪崽子和他的眼镜象征着理性和科学,一个普通的海螺被赋予了民主和权力,猪崽子经常提及的姨妈等成人,以及拉尔夫不时陷入的白日梦等等。作为一个公认的“寓言编纂家”,戈尔丁把小小的荒岛上描绘成文明世界的缩影。第三,来自成人世界的飞行员尸体更加有力地说明戈尔丁笔下的荒岛与文明世界的复杂联系。这群脱离了成人世界的孩子,同时也脱离了成人世界那一系列的约束和规范。曾经支配他们行为方式的东西已经没有了根基,转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己力量——恐惧,而造成众人恐惧的直接原因就是因战争而降落到荒岛上的飞行员尸体。恐惧伴随着黑暗生发开来,最终演化成为一场无法收拾的人性悲剧。此外,还有拉尔夫的获救,也很明显与文明世界有紧密的联系,从天而降的海军军官以及小说结尾海军军官意味深长的举动都是戈尔丁对文明世界的影射。戈尔丁力求通过建立荒岛与文明世界的联系,来说明荒岛之上的人性悲剧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在文明世界中。经历过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之后,戈尔丁重新认识了文明、科学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戈尔丁要为人类敲响警钟,使尚处于猪崽子式的盲目乐观中的人类惊醒,使人类看到放逐人性罪恶的最终下场。
三
人性中的理性和文明在面对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时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悬殊的反差既使人震惊,又难免使人绝望。因此,就不由得有很多评论家将《蝇王》视为一部悲观主义小说,而将戈尔丁冠以“悲观主义者”的头衔,可是戈尔丁真正的意图难道就是表现一种令人绝望的悲观吗?但凡在荒岛小说中,主人公身处荒岛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作者总是替主人公寻找一种得以生存下来的支柱。理性和文明就是笛福为鲁滨逊寻求的生存支柱。可是在《蝇王》中,戈尔丁打破了这种理性自救的神话。在戈尔丁的时代,理性在面对人类困境时显得力不从心,人类无法单纯通过理性实现自救。戈尔丁觉察到这一点,为人类指出了救赎之路,即通过上帝对人性恶的洞察,同时结合人类的理性的救赎道路,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不断成长并最终明白人性恶本质的拉尔夫身上。西蒙与猪崽子是戈尔丁为拉尔夫的成长设置的。西蒙的死使拉尔夫从人性善恶的徘徊中洞察到人性恶的存在和可怕,迷途知返,使他没有加入到杰克等人对人性黑暗的放逐之中;而猪崽子则使原本幼稚的拉尔夫渐渐拥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使得拉尔夫能够用理性遏制非理性,并遏制非理性下的嗜血和恐惧。
对于两者对人类的救赎,戈尔丁是有侧重的。理性的衰落及其目空一切的盲目自大使得人类无法通过这种理性看到人性中的恶,而戈尔丁认为人类只有首先意识到人性中存在的恶的一面和它的非理性根源,同时摆脱了理性主义者的盲目自大和目光短浅,然后才能用自己残存的理性遏止人性中黑暗成分的滋生和扩大。小说结尾,当拉尔夫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243)的时候,戈尔丁的写作初衷和作品的救赎主题实现了,因为“拉尔夫和以前不大一样了……他终于认识到人性的堕落本性,也明白了堵在他和幸福之间的障碍来自他自身④”。在戈尔丁看来,对人性恶本质真相的了解过程和结果是痛苦的、可怕的,但是与之前人类的无知行为相比,明白了人性恶本质的人类才是有出路、有希望的。结尾海军军官将拉尔夫从死亡边缘救出,一方面是由荒岛世界指涉文明世界,对放逐人性罪恶的成人世界提出警醒;另一方面是因为明白了人性恶本质的拉尔夫是戈尔丁留给人类未来的希望。
诚然,戈尔丁希望通过对人性黑暗的揭露使尚处于无知和盲目状态的人类觉醒,他呈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人性惨剧。他认为人性黑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迟早会演变成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场浩劫,对于这一点,他不吐不快,不能不为人类敲响警钟。面对人类未来的这种困境,戈尔丁不能不为其提供一种摆脱困境的途径。拉尔夫的获救表明戈尔丁不希望代表人性黑暗的杰克取得最终的胜利,而拉尔夫最终的哭泣则是戈尔丁为人类指明的道路,即只有摆脱理性的盲目自大,明白人性中潜藏的黑暗并加以制止,人类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可是,这种机械降神的解决方法未免缺乏说服力,或许对于如何防止人性黑暗所酿造的恶果,戈尔丁也是迷惑的吧!
