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试图通过比较资本经营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的优劣,结合地勘单位实际,探讨地勘单位实行资本经营的可行性及方式。
【关键词】 地勘单位;资本经营;可行性
一、资本经营
传统的生产经营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依次循环,通过实现利润来形成内部积累,资本的扩大,它主要关注成本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生产效率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化、产品市场结构、产品生命周期,注重技术创新,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它主要关注风险投资、企业整体价值、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制度创新,更多体现企业的共性。
从战略层面上来考虑,生产经营是一种产品扩张型战略,是一种从基本层面出发考虑的经营方式,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资本扩张型战略,是一种从战略层面出发考虑的经营方式,它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论价,不仅包括企业的实物资本,即硬实力指标,还包括商誉、品牌、专属权、管理文化等无形资本软实力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资本经营要求将所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可以经营的价值体系,用最少的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资本经营是对传统经营思路的一种突破。扩大了经营的范围和思路,丰富了经营手段,使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围绕商品或服务这个运行体系运转,它变成一种货币化、证劵化了的产权交易行为,把企业整体或其中一部分资源也做为一种商品或权利来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扩大规模的传统作法是内部发展,即企业靠自我积累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或再投资。这种做法所受的限制较多:首先企业自我积累的规模受到限制,技术改造和再投资所需的资金却非常大;其次因为场地和人员的局限,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通过内部积累扩大规模;再次技术改造和再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扩大。
二、地勘单位实行资本经营的可行性
由于地勘单位历史欠账较多,为发展经济,安置人员,曾经举办过多个经济实体,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前期发展较好,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本不具备上述各方面优势,没能快速形成大的经营规模,具备资本竞争优势,最后经营陷入困境,留下一个烂摊子,由盈利大户转为亏损大户。现在黄河旋风、南阳中南在超硬材料行业一飞冲天,都成长为资本、产值、利税上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国内具有绝对的科研、生产技术和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很高,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我们在市场不断降价的冲击下,无力生存,只能关门破产。通过搞实体经济进入某个行业,仍然搞传统的生产型经营,与目前地勘单位的人员结构、资金实力是极不相符。如果换一种思路,地勘单位在大力发展地矿主业的同时,积极筹措一部分资金,不是去办厂搞实体,改为以资金购买某个行业成长性好、效益显著的龙头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持有它的股份,博取投资收益,分享他的成长性,比投资亲自办企业,进入某个行业,显然要划算的多。通过该上市公司不断分红扩股,还能实现资本的不断保值增值。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市场经济中包括借贷、股票、债劵在内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地勘单位可以在证券公司开户,用筹措资金进行股权投资,通过实地调研,挑选质地优秀、公司管理体制健全、业绩优良、具有良好成长性,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进行集中投资,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从国家大局看,这还会减少行业内的不必要竞争,解决上市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抑制产能过剩,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进入、退出的门槛非常低,发現该公司具备投资价值,就买入它的股票持有,发现它已经失去了成长性,该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不再具备投资价值,就抛出它的股票,转移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标的。这不失为一个一劳永逸的可行办法。
资本市场虽然有风险,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完全可以规避风险,只要不急功近利,具备价值投资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经济前景光明,持续向好,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资本经营,达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国外资本市场发展历经多年,涌现出微软、可口可乐等多个百年老店,中国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发展阶段,谁能保证在这里不会跑出黑马,出现中国的微软等世界级品牌。资本经营在地勘单位不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具备可操作性。
【关键词】 地勘单位;资本经营;可行性
一、资本经营
传统的生产经营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依次循环,通过实现利润来形成内部积累,资本的扩大,它主要关注成本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生产效率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化、产品市场结构、产品生命周期,注重技术创新,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它主要关注风险投资、企业整体价值、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制度创新,更多体现企业的共性。
从战略层面上来考虑,生产经营是一种产品扩张型战略,是一种从基本层面出发考虑的经营方式,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资本扩张型战略,是一种从战略层面出发考虑的经营方式,它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论价,不仅包括企业的实物资本,即硬实力指标,还包括商誉、品牌、专属权、管理文化等无形资本软实力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资本经营要求将所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可以经营的价值体系,用最少的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资本经营是对传统经营思路的一种突破。扩大了经营的范围和思路,丰富了经营手段,使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围绕商品或服务这个运行体系运转,它变成一种货币化、证劵化了的产权交易行为,把企业整体或其中一部分资源也做为一种商品或权利来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扩大规模的传统作法是内部发展,即企业靠自我积累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或再投资。这种做法所受的限制较多:首先企业自我积累的规模受到限制,技术改造和再投资所需的资金却非常大;其次因为场地和人员的局限,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通过内部积累扩大规模;再次技术改造和再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扩大。
二、地勘单位实行资本经营的可行性
由于地勘单位历史欠账较多,为发展经济,安置人员,曾经举办过多个经济实体,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前期发展较好,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本不具备上述各方面优势,没能快速形成大的经营规模,具备资本竞争优势,最后经营陷入困境,留下一个烂摊子,由盈利大户转为亏损大户。现在黄河旋风、南阳中南在超硬材料行业一飞冲天,都成长为资本、产值、利税上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国内具有绝对的科研、生产技术和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很高,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我们在市场不断降价的冲击下,无力生存,只能关门破产。通过搞实体经济进入某个行业,仍然搞传统的生产型经营,与目前地勘单位的人员结构、资金实力是极不相符。如果换一种思路,地勘单位在大力发展地矿主业的同时,积极筹措一部分资金,不是去办厂搞实体,改为以资金购买某个行业成长性好、效益显著的龙头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持有它的股份,博取投资收益,分享他的成长性,比投资亲自办企业,进入某个行业,显然要划算的多。通过该上市公司不断分红扩股,还能实现资本的不断保值增值。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市场经济中包括借贷、股票、债劵在内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地勘单位可以在证券公司开户,用筹措资金进行股权投资,通过实地调研,挑选质地优秀、公司管理体制健全、业绩优良、具有良好成长性,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进行集中投资,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从国家大局看,这还会减少行业内的不必要竞争,解决上市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抑制产能过剩,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进入、退出的门槛非常低,发現该公司具备投资价值,就买入它的股票持有,发现它已经失去了成长性,该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不再具备投资价值,就抛出它的股票,转移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标的。这不失为一个一劳永逸的可行办法。
资本市场虽然有风险,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完全可以规避风险,只要不急功近利,具备价值投资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经济前景光明,持续向好,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资本经营,达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国外资本市场发展历经多年,涌现出微软、可口可乐等多个百年老店,中国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发展阶段,谁能保证在这里不会跑出黑马,出现中国的微软等世界级品牌。资本经营在地勘单位不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具备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