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来说,2017年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學课程标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主要概念的重要作用,用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描述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学习进阶的思想,把小学六年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段。这些要求也使教材编写发生了新变化。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与教学进度同步、与教材培训同步,适时提供教材编者关于各单元的综述性的推介文章,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思路,得到实效性的指导。我们也将继续刊发一线教师的教学体会及研究成果,投稿时请注明“同步研究”。
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科学课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应当指导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即通过实证,去探求结果,培养实证意识。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思维方式停留在具体的认识上,判断事物主要以生活经验或直觉为主,实证意识处于萌芽阶段。科学追求证据,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辨证的唯物观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一年级这个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现以一年级《这是谁的叶》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实证意识。
《这是谁的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4课。本节课是在第3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叶的特征,明白叶的特征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信息。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确定它们分别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需要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仔细观察、对比植物,最终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配对,确定叶的来源。
导入环节营造宽松氛围
本课一开始用活泼的《树叶歌》引入,教师和学生伴着音乐、唱着歌儿、打着拍子,在欢快的歌曲中进入学习,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首歌曲介绍了各种形状的叶子:眉毛一样的柳树叶、桃子一样的紫荆叶、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让学生对树叶的形状有丰富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认识叶子的兴趣,为下面的根据树叶的形状找“树妈妈”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本节课用童话的形式——“小树叶找‘妈妈’”贯穿始终,符合学生热爱童话的特点。无论是教师的儿童化语言,还是卡通化的板书设计、简洁的记录单、精美的课件、“你说我猜”的游戏、精致的评比栏,处处紧扣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亲切,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科学的课堂。
引导科学观察与完整表达
1.引导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或科学仪器而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的有效方法。本节课学生的探究目标之一是:根据叶子的特征到校园中确定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如何找到叶的特征呢?学生需要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去观察。考虑到在上节课《观察叶》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已经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表示树叶的具体特征,这节课继续用此方法,并要求学生表达准确,如“我用眼睛可以观察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边缘、叶柄、叶脉等”,而不仅仅是“我用眼睛看”。有了科学观察方法的引导,学生对树叶的观察更深入、更全面了,为后面有根据地找到“树妈妈”提供了知识基础,培养了实证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学生的实证要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实验操作,往往忽略指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导致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表达不准确,把“气味”和“味道”混淆,把“茎”和“杆”等同。或者表述不完整,如教师问一棵植物分为哪些部分,学生回答“根、茎、叶”,而不是“一棵植物包括根、茎、叶三个部分”。
课堂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叶时,先与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汇报。教师示范回答:“我用眼睛看到了……”
在“你说我猜”的游戏中,引导学生较完整地说出树叶的特征:“这片叶子的形状是……,边缘……,摸起来……”,让同学猜测。
学生找到“树妈妈”时,让学生说说他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到“树妈妈”的。
当学生发现一种树叶的两片叶子大小相差很大,或者只有颜色不同,其他都一样,拿不准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树妈妈”时,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说:“我认为这两片叶子属于(不属于)同一个‘树妈妈’,因为这两片叶子……”,要求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除了以上方面,我还要求发言的学生要面向其他同学,发言时身子笔直,目视同学,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倾听的同学也要注视发言者,尊重别人,安静倾听。
注重实验记录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记录是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效果的呈现。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操作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智特点,科学设计记录单。记录单要简洁明了、易于记录,打个钩、画个圈、粘贴个标志均可,切忌繁琐、复杂,具体形式有表格、图画、文字等。
记录单可以分为个人记录单和班级记录单。个人记录单体现个人思考结果,班级记录单呈现全班的思维状况,通过互相观摩、比照,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
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的事实往往是凌乱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整理。
本课中,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为三种树叶分别找到“树妈妈”后,我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意见,再由组长代表本组把三种树叶分别贴在“树妈妈”下面。
然后引导全班学生看树叶图,一起分析,得出结论:同一种植物的叶可能大小、新鲜度、颜色、受损度等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当学生发现有同学把树叶贴错地方时,教师可以问:这片树叶找对“妈妈”了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完后,让贴错的小组上台纠错、重贴。
巧用深挖式评价,培养实证意识
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如学生的交流接近概念时,老师就及时评价:非常好!你太棒了!或者前去摸摸孩子的头、握握手。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以及体态语言,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这是正确的答案。有了这样明确的暗示,其余的学生就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例如,在认识小树叶的特征“你说我猜”环节,一位教师让一位学生看树叶,学生说:这片小树叶的形状像扇子……另一位学生立即说应该是银杏叶。教师马上说:“太棒了,你们一下子就猜对了。”实际上,根据树叶的形状找“树妈妈”,这是学生前概念中已有的知识,猜对叶子不是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猜叶子环节,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科学观察,全面认识树叶的特征。教师可以追问:“它的确是银杏叶,除了形状像扇子一样,它还有什么特征呢?仔细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当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后,教师应当继续追问:“你们赞同吗?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多追问,让学生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完整,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让更多的意见呈现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不尊重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时不要唯师、唯上,而是要唯真,切实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注重实证。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364000)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与教学进度同步、与教材培训同步,适时提供教材编者关于各单元的综述性的推介文章,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思路,得到实效性的指导。我们也将继续刊发一线教师的教学体会及研究成果,投稿时请注明“同步研究”。