注释:
① 参见龚志成所译《蝇王》的译本序.转引自: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② 参见龚志成所译《蝇王》的译本序.转引自: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③ 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99(以下原文引用将在文中标明页码).
④ 威廉·戈尔丁.谈谈〈蝇王〉中的寓意.见《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散文金库》.宋桂芳,陈先荣,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423.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关键词: 人性恶 深层根源 救赎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作品以荒岛为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邪恶的一面,并因此成为英国荒岛小说在20世纪的代表作。
一
在《蝇王》中,孩子们在荒岛上发现了“野兽”,这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恐惧。杰克率领猎手杀死一头母猪后,为了免受“野兽”的侵袭,他将母猪的猪头砍下,插在一根木棍上敬献给“野兽”。无数只苍蝇开始享用这难得的美餐,于是猪头成为一个叮满苍蝇的巨大的黑球,这就是小说中“蝇王”的来历。“蝇王”,《圣经》将其阐释为“万恶之首”。龚志成则作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解读,他说:“所谓‘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渐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①在《蝇王》中,爬满苍蝇的猪头成为“人性的黑暗”的象征。人性黑暗中嗜血的一面体现在杰克等人在猎杀野猪的过程中,并进而演变成杰克、罗杰等人对拉尔夫一派的追逐和血腥捕杀;而人性黑暗中恐惧的一面首先体现在孩子们对黑暗和“野兽”的恐惧,可是在“野兽”的面目被西蒙和拉尔夫看清之后,这种恐惧明显演化成人性内在的一种异己力量,它来得莫名,但却有支配和破坏一切的可怕力量。
《蝇王》中,“野兽”给孩子们造成的恐惧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野兽”的存在与否并未真正确定之前,拉尔夫等人对“野兽”言论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他们不愿意相信“野兽”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学依据,而是出于对恐惧的逃避。“野兽”终于降临到荒岛上,孩子们不得不面对“野兽”,尤其是当“野兽”与黑暗交织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完全为恐惧所掌控,理性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已经不复存在。“野兽”所带来的恐惧使孩子们对黑暗中的树林敬而远之,甚至是充满敌意,当西蒙带着“野兽”的秘密从黑暗的树林中爬出来时,招致了因为恐惧而迷失心智的人的血腥残杀。恐惧,尤其是黑暗中生发出来的恐惧使他们完全丧失了分辨事物的能力,变得盲目而缺乏意识。面对“野兽”造成的恐惧,拉尔夫和猪崽子选择远离黑暗中的树林,甚至将至关重要的火堆从“野兽”出没的山上转移到山下。而有着嗜血本能的杰克却通过血腥和暴力的不断升级来克服恐惧。他与猎手在“野兽”出没的地带猎杀母猪,然后将猪头敬献给“野兽”,期望与“野兽”互不干扰。雷雨交加的夜里,杰克等人凭着打猎后残余的狂热来驱逐内心的恐惧,这种狂热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拉尔夫等人也会偶尔受到感染并沦陷其中。
二
可是,小说中杰克、罗杰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嗜血和恐惧并不是简单地由“野兽”引起的,“野兽”只是来自成人世界的一个遇难飞行员的尸体。当“野兽”的真正面目展现在西蒙和拉尔夫面前时,事情的真相就不由得不令人震惊。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的黑暗”,因此,嗜血和恐惧便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是人本性的一部分②。可是,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的进化和熏陶之后,人还是能如此轻易地沦落到这种境地?是什么激发了人性中已经被掩埋的嗜血和恐惧本能呢?
