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调动学生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打造高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要提高教学的目的性、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四个方面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只有在教师进一步转变自身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各项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主体性思维 素质教育 综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10-01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围绕学生开展,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扩展自身思维空间,以便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水平。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欣赏”和利用知识,并在对知识的不断应用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交流和自主学习。
1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敢于并勇于创新。
1.1 打造高效的教学情境
打造高效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当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并踊跃发言时,教师就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兴奋的表情和灿烂的笑容,有时,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还会带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笔者曾经旁听的一节有关色盲遗传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就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色盲症是被如何发现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大的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对于教学内容的过渡也显得非常自然,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的听课态度非常认真,由此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正是教师所讲的故事唤起了学生们思维的主体性,在让学生对有关内容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而这种热情必将会使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1.2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在笔者的学生时代,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威严和正确性是不容侵犯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向他们传递的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敢于在知识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挑战教师的权威,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养成主动、积极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问了这样几个问题:试管婴儿和克隆羊是否属于无性繁殖?蛋白质工程是否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改造?植物组织培养是否可以用来培育抗虫棉?生态工程能否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进行讨论和争辩,但是最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后在跟该名任课教师交流时才知道,这些问题是出自一个单项选择题。这名教师说,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正确答案所吸引,进而放弃对其他选项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会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在将其拆分之后,题目的难度有所降低,探究性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再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对其进行争论和交流,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1.3 要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教师的备课应该有计划、有目的,预先设想在讲到哪部分内容时需要让学生发言,以及学生会有怎样的发言,并做好学生将自己难住的准备。
在一节有关胚胎工程的课上,任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各自特点的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后,任课教师让学生先进行5分钟的独立思考,然后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对各自的想法进行分析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两个答案的看法。有的学生支持A观点,也有的学生支持B观点,但是都说不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该名任课教师就在这个时候向学生传授了有关知识点。虽然答案不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得来,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主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必将更加牢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1.4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活动之一,是一个联想、回忆、分析、判断综合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而答案往往就出现于学生苦思冥想之后。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而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时,教师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以便使这种状态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进而产生更好的思维效果。
在一节有关高等动物体细胞分裂的课上,任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就细胞的增值过程、方式、减数分裂等问题进行说明,同时,教师还提出了一些有关该细胞主人的假设,要求学生就不同生物体细胞的不同分裂特征进行描述。这个问题是该名任课教师在讲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后布置的第一道课外问题,学生的回答也让该名教师赞叹不已,除了对已讲授知识的充分运用外,学生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很好的回答了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的问题,虽然存在着很高的错误率,但是发生错误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学生对有关方面的知识还不太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向学生讲授了解题所必须的知识内容,然后留给学生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准确的结果,相信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关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
2 结语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既符合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相适应,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消除落后的教学习惯对当前教学工作的不利影响,从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备课开始,采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对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发挥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分为,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以便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最终打造一个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课堂,真正将新课标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荣树.课堂学生跳跃性思维初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
[2] 梁良良,黄牧怡.走进思维的新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
[3] 聂志华.赢在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
[4] 齐伟,卢银中,黄斌.高中生物思维导图[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7.
[5] 曹莲霞.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新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主体性思维 素质教育 综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10-01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围绕学生开展,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扩展自身思维空间,以便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水平。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欣赏”和利用知识,并在对知识的不断应用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交流和自主学习。
1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敢于并勇于创新。
1.1 打造高效的教学情境
打造高效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当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并踊跃发言时,教师就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兴奋的表情和灿烂的笑容,有时,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还会带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笔者曾经旁听的一节有关色盲遗传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就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色盲症是被如何发现的故事,这个故事极大的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对于教学内容的过渡也显得非常自然,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的听课态度非常认真,由此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正是教师所讲的故事唤起了学生们思维的主体性,在让学生对有关内容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而这种热情必将会使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1.2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在笔者的学生时代,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威严和正确性是不容侵犯的,所以那时的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向他们传递的知识,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敢于在知识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挑战教师的权威,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养成主动、积极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问了这样几个问题:试管婴儿和克隆羊是否属于无性繁殖?蛋白质工程是否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改造?植物组织培养是否可以用来培育抗虫棉?生态工程能否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进行讨论和争辩,但是最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后在跟该名任课教师交流时才知道,这些问题是出自一个单项选择题。这名教师说,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正确答案所吸引,进而放弃对其他选项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会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在将其拆分之后,题目的难度有所降低,探究性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再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对其进行争论和交流,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1.3 要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教师的备课应该有计划、有目的,预先设想在讲到哪部分内容时需要让学生发言,以及学生会有怎样的发言,并做好学生将自己难住的准备。
在一节有关胚胎工程的课上,任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各自特点的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后,任课教师让学生先进行5分钟的独立思考,然后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对各自的想法进行分析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两个答案的看法。有的学生支持A观点,也有的学生支持B观点,但是都说不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该名任课教师就在这个时候向学生传授了有关知识点。虽然答案不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得来,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主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必将更加牢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1.4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活动之一,是一个联想、回忆、分析、判断综合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而答案往往就出现于学生苦思冥想之后。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而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时,教师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鼓励,以便使这种状态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进而产生更好的思维效果。
在一节有关高等动物体细胞分裂的课上,任课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某高等动物体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就细胞的增值过程、方式、减数分裂等问题进行说明,同时,教师还提出了一些有关该细胞主人的假设,要求学生就不同生物体细胞的不同分裂特征进行描述。这个问题是该名任课教师在讲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后布置的第一道课外问题,学生的回答也让该名教师赞叹不已,除了对已讲授知识的充分运用外,学生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很好的回答了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的问题,虽然存在着很高的错误率,但是发生错误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学生对有关方面的知识还不太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向学生讲授了解题所必须的知识内容,然后留给学生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准确的结果,相信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关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
2 结语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既符合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相适应,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消除落后的教学习惯对当前教学工作的不利影响,从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备课开始,采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对学生主体性思维的发挥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分为,并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以便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最终打造一个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课堂,真正将新课标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荣树.课堂学生跳跃性思维初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
[2] 梁良良,黄牧怡.走进思维的新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
[3] 聂志华.赢在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
[4] 齐伟,卢银中,黄斌.高中生物思维导图[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7.
[5] 曹莲霞.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新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