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通过探究疑难之导因,探寻疑难解决之策略,遵循一定的解决疑难之原则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
关键词:疑难 策略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研究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疑难,归类起来,有以下几种:知识疑难;心理疑难;思维疑难;能力疑难。
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是“解惑”,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及帮助学生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象医生治病一样,应认真了解学生的“病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笔者认为,疑难之导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导因之一:历史学科的知识容量及教材结构之导因
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具有时空跨度大及知识联系错综复杂和学
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还通过设计学习版块和学习专题的形式,围绕历史重点问题重新编排中学历史教材,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
导因之二: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认识的偏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概念的、线索的、规律的等方面特征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联系性的时空思维及知识能力的迁移思维。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形成一个由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理性思维、辨证思维等构成的思维体系。这样的思维体系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刻苦的过程。
导因之三:学生基础知识构成之导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打破初中的通史编排方式,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模块之间缺乏严密的因果时序性,思维层次要求高,加上高中课堂上教师对初中应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常常只能一语带过,更造成这些学生因缺乏较强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通史观及知识结构浅表化并残缺不全而使其在学习上常常顾此失彼、首尾难全。学习疑难自然应运而生。
导因之四:教学方式之失误
“教不严,师之惰”,此提法虽有过激之处,但如果以此来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主导作用却不为过。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方式不当是导致学生学习疑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导因之五:社会认识及宣传之误导
表浅性、娱乐性更强的错误史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志趣点,比学校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更容易吸引学生,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史实和史观经常处于这样一个课内外不衔接甚至相悖的状态,于是形成认识上的矛盾冲突,遂成疑难痼疾。
二、解决疑难之策略初探
笔者认为,掌握了学习疑难成因及类型之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寻找正确的策略方法,使之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方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扫除学习障碍。做好以下几点,是解决问题的尝试。
策略之一:解决学习疑难的前提是端正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境界
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兴趣、情趣及学习境界等。新课程讲究提高智商与培养情商并重。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端正认识、提高学史境界。另一方面,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言运用于课堂教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应多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学而能用的教学方式,多运用循循善诱,趣味盎然、启人深思的事例和故事,多照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寓教于乐,学生自然会在快乐的学习境界中慢慢熟悉和掌握历史学习的系统理论与思想,形成健康、稳定的学习心理素质。
策略之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解决历史知识疑难的基础
记忆的心理品质、习惯、方式等使记忆心理千差万别,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记忆要素如音、形、意、行等,向学生介绍各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记忆方法,例如谐音记忆法、图表直观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及逻辑推理记忆法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自我探索找到记忆的兴趣点,扬长避短,全面发展自身的记忆品质,以增强记忆效果。
策略之三:坚持立体教学及复习,是一条解决疑难的正确道路
立体教学是一种重视因果,重视思维及知识联系,在充分掌握线索与联系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
立体教学通过对知识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以及深度问题的挖掘和高度问题的阐释、通过归纳展示线索有助于学生将单个的知识点有机联系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知识框架,从而使历史学习成为筋骨血肉齐全的活生生的整体历史,在形成框架的历史学习中产生的疑难自然会弱化。
策略之四:平等教学,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构筑解决疑难的氛围
教学平等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要尊重、重视学生人格、学习的独立性。在心灵深处,学生有着深刻的“发展需要”(马斯洛语),这种需要使其有被尊重的要求。互相尊重才是平等的,平等是交流互通的基础,平等的教学氛围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有何疑惑”,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平等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师生感情交流,拉近距离,学生有疑敢问会问,在共同解决疑难的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策略之五:抓住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
历史有抽象历史和具象历史之分。具象历史指的是具体的史实,抽象历史主要指史论、史观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疑难也有表面和本质及具象和抽象之分,且各具形态、千差万别。例如,学习选修课日本明治维新时,学生有的反映“维新的措施内容难记”, 有的反映“成功经验难于总结”,有的又说“明治维新的意义和局限性理解不透”。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经过一番认真分析,找出疑难问题的共性和差别之后,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把三个疑难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内容推断出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加深内容记忆的印象。
策略之六:正确剖析疑难,树立对待疑难的正确心态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克服疑难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有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之中,航行必有风浪险阻。学习的目的,其实就在于主动发现疑难及通过解决疑难而获得新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所以要培养学生面对疑难排除恐惧、迎接挑战、正确剖析、泰然处之的正常心态。
三、探究疑难之原则
疑难问题之探究是一个深刻复杂的认识过程,必须有科学务实的态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历史教学和学生的个体素质亦有着紧密深刻的结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发展,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本主义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发展特征及需要,求得学生独立健康地发展。
(二)坚持综合发展,师生互长的原则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的位置。”(赵亚夫言)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关系到时空概念,哲学和经济及文学内涵,因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增强综合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学生疑难问题应多注意其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边缘关系,注意学生的学科平衡发展。
(三)坚持现实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个性发展的趋势等。还要研究课程改革后高中会考及高考和各种社会选拔性考试的现实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的现实目的性,针对学习疑难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盲区。学校教育还要符合时代教育精神,教师应具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要敢于创新,要着力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着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总之,学习之疑难发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和原则是围绕着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注重历史学习过程的启迪性而展开的,其探究过程必须是有机的链条,而切实解决疑难才是教师历史教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疑难 策略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研究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疑难,归类起来,有以下几种:知识疑难;心理疑难;思维疑难;能力疑难。