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科学课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应当指导学生从事实、证据出发,即通过实证,去探求结果,培养实证意识。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思维方式停留在具体的认识上,判断事物主要以生活经验或直觉为主,实证意识处于萌芽阶段。科学追求证据,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辨证的唯物观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一年级这个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现以一年级《这是谁的叶》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实证意识。
《这是谁的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4课。本节课是在第3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叶的特征,明白叶的特征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信息。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确定它们分别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需要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仔细观察、对比植物,最终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配对,确定叶的来源。
导入环节营造宽松氛围
本课一开始用活泼的《树叶歌》引入,教师和学生伴着音乐、唱着歌儿、打着拍子,在欢快的歌曲中进入学习,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首歌曲介绍了各种形状的叶子:眉毛一样的柳树叶、桃子一样的紫荆叶、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让学生对树叶的形状有丰富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认识叶子的兴趣,为下面的根据树叶的形状找“树妈妈”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本节课用童话的形式——“小树叶找‘妈妈’”贯穿始终,符合学生热爱童话的特点。无论是教师的儿童化语言,还是卡通化的板书设计、简洁的记录单、精美的课件、“你说我猜”的游戏、精致的评比栏,处处紧扣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亲切,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科学的课堂。
引导科学观察与完整表达
1.引导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或科学仪器而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的有效方法。本节课学生的探究目标之一是:根据叶子的特征到校园中确定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如何找到叶的特征呢?学生需要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去观察。考虑到在上节课《观察叶》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已经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示表示树叶的具体特征,这节课继续用此方法,并要求学生表达准确,如“我用眼睛可以观察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边缘、叶柄、叶脉等”,而不仅仅是“我用眼睛看”。有了科学观察方法的引导,学生对树叶的观察更深入、更全面了,为后面有根据地找到“树妈妈”提供了知识基础,培养了实证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学生的实证要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实验操作,往往忽略指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导致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表达不准确,把“气味”和“味道”混淆,把“茎”和“杆”等同。或者表述不完整,如教师问一棵植物分为哪些部分,学生回答“根、茎、叶”,而不是“一棵植物包括根、茎、叶三个部分”。
课堂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叶时,先与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汇报。教师示范回答:“我用眼睛看到了……”
在“你说我猜”的游戏中,引导学生较完整地说出树叶的特征:“这片叶子的形状是……,边缘……,摸起来……”,让同学猜测。
学生找到“树妈妈”时,让学生说说他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到“树妈妈”的。
当学生发现一种树叶的两片叶子大小相差很大,或者只有颜色不同,其他都一样,拿不准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树妈妈”时,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说:“我认为这两片叶子属于(不属于)同一个‘树妈妈’,因为这两片叶子……”,要求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除了以上方面,我还要求发言的学生要面向其他同学,发言时身子笔直,目视同学,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倾听的同学也要注视发言者,尊重别人,安静倾听。
注重实验记录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记录是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效果的呈现。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操作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智特点,科学设计记录单。记录单要简洁明了、易于记录,打个钩、画个圈、粘贴个标志均可,切忌繁琐、复杂,具体形式有表格、图画、文字等。
记录单可以分为个人记录单和班级记录单。个人记录单体现个人思考结果,班级记录单呈现全班的思维状况,通过互相观摩、比照,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
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的事实往往是凌乱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整理。
本课中,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为三种树叶分别找到“树妈妈”后,我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意见,再由组长代表本组把三种树叶分别贴在“树妈妈”下面。
然后引导全班学生看树叶图,一起分析,得出结论:同一种植物的叶可能大小、新鲜度、颜色、受损度等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当学生发现有同学把树叶贴错地方时,教师可以问:这片树叶找对“妈妈”了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完后,让贴错的小组上台纠错、重贴。
巧用深挖式评价,培养实证意识
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如学生的交流接近概念时,老师就及时评价:非常好!你太棒了!或者前去摸摸孩子的头、握握手。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以及体态语言,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这是正确的答案。有了这样明确的暗示,其余的学生就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例如,在认识小树叶的特征“你说我猜”环节,一位教师让一位学生看树叶,学生说:这片小树叶的形状像扇子……另一位学生立即说应该是银杏叶。教师马上说:“太棒了,你们一下子就猜对了。”实际上,根据树叶的形状找“树妈妈”,这是学生前概念中已有的知识,猜对叶子不是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猜叶子环节,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科学观察,全面认识树叶的特征。教师可以追问:“它的确是银杏叶,除了形状像扇子一样,它还有什么特征呢?仔细观察,说说你的新发现。”当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后,教师应当继续追问:“你们赞同吗?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要多追问,让学生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完整,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让更多的意见呈现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不尊重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时不要唯师、唯上,而是要唯真,切实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注重实证。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