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瑞传动8AT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十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今朝问鼎时。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8AT项目的获奖再合适不过。
2006年,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进军汽车高端自动变速器领域,历经十年,研发了拥有“4自由度、双轴、复合传动,独创世界上第三类AT方案,机电液精准控制与敏捷匹配标定技术”等领先技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8AT。十年努力,开启“中国时代”
“8AT成功开发前,全世界只有几家跨国企业可以量产,8AT自動变速箱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要想进军这个行业,而且是在国内连5AT都实现不了的情况下,直接进军8AT,就必须得学,得培养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鹏说。
如今,十年过去,盛瑞成功“问鼎”国家奖,开启中国汽车行业“8速时代"。截至201 6年1 1月29日,累计生产1 0万台,使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由1 0年前的空白一举跃居世界前沿,为我国培育了一条自主的AT产业链,为中国AT产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条自主AT产业链的建成挑战了世界AT格局,迫使国外AT大幅降价,单台降价3000元以上,国内年降低整车成本上百亿元,打破了国际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陈鹏介绍,8AT终获成功,不断创新是关键。在技术上,盛瑞一直坚持围绕产品性能和产品结构进行创新,“8AT的结构简单是最大的领先优势,用5档的结构,实现了8档的速度。”
陈鹏说,在8AT的研发中,盛瑞的原则是重产权,更重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国外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可能只是一张图纸,我们并不知道图纸是怎么来的,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内部政策激励员工多学习、多了解,在合作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人才培养起来。”陈鹏介绍,在合作中,盛瑞要求其做的每一项设计、研究,盛瑞的员工均须全程参与。 “这样一来,对合作伙伴来说,就是盛瑞员工免费为其打工。所以,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是盛瑞花钱买知识,培养人才。当项目结束后,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就成长起来了。”当前,盛瑞13AT的研发就是基本以自己的研发团队为主进行的。
“十年来,盛瑞不单单是要做产品,更要做一个产业,打造中国自主的AT产业链。" 陈鹏说,目前,盛瑞牵头联合40余家单位组建了国内首个汽车AT自动变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变速器产业链。“这是十年来盛瑞一直在推进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产业链与盛瑞做第一代产品同步开发应用,下一代产品、后期产品的开发就不是我们自己在做了,而是整个产业链都在研发、创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后期创新成本,也大大提升了创新的速度及对市场的敏感性。"
处境虽难,好在一直坚持
“十年来,我们的研发投入一年一个亿,十年就是十个亿。"陈鹏说,这一路走来,压力很大。因为十年中,盛瑞一直在“以老养新”——通过用老产品补贴、稀释股权等方式来实施倒挂措施培养产品,资金一直很紧张。直到201 6年,8AT实现量产上市,新产品方开始“反补”老产品。
研发创新,理论说起来简单,真正的实施过程却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很大的难题。”陈鹏介绍,十年来,在与产业链的同步创新中,盛瑞都是实行倒挂的,即先由自己牺牲一部分,让客户打开市场,让产业链有信心和能力帮盛瑞做匹配,后续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民营企业,资金规模和企业规模都很小,不可能找五百强企业来给自己做配套。只能找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有创新意识的、想与我们共同做事的伙伴来合作。”陈鹏介绍,201 0年第二代样机产出后,又要做大量实验开发市场、建生产线、建厂房,盛瑞的处境更加艰难。这时,领导干部主动降薪,工资砍半以补贴技术骨干……
“处境虽艰难,但是好在我们一直坚持努力,好在一开始坚持了正确的思路。”陈鹏说,在开发8AT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客户同步研发。在8AT还是一个概念的时候,样机图纸都没做出,就已经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工程化公司,把一个单纯的概念变成了可实施、可加工的工艺。
没有产品,却先有了客户?对记者的疑问,陈鹏笑着说,“我们请客户来盛瑞了解、判断我们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图纸、各项指标等能不能满足其需求,把我们的各项能力展示了出来。2009年客户开始加入8AT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对方有什么需求,我们随时进行调整,经过一年的深入了解,2010年8AT样机试制完成后,正式与我们签订‘娃娃亲’,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十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今朝问鼎时。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8AT项目的获奖再合适不过。
