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是患者临床疾病诊断的关键环节,然而因其多环节、多步骤的特点,使得检验标本的质量难以保证。本文主要针对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 临床检验 标本采集 影响因素 解決措施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标准化建立及质量控制等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直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所需进行的治疗,是临床疾病诊治中的重要内容[1]。而临床检验属于较复杂的工作,不仅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各种检验仪器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临床检验采集标本的质量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针对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1.1 采集前影响因素
1.1.1 患者饮食结构与空腹情况
检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空腹状态、饮食结构和饮食情况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紧密相关。通常采集血样前需空腹12h以上,空腹时间过短过长都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同时,不同的饮食结构对患者的血液生化检验也有不同的影响,如采集前抽烟喝酒、高糖饮食等使得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升高,而高蛋白饮食会导致尿素、尿酸等指标升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干扰。
1.1.2 患者使用药物情况
患者若在检验标本采集前进行过疾病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针灸等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患者应用抗生素前或者停用抗生素1周后进行检查,可增加检验的可靠性;另外,酒精、咖啡因等可使脂肪酸、尿酸、肾上腺素等指标升高或降低[2],从而掩盖患者真实的检验结果等。
1.1.3 患者运动及情绪情况
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进行抽血检查可能会导致乳酸、肌酐、丙酮酸、尿素等增高的现象,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3]。另外,患者如果在紧张、焦虑或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会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去平衡,导致检查结果中肾上腺素、血糖、红细胞计数、乳糖等指标发生偏差。
1.1.4 工作人员核对检测单情况
工作人员对检测单核对是否认真也是关键因素,如果这一步骤发生失误,可能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控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酿成医疗事故,后果严重。
1.2 采集中影响因素
1.2.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样采集时间:时间过早或过晚会导致患者的脂类、蛋白质、氨基酸及糖类等指标的含量偏高或偏低,另外,不同的检验项目所需的标本采集时间也不同;采血量:采血量较少会使得EDTA浓度偏高,中性粒细胞肿胀,导致分类计数产生误差,采血量过多则会导致抗凝效果不佳,标本出现凝集;血样采集部位:主要针对输液患者,禁止在输液近心端同侧采血,因为同侧静脉血液被滴注液体稀释,会使结果产生偏差;血样采集体位:患者保持站姿时,体内谷丙转氨酶、胆固醇、血脂等上升,不利于准确检测患者的实际情况[4]。
1.2.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标本采集是诊断肾脏疾病的必备手段,所用试管必须干燥清洁,采集过程中严格避免白带、经血、粪便等混入,以晨尿(早上6~7时)为最佳,同时尿培养须取清洁的中段尿,否则会干扰检测结果。
1.2.3 粪便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时须避免尿液等混入,应选择外观异常的粪便并装入无菌容器送检。
1.3 采集后影响因素
1.3.1 标本运送时间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如果运送时间偏长可能导致生化成分改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如血糖标本运送时间过长,会使得红细胞消耗能量、白细胞降解使检验结果偏低[5]。
1.3.2 标本储存
标本采集后应妥善储存,如果储存不当会发生代谢、蒸发等反应,使得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应对措施
2.1 采集前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要求其检查前一晚21点后保持空腹状态,且在检查前期禁烟酒,保证作息规律,禁止食用高糖食物;医务人员在采集标本前向患者确认近期有无服药、针灸等治疗情况;对于刚进行过剧烈运动的患者应休息30min以上再进行标本采集;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确保患者保持稳定情绪;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检验单,对检查项目反复确认。
2.2 采集中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应确认患者的空腹、饮食结构等情况,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采集步骤进行:对于输液患者,应取输液对侧肢体进行采集;患者在进行样本采集时应取坐姿;采血应尽量避免创伤或水肿的部位;采血量应按照标准严格控制;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及相应的检验项目安排正确的时间进行标本采集。
2.3 采集后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根据采集标本的检测需求,在采集完成后应及时送检,以免标本中物质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检测结果;在送检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检查存放标本容器是否完好无损,以免对标本或人员造成污染;标本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储存,以免由于储存不当造成标本品质下降,最终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干扰。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是一个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均受多方面影响,因此,为使检验结果真实、可靠,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检测人员协同配合完成。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耐心向患者讲解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采集步骤,严密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同时,患者也应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提高自身的重视度。综上,患者和医务人员协同合作,医务人员严把质量关,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昉.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54-156.
[2]何法霖,王薇,钟堃等.全国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能力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0):788-790.
[3]胡丽涛,王治国.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 28(1):1-3.
[4]熊怀民,殷恭,唐键等.区域内临床检验实行集中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7):33-34.
[5]贾爱红.对临床检验当中部分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探究[J].医学综述,2014, 20(5):919-921.
