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自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道法自然”,但是,本文认为“人法自然”才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文从老子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入手,分析得出老子是典型的君主论者。接着,抓住老子政治思想的几个关键词——道、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分析老子思想中人、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得出,“道”作为抽象、神秘、模糊的存在只是装饰门面的作用。人与自然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老子所有的政治要求均围绕“人法自然”而展开。最后,结合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老子的“人法自然”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 老子 人法自然 道 无为
  作者简介:樊亚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001-02
  老子的政治思想向来标榜“无为而治”,给人们留下了消极、不作为、任由自然发展的刻板印象。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他“道法自然”理论经过包装之后的刻意展现,其精神实质是“人法自然”。
  一、预设: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其思想的高度浓缩和形象展现。透过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政治理论的真实意图,窥见其精神实质。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经过前面一系列理论的铺垫,在《老子》的最后,一个栩栩如生的理想社会的形象终于形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就是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同样的和谐美好、令人神往,但不同的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出世状态,而是积极的入世。
  相比之下,西方思想家理论体系下的自然状态则是完完全全的战争状态,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西方的典型理论。那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 在这样彼此成为仇敌的社会里,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生活:“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人性竟然会使人们如此彼此互相离异、易于互相侵犯摧毁。当他外出旅行时,他会要带上武器并设法结伴而行;就寝时,他会要把门闩上;甚至就在物资里面,也要把箱子锁上。”
  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逻辑推演十分到位,关于人性的假设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状态带来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乍一看会感到困惑,同是自然状态,为何两者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绝不是东西方思维的不同导致,而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权力。“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中,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权力,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与人可以互相倾轧。而在老子小国寡民的描述中,只强调了百姓的生活状态,而容易使人忽略君主的存在。实际上,按照人性的合理推演,如果没有一个最高的共同权力,在社会资源紧缺的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产生冲突。
  所以,在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里,必定预设了君主的存在。君主和百姓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是和谐共生的。
  二、关系:人、道与自然
  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因循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生活在其中的君主和百姓必然“循自然之道”。“道”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具有统率价值和最高意义。
  (一)道
  《老子》开篇就以“道”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不可定义、不可用语言表达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宇宙的运动状态,是根据“道”进行的。道是一个模糊、混沌的自在之物。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天下母”。它是一个完美的运行模式,万事万物由它生发,也必定按照它的模式生长。
  (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人都说是美的东西,其实是丑的;天下人都说是善的东西,其实是恶的。老子坚持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原则,提出“反者道之动”思想,认为道的运动原则是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在“反者道之动”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胜的解决方案“弱者道之用”,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这种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和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成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无为”其实是“有为”,通过“无为”实现“有为”,此乃“无不为”。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心原则。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首先,“小鲜”是要烹的,国家是要治的。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无为”的精神积极治理。因此,老子在肯定了君主的存在之后,进一步肯定了治理的重要性。“小鲜”即小鱼,在煎小鱼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翻动,要谨慎小心,不然鱼很容易碎掉。仔细体味这个“煎”的过程,会发现具有很深的寓意。它针对两个主体——君主和百姓,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1.君主:无为。“君主”一词在《老子》中几乎没有出现。“圣人”一词出现的频率却极高,在书中二十六章出现过,共提及三十一次。圣人是至善的代表,是哲学、政治、伦理三者高度统一的化身。“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希望能实现圣人治国,但是,圣人过于完美以致于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君主作为道与自然在人间的代理人,虽然不可能像圣人那样修身至完美的地步,但必须依循“道”实行“无为之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鱼要慢慢煎,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减少政事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税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   2.百姓:去智欲。百姓作为“小鲜”,只需等待君主和道慢慢烹饪,不需要做任何“有为”之事。“有为”体现在君主那里是要政事清简,在作为被统治者的百姓这里,就意味着要消除智和欲,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刻意争夺、改变。“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想要使百姓达到的是“赤子”境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通过消除智和欲,使人复归婴儿,回归自然素朴的本真状态。
  由此观之,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君主和百姓都应保持因循“无为”,而其根源还是诉诸自然,诉诸道。
  (四)人法自然
  老子对道的尊崇,归根到底是对自然的尊崇。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对自然尚没有改造能力,人们依靠自然的馈赠而生存,对自然具有绝对的敬意,像神一样被崇拜。老子则善于观察、理解、体悟自然,从自然之中获得改造社会政治生活的启示。自然依循自然之道达到了和谐状态,人类社会国家如果依循自然必然也达到和谐状态。在《老子》中很多章节都直接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引出,如“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另一方面,老子希望借助自然这样一个绝对权威,给君主的存在确立合法性,为君主和百姓的循自然之道的行为提供根据。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依老子的逻辑,一步步推演后,“人法自然”才是真理,才是老子五千言深藏其中的奥妙所在。而“道”只不过是一个美化的装饰,虚有其表。真正实在的东西是包含君主和百姓的“人”和“自然”。老子故弄玄虚将道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又把它解释为含混不清的虚无,真实意图是借“道”使其理论体系神秘化,保证其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各派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说服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治国之道之际,老子反其道而行之,以不变应万变,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饱受质疑的同时,也使道家学说得到了传播发扬。
  三、结论:“人法自然”是精神实质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揭示了老子政治思想的真实意图,君主和百姓应当在自然状态中和谐生存。再以道观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最高法则,但同时又是混沌、难以界定的。道的集中体现是“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又是“无为而治”的核心。如此,道便通过“烹”对君主和百姓提出了行为准则。道的实质就是自然精神,老子就是从自然中抽象出了“道”。所以,最终君主和百姓都是循自然。他将“道”神秘化,就是为了使理论更具备合法性和吸引力。故而,“人法自然”是老子政治思想在“道”装点下的精神实质。
  更进一步来说,将“道”的面具拿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无为”的粉饰效果,看到包装精美的理论深层的良苦用心。他的出发点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通过一系列自然之论,使人们憧憬“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达到愚民的目的,从而更好的收归民心,君主统治更为稳固。因此,老子的政治思想不是无为,而是有为。
  老子“人法自然”的思想能为我们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智力支持,帮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生产和利益的推动下,环境越来越作为人身依附品而存在,肆意被人们攫取、利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十八大首次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而老子“人法自然”的思想与当下中国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其次,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应当遵循老子的清静无为、不扰民的“无为无不为”思想,以民为本,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不仅应“有为”而且应“积极有为”,对于贪污腐败不能手软,惩治引起公愤的社会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民众而言,使心境柔和,不要过于追名逐利,保持自己的本心、保持本真质朴的自然状态。在儒家伦理规范被强调、灌输得令人心烦的今天,老子的“人法自然”思想就像一缕清风,或许恰好对症下药,化解社会戾气。
  注释:
  《老子》第八十章.