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是“解惑”,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及帮助学生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象医生治病一样,应认真了解学生的“病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笔者认为,疑难之导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导因之一:历史学科的知识容量及教材结构之导因
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具有时空跨度大及知识联系错综复杂和学
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还通过设计学习版块和学习专题的形式,围绕历史重点问题重新编排中学历史教材,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
导因之二: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认识的偏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概念的、线索的、规律的等方面特征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联系性的时空思维及知识能力的迁移思维。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形成一个由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理性思维、辨证思维等构成的思维体系。这样的思维体系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刻苦的过程。
导因之三:学生基础知识构成之导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打破初中的通史编排方式,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模块之间缺乏严密的因果时序性,思维层次要求高,加上高中课堂上教师对初中应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常常只能一语带过,更造成这些学生因缺乏较强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的通史观及知识结构浅表化并残缺不全而使其在学习上常常顾此失彼、首尾难全。学习疑难自然应运而生。
导因之四:教学方式之失误
“教不严,师之惰”,此提法虽有过激之处,但如果以此来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主导作用却不为过。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方式不当是导致学生学习疑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导因之五:社会认识及宣传之误导
表浅性、娱乐性更强的错误史观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志趣点,比学校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更容易吸引学生,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史实和史观经常处于这样一个课内外不衔接甚至相悖的状态,于是形成认识上的矛盾冲突,遂成疑难痼疾。
二、解决疑难之策略初探
笔者认为,掌握了学习疑难成因及类型之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寻找正确的策略方法,使之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方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扫除学习障碍。做好以下几点,是解决问题的尝试。
策略之一:解决学习疑难的前提是端正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境界
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兴趣、情趣及学习境界等。新课程讲究提高智商与培养情商并重。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端正认识、提高学史境界。另一方面,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言运用于课堂教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应多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学而能用的教学方式,多运用循循善诱,趣味盎然、启人深思的事例和故事,多照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寓教于乐,学生自然会在快乐的学习境界中慢慢熟悉和掌握历史学习的系统理论与思想,形成健康、稳定的学习心理素质。
策略之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解决历史知识疑难的基础
记忆的心理品质、习惯、方式等使记忆心理千差万别,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记忆要素如音、形、意、行等,向学生介绍各种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记忆方法,例如谐音记忆法、图表直观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及逻辑推理记忆法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自我探索找到记忆的兴趣点,扬长避短,全面发展自身的记忆品质,以增强记忆效果。
策略之三:坚持立体教学及复习,是一条解决疑难的正确道路
立体教学是一种重视因果,重视思维及知识联系,在充分掌握线索与联系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
立体教学通过对知识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以及深度问题的挖掘和高度问题的阐释、通过归纳展示线索有助于学生将单个的知识点有机联系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知识框架,从而使历史学习成为筋骨血肉齐全的活生生的整体历史,在形成框架的历史学习中产生的疑难自然会弱化。
策略之四:平等教学,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构筑解决疑难的氛围
教学平等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要尊重、重视学生人格、学习的独立性。在心灵深处,学生有着深刻的“发展需要”(马斯洛语),这种需要使其有被尊重的要求。互相尊重才是平等的,平等是交流互通的基础,平等的教学氛围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有何疑惑”,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平等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师生感情交流,拉近距离,学生有疑敢问会问,在共同解决疑难的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策略之五:抓住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
历史有抽象历史和具象历史之分。具象历史指的是具体的史实,抽象历史主要指史论、史观等。学生历史学习的疑难也有表面和本质及具象和抽象之分,且各具形态、千差万别。例如,学习选修课日本明治维新时,学生有的反映“维新的措施内容难记”, 有的反映“成功经验难于总结”,有的又说“明治维新的意义和局限性理解不透”。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经过一番认真分析,找出疑难问题的共性和差别之后,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把三个疑难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内容推断出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加深内容记忆的印象。
策略之六:正确剖析疑难,树立对待疑难的正确心态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克服疑难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有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之中,航行必有风浪险阻。学习的目的,其实就在于主动发现疑难及通过解决疑难而获得新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有恐惧本身才是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所以要培养学生面对疑难排除恐惧、迎接挑战、正确剖析、泰然处之的正常心态。
三、探究疑难之原则
疑难问题之探究是一个深刻复杂的认识过程,必须有科学务实的态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历史教学和学生的个体素质亦有着紧密深刻的结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发展,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本主义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发展特征及需要,求得学生独立健康地发展。
(二)坚持综合发展,师生互长的原则
“历史教育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赢得了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的位置。”(赵亚夫言)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关系到时空概念,哲学和经济及文学内涵,因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增强综合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学生疑难问题应多注意其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边缘关系,注意学生的学科平衡发展。
(三)坚持现实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个性发展的趋势等。还要研究课程改革后高中会考及高考和各种社会选拔性考试的现实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的现实目的性,针对学习疑难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盲区。学校教育还要符合时代教育精神,教师应具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要敢于创新,要着力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着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总之,学习之疑难发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和原则是围绕着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注重历史学习过程的启迪性而展开的,其探究过程必须是有机的链条,而切实解决疑难才是教师历史教学研究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