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开放型社会,他要求多样性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于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提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他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设计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则是这项巨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是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1.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3.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1、在数学教学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中,要注意把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在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及个性特点,为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作好准备。同时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要相结合,照顾好两头和中间,针对各自实际提供相应的任务。对学困生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逐步达到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创造条件培养,扩大知识面。同时还要重视活动课,以此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活动”和让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己所用甚至能使学生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见解,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在操场上画一条数轴(向南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南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 5),再向北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南边还是北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 5) (-3)=( 2)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其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
3、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的。现行的新课标提倡“互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在同一高度上探讨和共同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学习的方法,同时给予行为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能力、创新同步发展,而不是被陈旧的“主体、主导”观念引入极端。
4、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过程中,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譬如:深远的理想、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资料
[1]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2] 《江苏教育》2004.2
[3] 《上海教育》2004.4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1.注重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3.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1、在数学教学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中,要注意把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在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及个性特点,为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作好准备。同时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要相结合,照顾好两头和中间,针对各自实际提供相应的任务。对学困生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逐步达到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创造条件培养,扩大知识面。同时还要重视活动课,以此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活动”和让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共性,让他们在动中取得一些数学理性知识,其效果百倍于看书、听讲。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记忆,往往能产生无意识注意和记忆,使知识能为己所用甚至能使学生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见解,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活动”,在操场上画一条数轴(向南为正方向),让一名学生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南走5个单位长度(记作 5),再向北走3个单位长度(记作-3),走两次结果是站在原点的南边还是北边(确定为正数还是负数)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确定出绝对值)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 5) (-3)=( 2)再请其他学生,调换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不同的数量,做类似的“活动”,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列出相应的算式。其结果,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算式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础。
3、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的。现行的新课标提倡“互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在同一高度上探讨和共同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学习的方法,同时给予行为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能力、创新同步发展,而不是被陈旧的“主体、主导”观念引入极端。
4、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过程中,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譬如:深远的理想、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资料
[1]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2] 《江苏教育》2004.2
[3] 《上海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