【关键词】 临床检验 标本采集 影响因素 解決措施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标准化建立及质量控制等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直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所需进行的治疗,是临床疾病诊治中的重要内容[1]。而临床检验属于较复杂的工作,不仅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各种检验仪器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临床检验采集标本的质量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针对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1.1 采集前影响因素
1.1.1 患者饮食结构与空腹情况
检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空腹状态、饮食结构和饮食情况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紧密相关。通常采集血样前需空腹12h以上,空腹时间过短过长都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同时,不同的饮食结构对患者的血液生化检验也有不同的影响,如采集前抽烟喝酒、高糖饮食等使得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升高,而高蛋白饮食会导致尿素、尿酸等指标升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干扰。
1.1.2 患者使用药物情况
患者若在检验标本采集前进行过疾病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针灸等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患者应用抗生素前或者停用抗生素1周后进行检查,可增加检验的可靠性;另外,酒精、咖啡因等可使脂肪酸、尿酸、肾上腺素等指标升高或降低[2],从而掩盖患者真实的检验结果等。
1.1.3 患者运动及情绪情况
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进行抽血检查可能会导致乳酸、肌酐、丙酮酸、尿素等增高的现象,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3]。另外,患者如果在紧张、焦虑或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会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去平衡,导致检查结果中肾上腺素、血糖、红细胞计数、乳糖等指标发生偏差。
1.1.4 工作人员核对检测单情况
工作人员对检测单核对是否认真也是关键因素,如果这一步骤发生失误,可能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控制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酿成医疗事故,后果严重。
1.2 采集中影响因素
1.2.1 血液标本采集
血样采集时间:时间过早或过晚会导致患者的脂类、蛋白质、氨基酸及糖类等指标的含量偏高或偏低,另外,不同的检验项目所需的标本采集时间也不同;采血量:采血量较少会使得EDTA浓度偏高,中性粒细胞肿胀,导致分类计数产生误差,采血量过多则会导致抗凝效果不佳,标本出现凝集;血样采集部位:主要针对输液患者,禁止在输液近心端同侧采血,因为同侧静脉血液被滴注液体稀释,会使结果产生偏差;血样采集体位:患者保持站姿时,体内谷丙转氨酶、胆固醇、血脂等上升,不利于准确检测患者的实际情况[4]。
1.2.2 尿液标本采集
尿液标本采集是诊断肾脏疾病的必备手段,所用试管必须干燥清洁,采集过程中严格避免白带、经血、粪便等混入,以晨尿(早上6~7时)为最佳,同时尿培养须取清洁的中段尿,否则会干扰检测结果。
1.2.3 粪便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时须避免尿液等混入,应选择外观异常的粪便并装入无菌容器送检。
1.3 采集后影响因素
1.3.1 标本运送时间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如果运送时间偏长可能导致生化成分改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如血糖标本运送时间过长,会使得红细胞消耗能量、白细胞降解使检验结果偏低[5]。
1.3.2 标本储存
标本采集后应妥善储存,如果储存不当会发生代谢、蒸发等反应,使得标本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的应对措施
2.1 采集前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要求其检查前一晚21点后保持空腹状态,且在检查前期禁烟酒,保证作息规律,禁止食用高糖食物;医务人员在采集标本前向患者确认近期有无服药、针灸等治疗情况;对于刚进行过剧烈运动的患者应休息30min以上再进行标本采集;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确保患者保持稳定情绪;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检验单,对检查项目反复确认。
2.2 采集中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应确认患者的空腹、饮食结构等情况,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采集步骤进行:对于输液患者,应取输液对侧肢体进行采集;患者在进行样本采集时应取坐姿;采血应尽量避免创伤或水肿的部位;采血量应按照标准严格控制;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及相应的检验项目安排正确的时间进行标本采集。
2.3 采集后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根据采集标本的检测需求,在采集完成后应及时送检,以免标本中物质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检测结果;在送检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检查存放标本容器是否完好无损,以免对标本或人员造成污染;标本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储存,以免由于储存不当造成标本品质下降,最终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干扰。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是一个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均受多方面影响,因此,为使检验结果真实、可靠,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检测人员协同配合完成。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耐心向患者讲解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采集步骤,严密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同时,患者也应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提高自身的重视度。综上,患者和医务人员协同合作,医务人员严把质量关,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昉.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54-156.
[2]何法霖,王薇,钟堃等.全国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能力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0):788-790.
[3]胡丽涛,王治国.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 28(1):1-3.
[4]熊怀民,殷恭,唐键等.区域内临床检验实行集中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7):33-34.
[5]贾爱红.对临床检验当中部分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探究[J].医学综述,2014, 20(5):9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