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中小学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新命题。我校打造“和悦”文化品牌,构建校园文化新起点。2014年9月,以“和悦教育”省、市德育课题立项。“和悦教育”指导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它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是学校特色办学的灵魂与核心。和谐、歡乐之境界正是体现学校个性文化魅力与特色办学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和悦文化;素质教育;大众校园;个性主题
学校经过分析研究、琢磨提炼,认为“和悦教育”这一发展理念,建立在“传承社区理念与创新教育、不同求大同”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快乐成长、主动发展。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资源,经过多方策划、集思广益,确定了“和悦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悦”,其本意是“和乐喜悦”,“和”有“和谐、和睦”之意;“悦”有“喜悦、愉悦”之意,不仅解释为心态、氛围,更是一个目标,一种境界。“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悦”是一种心情愉悦、快乐幸福的正向情绪体验。和谐、和美、愉悦、幸福,最后达至理想的一种文化。
我们认为,“和悦教育”是一种以师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应该构建的一种校园文化。和悦教育中的“和悦”即以“和”修身,以“和”达“悦”,追求在“和”的教学环境中,“悦”中“学”,“学”中“悦”,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轻松、愉悦、适宜的教育氛围,让师生快乐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共同收获,共同成长。和谐、平和、欢乐之境界正是体现学校个性文化魅力与特色办学的不懈追求。和悦教育是指导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它是学校特色办学的灵魂与核心。
一、建设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是当今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又有它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一是教育功能;二是校园群体,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和教师群体形成的文化。这种的校园文化给校园注入生机,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建立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构建“和悦”校园文化 。“和悦”校园文化是通过对原有模式的继承、超越来达到自身的发展,“和悦”校园文化具有可塑性和先导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形成的文化,它追求的目标是与社会文化和学校总目标相一致的。“和悦”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追求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是校园文化的整合方向,它包括构建校园“和悦”精神文化、“和悦”物质文化、“和悦”管理文化。
“和悦”校园文化实施“文悦”学生培育工程,以评选“小绅士”“小淑女”为途径,以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为突破点,培养“谦和礼正”的学生群体。校园以童心悦读为理念,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学生每天的生活方式;开发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悦体育课程师生共打“太极拳”;开发科技信息课程,包括前沿科技3D、科技探秘、国际时讯、校园新闻等板块;开发“粤文化”课程,用粤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历史名人、粤语儿歌、文化艺术等命名班级,从打造特色文化开始打特色班级。
实施“和悦”教师团队创建工程,打造诲人不倦的谦和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的“和悦”文化理念要获得教师的认同和推广。学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创建“和悦”文化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读书怡情;2.写字养心;3.开阔视野——外出学习;4.专家讲座——理清观念;5.团队活动——凝聚力量。
二、“和悦”校园文化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大众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和悦”文化,是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核心是培育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动力。
1.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构建校园文化,主张“和悦育德论”。《论语·子路》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体现“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理念。“悦”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其中一道风景线。“悦”有是愉悦、快乐、心悦诚服、赏心悦目的意思。《孟子》“心悦而诚服”表达了和顺之心,这说明悦是一种心情愉悦、快乐幸福的正向体验,也包括了尊重,使人顺服的意思。“和悦”乃和谐喜悦之意,和谐、平和、欢乐之境界正是体现学校个性文化魅力与特色办学的不懈追求。
2.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构建校园文化,主张“主体和悦论”。学校文化追求和谐协调、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培养“谦和礼正”的学生。
(1)课堂上集体初步感知谦和的品质。课堂上的教育是有形的、有规划的、统一的教育,主要是在语文、品德课的教学中初步感知谦和的品质,这种高度集中的学习模式效率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得同样好,课堂上的教育并不能把谦和的品质植根于学生心中,需要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课堂外的教育。
(2)课堂外个别深化理解谦和的品质。课堂外的教育是无形的、自主的、零散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这是一场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教育。课堂外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很多东西,如,电视、网络、书籍等。但是这些途径里并没有专门针对谦和品质这方面的教育,所以,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的只有书籍,学生可以反复翻阅,还可以与同学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收获,这样就可以把谦和的品质深植于学生心中、口中、脑海中。
