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大多是取自课外,因此高中语文教材常被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所忽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就会认识到,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根本,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中三年,必修本和选修本共有十多本(人教版),信息量大,选文质量高,兼顾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通过课本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规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用好这些必修本和选修本,充分挖掘这十多本书的资源价值,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都做得很好、很充分。但在高三教学中,特别是进入全面复习以后,大多数教师都丢掉了这一法宝,一味地到课外去找资源。这样,一方面割断了高一、高二的教学和高三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丢掉了课本这一资源宝库。再者,近两年高考命题有回归传统,回归课本的趋势,如08年湖北卷的第20题对《药》中一段景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点评,虽然我们在新授课时做过细致深入地分析,但如果没有对课本进行复习,要准确地分析出来并不容易。再如06年福建卷黛玉、宝钗、曹操等人物形象的概括。可见课本在复习时一定不能丢。
  现我就一轮考点复习与课本结合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浅见,和同行们交流一下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早晚读,读好课本
  
  一般地进入高三就进入了第一轮考点复习阶段,学生要记、要背的东西很多,字音、字形、成语、近义词等语言基础知识就占满了学生所有读书时间。这样课本就被挤走了,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我校的做法是调整了考点复习的顺序,将以理解、鉴赏为主的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安排在高三上学期,而将以识记、背诵为主的语言表达等11个考点的复习安排在高三下学期。这样既突出了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又腾出了时间安排课本复习,将识记任务分布于整个复习阶段,不至于都扎堆于高三上学期。每个早晚读安排课本一个单元的复习内容,先通读四篇课文,回顾老师上课时的重点笔记及课后练习;再重点关注书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字音、字形、词语等,边读边写。这实际也是在复习语基考点,因为高考的内容大都还是出自课本,至少以课本为依托。课本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二、援引课本事例,讲好考点
  
  课本是个百宝箱,复习缺啥就去搬。复习诗歌,课本有诗歌好例;复习阅读,课本有大量的典范的古文和现代文;复习字词,课本里俯拾皆是的典型字词例证;复习作文,古圣先贤、今人风采、名人风范,课本哪一样缺了?课本是百宝箱,还是垃圾箱,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去用它。弃之不理当然无异于垃圾箱,视作珍宝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宝箱。例如,复习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这一考点时,我们就可以以《蜀相》《琵琶行》为例,分析诸葛亮、琵琶女的形象。学生已上过这两首诗,不需要花费时间去阅读、理解了,直接进入方法的指导和技巧的点拔,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再如,在现代文复习中,环境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点,它的作用有很多?为了讲这一点,有的老师翻遍资料,煞费苦心地去找其他的例子。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到处是这样的好例。最典型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景描写。周慎之在《简笔与繁笔》中就这样评价:“一个‘雪’字,境界全出。”这里雪景的描写有以下作用:①描写环境,渲染大战前的一种肃杀冷清的气氛。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正因为雪下得大,才会有后来的故事,雪是故事发展的契机。③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林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忠臣顺民转变成一个敢于反抗和斗争的草莽英雄,完成人物的蜕变过程。这个例子就具有环境描写六种作用中的三种,十分典型。至于其他三种作用在课本中也能找到好例。如《祝福》中的年终祝福景象描写就有暗示当时社会背景,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边城》中的黄昏和月夜的环境描写就有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作用。
  
  三、课内得法,课外延伸,练好方法
  
  通过对课本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就是一定的方法。另外课本还有许多方法论,如思维方法、训练方法、识记方法,教师讲好这些方法,学生就能掌握好这些方法。比如,第三册写作单元里议论要有理有据,有条有理,这既是写作要求也是写作方法。再比如《作一点辩证地分析》一节中就传授了议论文立意时的三种思维方法: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再比如:复习诗歌鉴赏时,一定要讲授鉴赏方法,不妨让学生再读一读第五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从中体味一下诗歌鉴赏中泡、找、进、猜、补等方法,还有钱钟书的《读中国诗》、林庚的《说“木叶”》都是诗歌鉴赏很好的教材。借助这种课本上的方法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地在复习时向课外延伸,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四、课内素材,积累转化,写好作文
  
  每册课本都有大量素材,这些素材只要恰当转化都能成为作文中经典的事例。李白、杜甫、苏轼、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自不必说,霍金、鲁迅、海子、朱自清、沈从文、朱光潜、钱钟书、史铁生每个人都是一座精神的宝库;孔孟、老庄、王勃、王安石、柳宗元、归有光、曹雪芹每个人都是一块历史丰碑;就连苏州那普通的五个市民也给了我们精神震撼和特别的情感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课本给了学生太多的精神粮食,用好这些资源学生何必枯肠遍索,何愁江郎才尽?积累并用好课本这些写作素材,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笔下生花。
  
  五、披沙拣金,含英咀华,善待选修本
  
  新编选修教材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典型之作,或配合课本教学,或指导阅读方法,或启迪人生智慧,或指导写作技巧,可以说字字都是心血的结晶。在高一、高二教学时,必修本与选修本配合阅读,学生已读过一遍。在高三一轮复习时,也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再阅读。一方面是读本里有许多精华,值得吸收;另一方面有助于备考。2005年湖北卷的作文材料就出自第五册读本。在第一轮紧张的复习中,不可能篇篇读到,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名著让学生读,如《春江花月夜》、《人间词话》。另外还可以从选修本中寻找方法,如复习古诗鉴赏时,可安排阅读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指导新闻短评写作时,可安排学生阅读《新闻阅读与实践》,这些教材的相关内容可能比我们老师的讲解更专业、更科学、更有针对性。从这些理论性文章中寻找方法和技巧,掌握规律和范式。重视选修本,合理利用其资源,一定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洞天,收获别人遗忘的财宝。
  语文包罗万象,是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基于这一特点,语文复习时,肓目的去寻找各种课外资料,还不如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经典,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补充些资料,将课本与复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其他文献
临近假期,学生问我假期语文留什么作业。我当时正准备去参加一个语文课改讨论会,来不及思考,于是就不假思索地说:“自己随便写两篇作文吧!”等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假期补课的第二天。那天早晨,我风尘仆仆赶往办公室,眼前有一摞作文本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我打开一个本子,上面有这样一段话:“感谢老师终于让我们拥有了自我选择权——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一篇又一篇
在田间网室中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分别以4龄无翅若蚜和无翅成蚜为起始的桃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无翅成蚜起始的桃蚜种群,在接菌后的第6d,对照和接菌处理之间只有成蚜数量差异显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G3^str。菌株与营养添加剂混配使用,在经有机硫土壤熏蒸剂“大扫灭”熏蒸过的土中有一定的增殖,增殖量大于不熏蒸的自然土。同时,在加入菌剂的前6d,灭菌土中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这与中学生身心发展是一致的,强调的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在语文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贯彻和落实。    一、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读    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择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