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改变生活。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发现从公交、地铁、火车上到候车厅、候机厅甚至在家庭、朋友聚会时,手机都成了人们不离手的宠物,可能是在看新闻、视频,文章或是玩游戏,也可能是在跟朋友交谈、收发评论、生成日志、转发帖子。可说是动静皆宜,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世界瞬间尽可凝结于指尖。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超过5亿,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随着手机用户成为中国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年增长率高达83.8%。有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上年增长了10.7%,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国民众的文化消费方式。
  面对以上变化,传统的出版社必然不能熟视无睹,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数字出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笔者就谈谈数字出版单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关注内容,借力技术
  1.内容建设
  无论阅读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依然为王。出版社首先要保证手握海量的内容资源,其次确保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并对读者关注的内容赋予时代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读者,赢得读者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在信息内容上的分类、整理、规范与引导,只有经过人工的、专业化的筛选与整理,系统化编辑后才能成为适合读者阅读的有用信息。
  出版社应把握移动阅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宜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阅读的数字产品,比如图文搭配的旅游、美食类图书,交互功能较好的少儿、英语、辅导类图书,对便携型要求较高的百科、词典等图书,适合专业深度阅读的专业技术类图书,以及适合随意浏览的小说类读物。
  2.借力技术
  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引领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出版社要注意选择适用技术,开发特色产品,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再造出版流程,有余力的话可以努力研发先进技术,探索新型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出版社在技术方面一般都比较薄弱,因而出版社可以与国内外数字出版技术商、运营商进行合作,扬长避短,实现共赢。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上海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合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发正版在线词典学习应用,首款《外研社现代英汉汉英词典》App已在各应用市场推出。
  二、关注用户需求,拥抱大数据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的兴起,智能联网设备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入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大数据指导决策已成为一种时尚。数字出版也深深感受到大数据的巨大影响力。
  美剧《纸牌屋》就是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成功的一个案例,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动用了庞大的消费者信息数据库,经过用户数据调研,发现用户最喜欢的演员、导演、编剧,并按这一分析结果选择演员、确定主题、编写情节,该剧一经推出就获得爆炸式的点击量。如果大数据分析能够通过用户正在读取的内容、每页书上的用时估算出每个细节的话,那么我们也能生产出类似《纸牌屋》的数字图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出版商应研究特定用户群对数字内容的偏好,获取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信息。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不断提升,用户在阅读终端的所有行为,都可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获取。可以针对客户购买与阅读行为的全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数字内容进行定位与改进,以保证数字内容的精准传播和个性化营销,并从选题、策划入手提升内容价值。数字出版商可以先满足用户阅读需求,在吸引一定量用户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培育用户阅读优质内容的兴趣和习惯,帮助用户提升阅读品位。
  三、关注社交化传播,积极利用微传播
  1.关注社交化传播
  尽管内容是核心,但若没有好的传播渠道,内容再好也是枉然。新媒体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完美地将内容,用户,渠道交织在一起,并通过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延伸出一种新的概念,那就是关系。新媒体应朝着“内容+社区”的方向发展,内容的生产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这种社交加内容传播的模式中,关系是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跟过去单纯依靠内容为主体的平台相比,社交网络平台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不仅满足了用户阅读的需求,还满足了人际关系拓展的需求,满足了内容欣赏与互动展示的需要。
  路透新闻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年轻人常常使用社交媒体而非搜索引擎去发现新闻。以每周新闻访问量计算,在英国,社交媒体已占新闻入口市场的20%,而搜索引擎为30%,其中,社交媒体的占有率比上一年提高了一倍。由此可见关系已经变成一种“社会化引擎”,越来越深层地影响到了内容的发现与推荐。
  2.积极利用微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稳步发展和移动化趋势的加快,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而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则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和转型带来了更深入的影响:传统媒体加速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融合化发展;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进军“微传播”领域。
  微传播已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微博、微信、QQ、MSN、SNS、BBS等这些微传播渠道在聚合散乱力量,表达出碎片化的思想方面,体现出其强大的力量。积极利用微传播,并加强对微传播的有效管理,是未来数字出版界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
  外文出版社的《禅荷影思》图文创意书就充分利用了微传播。该书以摄影家一水先生的荷花主题摄影作品为主线,前期通过“新浪微博”与众多微博网友展开互动,收到了许多海内外优秀诗词作者精彩的点图原创诗词,在微博上形成了“诗影合璧”的微传播时代的清新文化景观,并最终促成了这本微博互动创意图书的诞生。
  3.微信是数字出版界的新宠
  与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平台更容易进行精准营销。微博发不了长文,很难保证内容的深刻性,同时更新太快,信息容易被淹没。微信则对字数没有限制,一天只允许推送一两条信息,可以将信息一对一发送,保证信息精准到达。另外,微信平台的粉丝比较固定,层次比较高,有严肃和深入的交流。
  出版社必须打通微信推送渠道,可以通过微博、豆瓣等渠道推广微信平台,也可以将二维码印刷在纸质图书的书封上,或者针对各种书展,把微信账号及二维码印在书目、易拉宝、展架上,也可以通过职工向其微信圈推荐。
  微信推送的内容可以选择书讯、书摘、书评、作者介绍、活动邀请、资讯、媒体报道、读者互动等。在表现形式上,发送纯文字比较适宜,次之考虑图文,最后再考虑附带链接,这样可以减少流量消耗,同时尽量降低内容到达读者的难度,提高信息的到达率。要保持粉丝的粘度,一定要保证高质量的内容推送,但也要不断创新,保持新鲜度。
  以上就是笔者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内容、技术、用户、关系,渠道。如果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一定会大有作为。
  责编/张勤
其他文献
太阳系起源是自然科学的著名问题,历史上曾有星云假说、星子假说等多种观点。近半个世纪取得了很多有关新资料,太阳系起源又成为活跃的前沿课题。系统相对论支持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观点,但与星云假说所描述的形成原理不同,认为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简要讨论。  1.原始星云涡的形成  构成星云的微粒主要由电子、质子、原子等极性粒子组成,这些微粒之间存在随机相干作用而构成一个宇观尺度的多体系统。
分析了电机中极槽配合与电机可靠性的关系。结合样机建立了永磁直流力矩电动机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气隙磁密和片间电压进行了讨论,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设计中如何选择换向片数量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纺织行业也不例外,需要有创新才有突破。在江苏无锡,有这么一家百年纺织企业
医科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地方,其在过程中对医学生的培养方式与技巧对学生钓成长成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根据人才培养性质的特殊性,在医科院校班集体的构建中注重情感管理是
在岭南古城梧州市科协,有这样一位好干部,他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富于创新、充满热情,为促进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孜孜以求、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梧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巧扬。  深入基层 务实服务  企业科协作为最基层科协组织,能否将“讲、比”活动做大做强,企业科协作用不可小视。但是企业科协作为企业内设群众组织,工作独立性不明显,在目前追求高效工作的新形势下,企业
千百年来,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医药,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药物到底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又是哪些成分在起作用?随着传统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传统药物的作用机
目的:为了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1例,
美好生活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观念看法,具有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理论意义,既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实践前沿性和思想开放性,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