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脱硫灰基全固废胶凝材料及其砂浆界面过渡区的研究

来源 :金属矿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冶金行业伴生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率,将钢渣粉与烧结烟气脱硫灰复配组成全固废胶凝材料,添加粉煤灰调整其硅铝矿相组成,取三异丙醇胺(Triisopropanolamine,TIPA)作为激发剂,首先对净浆的力学性能、水化产物组成、水化产物微形貌和孔结构以及水化放热表征分析,探究矿相调整与化学激发对钢渣—脱硫灰基全固废胶凝材料水化硬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铁尾矿砂与上述胶凝材料制备全固废砂浆,考察砂浆力学性能发展规律,并探究全固废胶凝材料与固废骨料之间界面过渡区的特征.结果表明:单掺20%的粉煤灰明显促进水化硅酸钙(C—S—H)生成,使净浆14 d抗压强度提升1.86倍,但粉煤灰掺量增大至50%则对3、7 d的强度不利;单独使用TI-PA激发则可帮助净浆3 d抗压强度从0.52 MPa提升至11.44 MPa,借助TIPA对铁离子的络合作用,可促进高掺量(50%)粉煤灰的全固废胶凝材料的水化,3 d抗压强度可达3.69 MPa;钢渣—脱硫灰全固废砂浆界面过渡区内Ca(OH)2生长在C—S—H骨架中而不与骨料直接接触,矿相调整后界面过渡区出现了垂直生长在骨料表面的钙矾石.
其他文献
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受其发生的随机性、瞬时性、地域性影响,预警预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雷电短临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clique聚类识别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雷电识别及追踪外推的方法,并在自主开发的广州市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中采用该算法和传统的雷暴识别、跟踪、分析路径算法(TITAN)分别实现了未来1小时逐6分钟(即6、12、…、60 min)的雷电路径预报;通过2020年5月至10月广州地区闪电定位数据对两种算法的检验分析表明:两种算法基本性能接近,均能有效识别、追踪和预测
为了提升多组分物质浓度的光学测量精度,针对光谱与被测组分的非线性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KO-PLS算法的多组分物质光谱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核矩阵将正交无关项转换至高维空间,通过迭代计算与剔除,建立了光谱信号与浓度矩阵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在保证算法高计算效率的同时解决了传统算法对非线性项分析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对多组分物质光谱的高精度分析;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算法下的全血样本浓度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KOPLS算法大幅提升了多组分物质浓度计算准确度,实验证明该方法在多组分检测仪器中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针对无线传感网部署过程中存在的网络路径抖动难以抑制以及备用节点易出现能量受限现象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寻径机制的WSN传输路径稳定算法;首先,鉴于传统机制单一选取参数存在的局限性,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传输散射角度等多因子,智能搜寻较为稳定的传输链路,设计了基于能量一角度刺激机制的区域路径收敛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备用节点能量剩余及传输过程中易出现的抖动因素,通过引入散射迭代方式来增强节点在能量失效情况下的寻径效果,以降低因备用节点选取不当而导致的大面积重传输现象,增强传输路径的抗抖动能力,达到智能寻径
针对现有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状态空间维度大的环境中难以收敛的问题,提出了在时间维度上提取特征的基于一维卷积循环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首先在深度Q网络(DQN,deep Q network)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深度强化学习系统;然后在深度循环Q网络(DRQN,deep recurrent Q network)的神经网络结构基础上加入了一层一维卷积层,用于在长短时记忆(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层之前提取时间维度上的特征;最后在与时序相关的环境下对该新型强化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
为了实现全规模、等要素的真实或近真实条件的导航战体系对抗及评估,基于“软硬结合”平台的导航战体系对抗与评估系统提出“软硬结合”的系统架构,即用计算机网络把试验推演评估仿真分系统和对抗硬件平台系统试验连接起来,设计的试验推演评估仿真分系统基于软件虚拟方式满足系统灵活性及一定规模的要求,和工程体系对照的物理仿真分系统具备装备实体物理特性,“软硬结合”模式通过硬件设备可与软件模型无差别的等效集成,共同构建试验环境;在导航战体系对抗过程中实现了对体系的信息流、时间流、预期试验结论等验证内容,实现了进行全规模、全要
水下传感器网络部署是开展水下传感器网络相关应用的基础,良好的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目标的监测质量;针对水环境中随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自组织图算法的水下传感器网络优化部署方案;首先,随机部署传感器节点,预设随机事件呈L型不均匀分布,当随机事件发生在传感器覆盖漏洞处时,采用自组织图算法确定传感器节点需要移动到的目标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组织图算法的水下传感器网络优化部署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对随机事件的覆盖率,实现对水环境的有效监测.
微纳卫星具有小型化、研制周期短、开发和发射成本低、可组网运行等一系列优点,在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单颗微纳卫星功能单一,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多采用集群的方式开展工作;如何结合卫星研制、能力形成等多考量角度形成微纳集群系统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微纳集群协同实现导航类任务为前提,从卫星研制周期、发射响应时间、能力形成时间等角度提出一种导航类微纳集群系统构建技术,并从任务综合效能满足角度对所设计的集群进行方法层面的优化;系统建设能够为指定区域提供长期持续导航服务及有效的应急增强导航服务.
从粒子产生及投放技术、图像拼接技术、反光处理技术、时序调整技术、设备标定技术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型风洞PIV试验的关键问题及处理方法;提出了在大型风洞试验中开展粒子投放,应选择经济实用的材料,研制足量可控且可持续供应的粒子发生装置,同时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投放;在进行大视场图像拼接时,应选择先分别计算再进行速度场结果进行拼接的方法,并在图像采集前做拼接标定,以获得拼接参数;在反光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反光处理方法,如选择移动相机的方法,应在图像处理时进行变形修正;在大型风洞中,应掌握快速高效的时序
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由于受到载舰平台的安装位置、雷达探测能力等影响,其作战能力难以全部发挥,为了摸清该系统装舰后的实际作战能力,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指数法等评估方法,构建了近程反导武器系统作战能力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二次优化,建立评估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及计算指标权重、处理评估指标和试验数据,最后得出基于载舰平台的该型近程反导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结果为0.797,为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在反导作战使用和装备升级改造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未经精细化破碎、筛分处理的钢渣中存在粗、细2种颗粒,单独取代砂或石会造成骨料级配不佳,拌合物和易性下降.为寻找一种适合不同来源钢渣制备水工生态框混凝土的方法,以宝钢钢渣为研究对象,将钢渣骨料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分别进行级配分析,据此设计适宜的配合比;对适宜配合比下制备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及安定性测试,分析并确定钢渣骨料在水工生态框混凝土中的最大掺量.结果表明:宝钢钢渣骨料中粗颗粒级配介于5~16 mm连续级配和5~20 mm连续级配之间,与5~25 mm连续级配碎石复配后,可基本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