(3)学校、班级层面的谦和经典故事比赛。先在班级里开展讲故事比赛,人人都要讲,讲得好的给予奖励,并推荐到学校层面进行比赛。学生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不妨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讲故事,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也能更深地体会谦和的品质。 3.建立校园“和悦”文化体系。(1)学科性课程。语言训练拓展课程:通过开展各种的语言活动,增强学生的动口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利用每节课开展课前1分钟,或者举行课本剧大赛,或者诗配画比赛等。思维训练拓展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围棋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瑰宝,现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围棋讲究胜负,一招失误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由此可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的意识。围棋注重对局礼仪,但在对弈过程中难免有输赢,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这对于学生的性格培养将会有积极的影响。
(2)活动性课程:①红蜻蜓社团活动:本课程突出学生的潜能差异发展,关注学生的多样兴趣,追求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②实践系列活动:融合人文与科技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取长补短、发展兴趣特长,如,车模制作、航模制作、科技小创新等。③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学生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让学生的身心在训练中得到锻炼和快乐,获得熟练与正确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由此,学校开设了写字班、色彩(水彩)班、诗配画课程。④经典诵读拓展课程:旨在打造一个诗化校园,衍生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去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除了每节语文课开展“课前一诗”活动外,每周午读课全校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末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每个假期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学校开设了国学班、爱讲历史故事班、英语朗诵班、小小主持人(朗诵)班。
“和悦文化”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与重点,优化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塑造师生健全的人格,培育健康心态,提高自主學习、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及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成长,全面营造和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特色发展上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欣焕.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 努力打造校园精神文化[J].吉林教育,2017(9).
[2]杨毅清.有效课程管理与办学品位的提升[J].成才,2017(2):17-19.
[3]洪炳安.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6):14-15.
【关键词】和悦文化;素质教育;大众校园;个性主题
学校经过分析研究、琢磨提炼,认为“和悦教育”这一发展理念,建立在“传承社区理念与创新教育、不同求大同”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快乐成长、主动发展。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资源,经过多方策划、集思广益,确定了“和悦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悦”,其本意是“和乐喜悦”,“和”有“和谐、和睦”之意;“悦”有“喜悦、愉悦”之意,不仅解释为心态、氛围,更是一个目标,一种境界。“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悦”是一种心情愉悦、快乐幸福的正向情绪体验。和谐、和美、愉悦、幸福,最后达至理想的一种文化。
我们认为,“和悦教育”是一种以师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遵循师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应该构建的一种校园文化。和悦教育中的“和悦”即以“和”修身,以“和”达“悦”,追求在“和”的教学环境中,“悦”中“学”,“学”中“悦”,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轻松、愉悦、适宜的教育氛围,让师生快乐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共同收获,共同成长。和谐、平和、欢乐之境界正是体现学校个性文化魅力与特色办学的不懈追求。和悦教育是指导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它是学校特色办学的灵魂与核心。
一、建设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是当今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又有它的独特性。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一是教育功能;二是校园群体,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和教师群体形成的文化。这种的校园文化给校园注入生机,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建立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构建“和悦”校园文化 。“和悦”校园文化是通过对原有模式的继承、超越来达到自身的发展,“和悦”校园文化具有可塑性和先导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形成的文化,它追求的目标是与社会文化和学校总目标相一致的。“和悦”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追求与素质教育相应的,是校园文化的整合方向,它包括构建校园“和悦”精神文化、“和悦”物质文化、“和悦”管理文化。
“和悦”校园文化实施“文悦”学生培育工程,以评选“小绅士”“小淑女”为途径,以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为突破点,培养“谦和礼正”的学生群体。校园以童心悦读为理念,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学生每天的生活方式;开发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悦体育课程师生共打“太极拳”;开发科技信息课程,包括前沿科技3D、科技探秘、国际时讯、校园新闻等板块;开发“粤文化”课程,用粤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历史名人、粤语儿歌、文化艺术等命名班级,从打造特色文化开始打特色班级。
