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素质培养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因工程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基因工程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核心课程。通过基因工程课程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阐述科研素质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性,从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建议,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    键   词]  科研素养;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076-02
   基因工程是一门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实践性和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学科[1]。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基因工程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其中,科研素质是学生从事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科研素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科研领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对基于科研素质培育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展开探索。
   一、目前高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高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3]。根据目前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改善。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
   目前,在高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现行教材内容为主[4]。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适当地结合经验增补一些案例或者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的依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内容的补充,不利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二)基因工程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在基因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验教学比重较低,且其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引入,这不利于学生个体实验能力的提升。(2)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深度不足。目前,虽然有一些学生获得了参与课题的机会,但是大多从事的是一些事务类、文字类工作,而在实验性工作中的参与深度显著不足。(3)缺乏相关领域的实习活动也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基因工程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实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无法持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对学生学习成效造成影响。如何将这些方法与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四)课程教学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许多高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方法掌握情况考核的比重较低。因此,应对基因工程课程考核制度予以进一步完善,全面地反馈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运用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基于科研素质培育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当今时代,培育学生的科研素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未来科研之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侧重对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建议,具体如下。
   (一)合理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基因工程学科最新动态
   基因工程课程涉及教学内容较多,多数属于晦涩难懂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此,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基因工程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
   1.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内容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基因工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例如,各类分子克隆工具酶,分子克隆载体的结构、特点与应用,分子克隆载体的重组以及重组体的转化与筛选鉴定等等。通过在课堂中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把握核心概念,进而对知识点予以拓展和衍生,循序渐进地建构基础性知识的完整脉络体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
   2.应用性的理论教学内容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理论知识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学习一些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酵母基因工程、细菌基因工程、病毒基因工程、医药基因工程等。在这些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案例,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直观而有趣的介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意识。
   (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培育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基因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应当对基因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予以优化和完善。
   1.将科研活动融入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基础性的综合实验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将一些科研成果适当地引入课程实验教学中,通过设计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基因工程课程及其相关实验活动有清晰的认识,这对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实验技术路线思路,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十分有益。    2.通过专业实习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通过安排科研实习活动,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安排实习项目时教师要多层面考虑实习内容的多学科性、科研性等特点,力求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例如,在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的实习活动时,安排学生模拟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和流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等的有效提升。
   3.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验的机会。通过一些开放式实验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基因工程学科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机会。例如,可以成立由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采用研究式和课堂小组讨论式教学等教学形式,通过完成具体的科研实验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科研方面的个性发展。
   (三)创新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要对课程教学的方法予以优化和创新。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在小组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这对于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各自的想法、观点,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对于实现集思广益、思维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针对灭活疫苗相关的科研和生产等相关讨论议题进行研究。同时,在一些科研问题的引入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活动或校内实习活动及时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完善基因工程课程评价制度,全面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在基因工程课程考核过程中,应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考核内容。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将学生科研素质培育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课堂考评、作业考评和期末考评等方面充分的体现。对生物学学科的学生而言,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素质,对学生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及成就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对学生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科研方法以及科研态度等的有效培育都十分关键。因此,教师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将参与课题科研等纳入课程考核当中,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均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全面地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成长情况予以科学的评价。
   总之,教师必须在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尊重课程教学规律,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科研方法以及科研态度等的有效培育,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不断提升,形成关注基因工程领域发展动态的良好科研习惯,不断掌握基因工程的实验方法,努力成长为具备较高科研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參考文献:
   [1]许崇波,彭凌,刘博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生物学杂志,2019,36(6):115-117.
   [2]李西波,张会,梁俊玉,等.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基因工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9,36(4):109-111.
   [3]阮景军,徐如宏,田恩堂,等.科研促进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12):3400-3404.
   [4]杨帆,李宪臻.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基因工程教学模式的初探[J].科技风,2020(17):73,93.
  ◎编辑 司 楠
其他文献
[摘 要]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关联。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充分意识到仅仅采用理论教学的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积极地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提升课程教学的合理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基本
[摘 要] 分析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组成及其培养现状,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将高职轻化工程教师职教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和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而加深对其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高职轻化工程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轻化工程;职教能力;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南电影以内地和香港“两制”电影艺术之间的和平竞争为影像奇观、以内地和香港电影艺术兼容互补为开端。20世纪50年代岭南电影以现实主义立场,表现社会众生相,在数量上达到岭南影史的高峰,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60年代岭南电影出现危机,数量锐减。1958-1969年,香港电影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岭南电影银幕上出现了众多具有时代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积极探索自我价值,反映了新时代的进步思想对女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实践教学,其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县级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堪忧。鉴于此,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实用价值。阐述培养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意义,以及县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现存困境,并在化解困境
动画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传递民族文化、展现地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方式,也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建构国家形象与文化形态的重要媒介。动画电影在自我建构的同时,需要从“他者”视角进行创作反思与内容借鉴,避免因陷入“自言自语”的文化场景而产生文化碰撞、文化误读。[1]因此,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通过自我身份的再确认,“他者”需求的再融合,以文化包容实现不同文化状态下的他者建构,促进动画电影作品
[摘 要] 以公路工程施工图识图实训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提出将BIM技术应用于公路工程施工图识图实训教学中的改革措施,从实施效果来看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識图积极性不强、想象力不足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施工图识图实训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BIM技术;识图实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