人类文明中理性的确立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致于许多人会陷入理性全能的陷阱不能自拔。18世纪的笛福在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就将理性供上了神坛,这种极端的观念由一个生活在理性文明上升时期的人提出,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到了戈尔丁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发现理性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非理性在理性衰落的夹缝中解放了出来。戈尔丁曾经天真地相信人性的美好,相信文明和理性的力量可以消灭人性中所存在的恶,可是战争的爆发使他意识到文明人人性中所潜在的黑暗因素,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和理性并没有深厚到可以将它们抹灭,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它就会悄无声息地滋生出来。《蝇王》中,戈尔丁塑造了一个非正常的猪崽子形象来象征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豪的理性:他身体虚胖,患有气喘病,眼睛近视到只有依靠眼镜才能看清楚事物。不健康的猪崽子其实就暗示了现实中理性的衰落和无力。同时,戈尔丁通过猪崽子也表现了对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理性主义者的嘲讽和批判。在荒岛这个小世界中,猪崽子是众人嘲讽与贬斥的对象。他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自愿担负起了对拉尔夫等人耳提面命的责任,尽管带有理性主义者的道貌岸然和自以为是,可是不能否认这种理性在荒岛这个环境中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可是,猪崽子终究还是要为理性的盲目、自大、无知付出代价。作为理性的代表,猪崽子相信没有理性解决不了的事情,理性范围之外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当西蒙指出“野兽就是我们自己”③时,猪崽子会不假思索地吐出“放屁”(99);而当西蒙惨死,拉尔夫因为参与了谋杀而痛苦不已的时候,猪崽子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吓坏了”(181)。理性不仅无法解释人性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嗜血和恐惧,而且也无力在人性恶爆发的时候表现出积极而有效的反应和行为。猪崽子的眼镜被杰克等人偷去之后,猪崽子大义凛然地跟随拉尔夫去讨还眼镜,理所当然地认为理在他们这边。可是,他至死都不明白,远离了文明社会,原本就已经倾颓的理性围墙早已经土崩瓦解了。
理性的衰落必然带来非理性的崛起,在《蝇王》中,非理性表现出的是一种使人的邪恶的一面变本加厉、不断滋生的因素。每一次非理性行为的背后,都是一次次人性恶的滋生和爆发。人性恶中的恐惧和嗜血本能都是伴随着其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生长而生长的。看到“野兽”之后,恐惧的杰克、拉尔夫等人因着其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本就顾不上仔细看一眼“野兽”的真面目就落荒而逃,非理性的逃避之后只能使恐惧更加地根深蒂固。还有,杰克等人在猎杀野猪时的狂野、在雷雨交加下的狂舞,这每一次伴随着非理性因素的行为背后除了恐惧,还有他们嗜血本能的大爆发。因此,我们不应只看到人性中暗藏的嗜血和恐惧,还要洞察其中有着推波助澜作用的非理性。猪崽子用他的理性做出的一个贡献是帮助拉尔夫渐渐地拥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力使拉尔夫能够有意识地压制人性中的恶,幸运地没有沦为杰克之流。每个人的人性深处都有其黑暗因素存在,面对“野兽”,拉尔夫和猪崽子同样会表现出恐惧;面对被猎手追逐而走投无路的野猪,拉尔夫也会兴奋地投以削尖的长矛。只是拉尔夫与杰克终究还是不一样的,拉尔夫凭借猪崽子赋予的理性始终在极力压制人性中蠢蠢欲动的恶;而在杰克的身上,理性的衰落伴随着非理性的滋生,使其人性处在一种与拉尔夫截然相反的状态。杰克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猪崽子的反感,这正表明他对理性的排斥和对非理性的趋从,正是这种趋从,使得杰克人性中的黑暗成分处在一种放逐而不加制止的状态。杰克从踏上荒岛的那一刻就追求打猎所带来的刺激与狂热,他不理解拉尔夫、猪崽子等人对火堆的重视。在一手造成了西蒙的惨死之后,他也绝对不会有拉尔夫似的痛苦,这不是出于猪崽子似的盲目和无知,相反是由于非理性对理性的驱逐和压制。 《蝇王》中所表现的极端境遇使不少评论家质疑《蝇王》中的情景在文明世界发生的可能性。当人类沦落到一个毫无道德、法律、规范约束的荒岛上时,单凭人类的理性和自觉能否维持文明社会的现状,最起码能否再现一个阳光灿烂的珊瑚岛?戈尔丁并没有这么乐观。姑且不论戈尔丁笔下的荒岛是不是过于脱离现实,至少我们应该先注意到戈尔丁的荒岛丝毫没有脱离文明世界。戈尔丁虽然采取了荒岛小说的模式,但是此荒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荒岛,它与文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孩子们不是由于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流落到荒岛之上的,而是由于人类掀起的一场核战争,孩子们落难荒岛本身就成为成人世界行为的牺牲品。