2006年,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进军汽车高端自动变速器领域,历经十年,研发了拥有“4自由度、双轴、复合传动,独创世界上第三类AT方案,机电液精准控制与敏捷匹配标定技术”等领先技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8AT。十年努力,开启“中国时代”
“8AT成功开发前,全世界只有几家跨国企业可以量产,8AT自動变速箱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要想进军这个行业,而且是在国内连5AT都实现不了的情况下,直接进军8AT,就必须得学,得培养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鹏说。
如今,十年过去,盛瑞成功“问鼎”国家奖,开启中国汽车行业“8速时代"。截至201 6年1 1月29日,累计生产1 0万台,使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由1 0年前的空白一举跃居世界前沿,为我国培育了一条自主的AT产业链,为中国AT产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条自主AT产业链的建成挑战了世界AT格局,迫使国外AT大幅降价,单台降价3000元以上,国内年降低整车成本上百亿元,打破了国际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陈鹏介绍,8AT终获成功,不断创新是关键。在技术上,盛瑞一直坚持围绕产品性能和产品结构进行创新,“8AT的结构简单是最大的领先优势,用5档的结构,实现了8档的速度。”
陈鹏说,在8AT的研发中,盛瑞的原则是重产权,更重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国外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可能只是一张图纸,我们并不知道图纸是怎么来的,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内部政策激励员工多学习、多了解,在合作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人才培养起来。”陈鹏介绍,在合作中,盛瑞要求其做的每一项设计、研究,盛瑞的员工均须全程参与。 “这样一来,对合作伙伴来说,就是盛瑞员工免费为其打工。所以,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是盛瑞花钱买知识,培养人才。当项目结束后,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就成长起来了。”当前,盛瑞13AT的研发就是基本以自己的研发团队为主进行的。
“十年来,盛瑞不单单是要做产品,更要做一个产业,打造中国自主的AT产业链。" 陈鹏说,目前,盛瑞牵头联合40余家单位组建了国内首个汽车AT自动变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变速器产业链。“这是十年来盛瑞一直在推进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产业链与盛瑞做第一代产品同步开发应用,下一代产品、后期产品的开发就不是我们自己在做了,而是整个产业链都在研发、创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后期创新成本,也大大提升了创新的速度及对市场的敏感性。"
处境虽难,好在一直坚持
“十年来,我们的研发投入一年一个亿,十年就是十个亿。"陈鹏说,这一路走来,压力很大。因为十年中,盛瑞一直在“以老养新”——通过用老产品补贴、稀释股权等方式来实施倒挂措施培养产品,资金一直很紧张。直到201 6年,8AT实现量产上市,新产品方开始“反补”老产品。
研发创新,理论说起来简单,真正的实施过程却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很大的难题。”陈鹏介绍,十年来,在与产业链的同步创新中,盛瑞都是实行倒挂的,即先由自己牺牲一部分,让客户打开市场,让产业链有信心和能力帮盛瑞做匹配,后续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民营企业,资金规模和企业规模都很小,不可能找五百强企业来给自己做配套。只能找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有创新意识的、想与我们共同做事的伙伴来合作。”陈鹏介绍,201 0年第二代样机产出后,又要做大量实验开发市场、建生产线、建厂房,盛瑞的处境更加艰难。这时,领导干部主动降薪,工资砍半以补贴技术骨干……
“处境虽艰难,但是好在我们一直坚持努力,好在一开始坚持了正确的思路。”陈鹏说,在开发8AT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客户同步研发。在8AT还是一个概念的时候,样机图纸都没做出,就已经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工程化公司,把一个单纯的概念变成了可实施、可加工的工艺。
没有产品,却先有了客户?对记者的疑问,陈鹏笑着说,“我们请客户来盛瑞了解、判断我们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图纸、各项指标等能不能满足其需求,把我们的各项能力展示了出来。2009年客户开始加入8AT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对方有什么需求,我们随时进行调整,经过一年的深入了解,2010年8AT样机试制完成后,正式与我们签订‘娃娃亲’,开始了长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