  [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02页,104页,112页.
  《老子》二十一章.
  《老子》四十二章,二章,四十三章.
  《老子》二章,四十九章,五十七章,十九章,五十五章,二十五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考文献:
  [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商原李刚.道治与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龚群.老子的人生修养过程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0(5).
  [5]朱晓鹏.权威的消解与民主的构建——论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社会批判思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刑法》为了保护女性的性自主决定权,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规定了诸如强奸、组织强迫卖淫、聚众淫乱等多个罪名。但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诸多案情重大、复杂的性犯罪案件,为了厘清性犯罪各罪名间的区别,有效打击与惩治犯罪,本文以杨某、张某性犯罪案为视角,对性犯罪众罪名进行了关联分析,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刑法 案例 性犯罪 关联分析  作者简介:张毅,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法学硕
摘 要 法人被法律赋予拟制的人格,但作为拟制的“人”,其并不具有自然人所有的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自然人就显得至关重要。法定代表人是法人机关的一种,是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主要实现者。二者间的关系是代表法律关系。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应当重合、包含在公司行为内,但法定代表人与法人的行为难免会有不重合之处,尤其体现为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因此,本文以此为契机对法定代表人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
摘 要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进行教育、感化、挽救是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基本原则和方针,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帮教机制的运用对此类案件的办理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帮教机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附条件不起诉 帮教机制 前科封存  作者简介:孙敏英、李湘、王刚,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
摘 要 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因个体条件不稳定而在融资中深受约束。既有法律制度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均对中小企业融资做出预防性规定,而没有从中小企业群体角度出发,消除单个中小企业弱小引致的融资风险,进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长久不能解决。供应链作为利益联动集体,具有互助合作的基础,因此可以克服单个中小企业不稳定而引起的融资风险,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就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而言,本文认为应当出
摘 要 2008年,“苏敏罗诉瀚海拍卖公司以253万拍卖吴冠假《池塘》画”一案原告的败诉,引起了拍卖行业内外对 “不保真”惯例的热议。拍卖行的“不保真”作为一种国内行业惯例,乃至于国际通行的运作模式,为时已久;而此明显不合理的规则之下,隐含着某些法学、社会学、哲学等的考量和博弈;表现在现实层面,即是行业惯例的运行规律。本文欲从行业的惯例原理出发,解读《拍卖法》第61条关于“拍卖标的瑕疵担保声明责任
摘 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事业正稳步前进,然而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本文以湖南镉超标米事件为例,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镉超标米事件中起到的预警、协作与监管作用,并由此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公共危机管理 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
摘 要 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标准是某行为侵害法益的严重程度,如果说侵害法益是定性要求的话,那么严重程度就是定量要求,如今实务工作中,对于定性要求的掌控趋于完善,对于定量因素的考量则不够重视,所以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键是定量因素的考量,本文意在对定量因素如何考量进行界定。  关键词 定量因素 犯罪限缩 公共利益考量  作者简介:窦立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  中图分类号:D92
摘 要 中国城镇移民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和决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深圳市宝安区这一快速城镇化的典型移民型城区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实现移民人口的现代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结合,建立整体性、渐进性的人口政策,将移民视为一种身份认同和政策融入过程,为新移民提供融入输入地社会的机会、途径和相应政策,这是当前推进城镇化和人口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人口政策 城镇化 移民  作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网上传播阵地是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这一方面由网络媒体的特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受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所迫。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在实践中打造了以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社区治理、树立价值导向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网上传播平台,其经验做法对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网上传播阵地具有启发意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强化依法治网,提高规范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符号意义研究越来越受到东西方社会科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梳理了符号意义研究的脉络,尝试从行为与符号意义之间的互动性入手,探讨将行为作为符号意义的一种研究路径,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突出符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包容精神和多元文化观念。  关键词 符号意义 行为研究 互动性 多元文化  作者简介:许多天,中山大学法学硕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