其次,荒岛上出现了众多成人世界的象征,如猪崽子和他的眼镜象征着理性和科学,一个普通的海螺被赋予了民主和权力,猪崽子经常提及的姨妈等成人,以及拉尔夫不时陷入的白日梦等等。作为一个公认的“寓言编纂家”,戈尔丁把小小的荒岛上描绘成文明世界的缩影。第三,来自成人世界的飞行员尸体更加有力地说明戈尔丁笔下的荒岛与文明世界的复杂联系。这群脱离了成人世界的孩子,同时也脱离了成人世界那一系列的约束和规范。曾经支配他们行为方式的东西已经没有了根基,转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己力量——恐惧,而造成众人恐惧的直接原因就是因战争而降落到荒岛上的飞行员尸体。恐惧伴随着黑暗生发开来,最终演化成为一场无法收拾的人性悲剧。此外,还有拉尔夫的获救,也很明显与文明世界有紧密的联系,从天而降的海军军官以及小说结尾海军军官意味深长的举动都是戈尔丁对文明世界的影射。戈尔丁力求通过建立荒岛与文明世界的联系,来说明荒岛之上的人性悲剧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在文明世界中。经历过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之后,戈尔丁重新认识了文明、科学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戈尔丁要为人类敲响警钟,使尚处于猪崽子式的盲目乐观中的人类惊醒,使人类看到放逐人性罪恶的最终下场。
三
人性中的理性和文明在面对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时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悬殊的反差既使人震惊,又难免使人绝望。因此,就不由得有很多评论家将《蝇王》视为一部悲观主义小说,而将戈尔丁冠以“悲观主义者”的头衔,可是戈尔丁真正的意图难道就是表现一种令人绝望的悲观吗?但凡在荒岛小说中,主人公身处荒岛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作者总是替主人公寻找一种得以生存下来的支柱。理性和文明就是笛福为鲁滨逊寻求的生存支柱。可是在《蝇王》中,戈尔丁打破了这种理性自救的神话。在戈尔丁的时代,理性在面对人类困境时显得力不从心,人类无法单纯通过理性实现自救。戈尔丁觉察到这一点,为人类指出了救赎之路,即通过上帝对人性恶的洞察,同时结合人类的理性的救赎道路,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不断成长并最终明白人性恶本质的拉尔夫身上。西蒙与猪崽子是戈尔丁为拉尔夫的成长设置的。西蒙的死使拉尔夫从人性善恶的徘徊中洞察到人性恶的存在和可怕,迷途知返,使他没有加入到杰克等人对人性黑暗的放逐之中;而猪崽子则使原本幼稚的拉尔夫渐渐拥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使得拉尔夫能够用理性遏制非理性,并遏制非理性下的嗜血和恐惧。
对于两者对人类的救赎,戈尔丁是有侧重的。理性的衰落及其目空一切的盲目自大使得人类无法通过这种理性看到人性中的恶,而戈尔丁认为人类只有首先意识到人性中存在的恶的一面和它的非理性根源,同时摆脱了理性主义者的盲目自大和目光短浅,然后才能用自己残存的理性遏止人性中黑暗成分的滋生和扩大。小说结尾,当拉尔夫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243)的时候,戈尔丁的写作初衷和作品的救赎主题实现了,因为“拉尔夫和以前不大一样了……他终于认识到人性的堕落本性,也明白了堵在他和幸福之间的障碍来自他自身④”。在戈尔丁看来,对人性恶本质真相的了解过程和结果是痛苦的、可怕的,但是与之前人类的无知行为相比,明白了人性恶本质的人类才是有出路、有希望的。结尾海军军官将拉尔夫从死亡边缘救出,一方面是由荒岛世界指涉文明世界,对放逐人性罪恶的成人世界提出警醒;另一方面是因为明白了人性恶本质的拉尔夫是戈尔丁留给人类未来的希望。
诚然,戈尔丁希望通过对人性黑暗的揭露使尚处于无知和盲目状态的人类觉醒,他呈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人性惨剧。他认为人性黑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迟早会演变成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场浩劫,对于这一点,他不吐不快,不能不为人类敲响警钟。面对人类未来的这种困境,戈尔丁不能不为其提供一种摆脱困境的途径。拉尔夫的获救表明戈尔丁不希望代表人性黑暗的杰克取得最终的胜利,而拉尔夫最终的哭泣则是戈尔丁为人类指明的道路,即只有摆脱理性的盲目自大,明白人性中潜藏的黑暗并加以制止,人类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可是,这种机械降神的解决方法未免缺乏说服力,或许对于如何防止人性黑暗所酿造的恶果,戈尔丁也是迷惑的吧!
注释:
① 参见龚志成所译《蝇王》的译本序.转引自: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② 参见龚志成所译《蝇王》的译本序.转引自: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③ 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99(以下原文引用将在文中标明页码).
④ 威廉·戈尔丁.谈谈〈蝇王〉中的寓意.见《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散文金库》.宋桂芳,陈先荣,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423.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