实施“和悦”教师团队创建工程,打造诲人不倦的谦和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的“和悦”文化理念要获得教师的认同和推广。学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创建“和悦”文化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读书怡情;2.写字养心;3.开阔视野——外出学习;4.专家讲座——理清观念;5.团队活动——凝聚力量。
二、“和悦”校园文化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大众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和悦”文化,是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核心是培育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动力。
1.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构建校园文化,主张“和悦育德论”。《论语·子路》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体现“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理念。“悦”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其中一道风景线。“悦”有是愉悦、快乐、心悦诚服、赏心悦目的意思。《孟子》“心悦而诚服”表达了和顺之心,这说明悦是一种心情愉悦、快乐幸福的正向体验,也包括了尊重,使人顺服的意思。“和悦”乃和谐喜悦之意,和谐、平和、欢乐之境界正是体现学校个性文化魅力与特色办学的不懈追求。
2.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构建校园文化,主张“主体和悦论”。学校文化追求和谐协调、尊重差异、开放包容、多元共生,培养“谦和礼正”的学生。
(1)课堂上集体初步感知谦和的品质。课堂上的教育是有形的、有规划的、统一的教育,主要是在语文、品德课的教学中初步感知谦和的品质,这种高度集中的学习模式效率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得同样好,课堂上的教育并不能把谦和的品质植根于学生心中,需要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课堂外的教育。
(2)课堂外个别深化理解谦和的品质。课堂外的教育是无形的、自主的、零散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这是一场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教育。课堂外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很多东西,如,电视、网络、书籍等。但是这些途径里并没有专门针对谦和品质这方面的教育,所以,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的只有书籍,学生可以反复翻阅,还可以与同学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收获,这样就可以把谦和的品质深植于学生心中、口中、脑海中。
(3)学校、班级层面的谦和经典故事比赛。先在班级里开展讲故事比赛,人人都要讲,讲得好的给予奖励,并推荐到学校层面进行比赛。学生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不妨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讲故事,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也能更深地体会谦和的品质。 3.建立校园“和悦”文化体系。(1)学科性课程。语言训练拓展课程:通过开展各种的语言活动,增强学生的动口机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利用每节课开展课前1分钟,或者举行课本剧大赛,或者诗配画比赛等。思维训练拓展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围棋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瑰宝,现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围棋讲究胜负,一招失误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由此可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的意识。围棋注重对局礼仪,但在对弈过程中难免有输赢,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这对于学生的性格培养将会有积极的影响。
(2)活动性课程:①红蜻蜓社团活动:本课程突出学生的潜能差异发展,关注学生的多样兴趣,追求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②实践系列活动:融合人文与科技的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取长补短、发展兴趣特长,如,车模制作、航模制作、科技小创新等。③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学生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让学生的身心在训练中得到锻炼和快乐,获得熟练与正确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由此,学校开设了写字班、色彩(水彩)班、诗配画课程。④经典诵读拓展课程:旨在打造一个诗化校园,衍生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去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除了每节语文课开展“课前一诗”活动外,每周午读课全校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末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每个假期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学校开设了国学班、爱讲历史故事班、英语朗诵班、小小主持人(朗诵)班。
“和悦文化”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与重点,优化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塑造师生健全的人格,培育健康心态,提高自主學习、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及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成长,全面营造和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特色发展上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欣焕.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 努力打造校园精神文化[J].吉林教育,2017(9).
[2]杨毅清.有效课程管理与办学品位的提升[J].成才,2017(2):17-19.
[3]洪炳安.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