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灌输性”、“接受性”,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立足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论述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在导入新课时、讲授新课时、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悬念 探究能力
  
  一、引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巧设悬念,使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在一堂课的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环节设置“悬念”谈谈体会。
  二、“悬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时:巧置悬念,激发探究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导入新课”在一节课中虽只是短短几分钟,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事实证明,精彩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入新课时,可以巧置悬念,提出一些耐人寻味又有创新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情绪高涨,步入求知兴奋状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先在幻灯片上展示“袁世凯复辟期间到天坛拜祭”图片,接着巧设悬念:“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立即被激发,急于知道答案。我告诉学生:“民主共和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说明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因此,必须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的斗争。那么,思想领域如何反封建?”接下来引出这课的课题——新文化运动。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扣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课中:巧设悬念,培养探究能力。
  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有点难度。“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因此,在讲授新课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内容巧设悬念,布下迷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究能力。我认为讲授新课时,可以在以下环节中设置悬念。
  1.于教材过渡处设置悬念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能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历史教材各章、节、目之间都有一定的知识内在联系。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这种联系,以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在教材过渡处设置悬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理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时,讲完第一目“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后,教师提问学生:“《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但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权。国王会主动把权力交出来吗?”这是设置的第一重悬念。教师接着提问:“行政权又是如何从国王手中移到内阁?”这是设置的第二重悬念。通过设置悬念,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权利法案》还有局限性,君主立宪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还须进一步完善。由此过渡到下一目“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此处设置悬念,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发展”有较完整的认识。
  2.于教材重难点处设置悬念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教材重点、难点。在教材重难点处设置悬念,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避免学生由于被动思维而带来的疲惫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
  如在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时,讲完“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一目时,针对它是教材重点,在此设置悬念: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如何理解这个口号?这是设置的第一重悬念,让学生认识这个口号具有进步意义,又带有一定的偏激和片面性。接着布下第二重悬念:这个口号还适不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悬念”走,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堂小结时:巧留悬念,延伸探究空间。
  从教学原理来说,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停止和教学内容的终结。正好相反,它应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讲授完新课即课堂小结时,教师巧布悬念,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置悬念,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延伸探究空间,探索新的知识,扩大视野。
  如讲完必修一《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时,可以设置悬念: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雅典的民主制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对当时和后世来说,它有什么利弊得失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学生会亲自阅读课本及课外材料,查找相关的内容,解决悬念。
  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基于此,在课堂小结时要巧布悬念,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使学生既体会自我探究知识的乐趣,又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
  三、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教学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移植到学生的头脑里。实践证明: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加强课文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悬念的设置要严谨、周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适地提出一些既有价值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职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方式是解决其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在软件项目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
摘 要: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节的教学为例,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教学 提问法    问题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
一、引言  近几年的江苏卷,解析几何除了考查相应的知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对很多问题有思路,但是真正到计算的时候往往又错误百出。为此,我专门挑选了2011年江苏卷中的解析几何题目作为例题来强化学生的计算,并促成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二、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在解析几何中如何算,能否少算甚至不算。  (投影出例题)(2011年江苏卷第18题)如图,在平面直
摘 要: 要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创新水平,首先要使学生体验到设计的乐趣,愿意主动设计。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本文作者主要从自己施教的一堂课例入手,在对课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何激发兴趣、提升联想能力和联系学生的实际三个方面对初中美术设计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初中美术 设计课例 设计策略    上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我要在本学区开设一节公开课,公开课的内容是《奇特的视觉图形》。本课是浙美版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和高考中都位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在教材的编写、案例的选编、案例教学的评价上与现实的教学复习存在着较大矛盾。基于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本文从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同时,阅读又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开拓智力,提高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中思考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读的方面来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这就明确地指出
摘 要: 推断题是学生应试中知识的重要考查方式,但由于教育理念的发展,其形式从框图推断逐渐演变为化工工艺流程。作者从模式和特点两方面揭示这种变化的趋势和必然,并为同行继续研究命题理念和复习教学、应试策略提供启迪。  关键词: 中考化学 推断题 变化和特点    推断题是中、高考化学试卷中常见,但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考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
《考试说明》对各项数学能力提出了可测性的要求,高考试题是各项要求的具体体现,要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透彻地分析一些高考试题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下面先解读《2011年福建数学考试说明》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要求.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数形结合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哪个国家,和“食”相关的词语都很丰富。其中用于表现味觉的就有“酸、甜、苦、辣、咸”等词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词语逐渐被用于除了味觉以外的领域。在日语中,特别是「甘い」这个词比其他四个味觉词应用得更加广泛。本文从「辛い」的反义词的方面对「甘い」的词义进行阐述。  1.「甘い」的基本意思  在古日语中,「甘い」是“甘、甜、美、香”等汉字的读音(读作ウマシ)。用于表现令人身心愉快且
摘 要: 日语表达中,“あげく”被定位为公认的语法功能——“辞”, “結果”往往被置于词汇的“词”的地位,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被置于“词”的地位的“結果”其实已经具备了近似于“あげく”的语法功能。作者通过“あげく”与“結果”的用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結果”的语法功能及其他用法的问题。  关键词: あげく 結果 对比分析 语法功能    “あげく”与“結果”在意义、用法等方面极为相似,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