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le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东师大边门一家不显眼的书店里,我居然买到了友人多次向我介绍的、由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艾德勒(1902~2001年)是20世纪著名学者、教育家,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47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三十年来,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改变。其中一项是,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阅读。”我想,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阅读面不妨广一些、杂一些,要经常“阅读不同书籍”。今天,我们对中学生也提出互文对读的要求。叶老七十年前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教师呢?教师更应当把“阅读不同书籍”作为自己的阅读理想。但阅读应当“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有的书必须精读,像《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的精品,就得慢慢读、细细想,方能得益;而且不能只读一遍,带着不同的目的,或在人生不同阶段去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我想,《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
  书中引用了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他所指的可能不仅仅是速度,速度中还包含了读这本书的目的、态度与方法。
  哲学家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我只是粗略地通读了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深深后悔,为什么在我最初走上讲台执教时,未能读到此书,到如今这把年岁,才如获至宝地得到这本书?
  全书共分四大篇。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在这一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作者认为在分析阅读中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必须解决,即分析阅读的逻辑起点在哪里。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我国汉字不同于西方拉丁文字的存在方式,更看重自己的独立意义、意味与意蕴。学者冯其庸先生回忆小时接受的语文教育,乡镇学校那位国文老师的一句话,深深铭记在他的心中:“读书要从识字开始。”语文教育,特别是分析阅读,一定要从自身规律出发,认真研究一下逻辑起点在哪里。
  如何“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是分析阅读中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受教是一种美德”,强调“暂缓评论”“化解争议”和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眼下语文教学却往往为了取得课堂上的一时热闹,导致学生陷入一场又一场无意义的争辩中。“你是冯梦龙,你会让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自身投入大江之中吗?”“你是施耐庵,你会怎样教训杨志,让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你是鲁迅,你会让子君与涓生就这么轻易地分手,白白断送了两人亲手编织起来的爱情吗?”我忽然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有一天(这一天为时不远了)所有人一觉醒来都成了作家的话,那么普遍失聪,普遍不理解的时代就降临了。”
  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关于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非常全面,语文教师读起来应该特别过瘾。在当前课程改革新思想、新理念引导下,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有了巨大的突破,视野开阔,立意新颖,体裁丰富,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哲学、艺术,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能否站在阅读学高度驾驭好文本,对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失为一位良师益友,指导我们去迎接这场挑战。
  对于一般读者,书中建议读以下两种书籍:一种是传统中伟大的科学论著经典,另一种是现代科普读物。“直到大约19世纪末,主要的科普学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这些作者有像伽利略、牛顿、达尔文……”今天,我们之所以倡导读一点“科普”,正是为了重返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科学的快乐童年时代”。书中对一般读者比较生疏的“科学与数学”类书籍的评析,也是那么既有新意,又有高度。
  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在这一篇中,作者最为关注的是“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回答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至于什么是好书,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首先是“伟大的经典”。它“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构建“书的金字塔”。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特别是要找出能够伴随你终身的一本或几本书来。能支撑塔尖的底盘不妨宽一些、广一些,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一些。用中国人的语言来表达,态度要“踏实”,基础要“扎实”,底蕴要“厚实”。第三个是关于“生命与心智成长”的问题。怎样让心智常青不衰?“人们到了三十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巅峰”,以后的时间会逐步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的萎缩是对我们不经常动脑、不经常读书的“一个可怕的惩罚”。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终身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进行大幅增订。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两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这本书还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建议阅读书目”,附录二为“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案例,其中有但丁的《神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非常大气。我特别珍惜这几个阅读案例,我一直认为,案例是我们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钥匙,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也是我们教师开发理论的最好的土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特写下本文,热忱向青年语文教师推荐一部精品——《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它的。
其他文献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品析人物语言,体验角色情感,分析人物性格。  3.细读剧本,借助材料,探究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布置:认真阅读剧本,熟悉剧中各个人物,并思考:假如剧中这个人物不出场,剧情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戏剧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阅读,初步熟悉人物角色及其在本场戏中的作用,为课堂服务。   
一、教学设想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在课堂上首次接触的新闻稿。虽然此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大量的新闻,耳濡目染,有较丰厚的积累,但这些认识还仅仅是感性的、零碎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系统梳理这些零碎的认识,使学生对新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和写作技能,无疑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听课调研中,有位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
音乐绘本《听,小蜗牛艾玛》用图画、文字和音乐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场域,给儿童讲述了小蜗牛艾玛的故事:懵懂的艾玛初闯世界,她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有特殊本领的朋友,情绪从开心、羡慕到伤心、沮丧。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小蜗牛艾玛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音乐由德国作曲家史特凡·马尔采夫创作。马尔采夫用弦乐四重奏加钢琴的方式,结合令人咋舌的演奏技法,创作了十三首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性质不同,“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同质型,即团体内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接近。异质型,团体内有学生特别优异,有能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胡适文存”出版。其中放在第一卷的就是《论文学的文》。他在《序例》里还特别说明“这一卷删去最少”,原因是“这些讨论文学的文章,虽然有很多是不配保存的,却可以代表一个运
叶老曾说:“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现在作文已不同以前作八股文。拉扯套合的功夫根本用不到,最要紧的是‘有’。而且表达出那‘有’:这两层,学生何不幸而得不到训练呢?”那如何才能“有”?怎样才能表达出那“有”呢?本期我们编发陈钟梁老师的《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张玉新老师的《食补为主,药补为辅——也谈应试文章写作》、董晓平老师的《用平常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