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水县甲烈乡中心学校贵州惠水550602)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 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 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 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 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混为一谈;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 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 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 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 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 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 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 “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 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 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强化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感性”也是思品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不仅丰富多采、具体生动, 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门课的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每课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科学确立情感教育的目标;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的 规律,贯彻情感教育的原则并注意将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它是与明理、导行交织在一起,并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孤立进行。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 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 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 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 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混为一谈;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 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 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 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 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 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 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 “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 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 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强化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感性”也是思品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不仅丰富多采、具体生动, 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门课的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每课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科学确立情感教育的目标;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的 规律,贯彻情感教育的原则并注意将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它是与明理、导行交织在一起,并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孤立进行。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