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齐下”,培养初中语文综合能力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说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怎样进行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呢?笔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说自己的见解。
  
  一、科学渐进,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1.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被动地听,是学生听老师讲的听。现代教学理念是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就要求老师上课趣味盎然,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家长的。听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如朗读、小品、讲故事、听音乐等。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听的方法
  主要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想象;形成听什么,为什么要听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及认识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经常、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形式多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1.开展课堂内“说”的训练
  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如果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等实践,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等;若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从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2.进行课堂外“说”的实践
  可在班主任的支持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使学生说得明晰、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三、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1.培养学生精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远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
  2.培养学生泛读能力
  切实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质量。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科学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应用等步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读书重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理解,主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掌握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等;其三重领悟,重在读后有启发、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写出体会、感想;最后是应用,旨在将读的知识和体会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检验自己阅读的成效。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并准确、鲜明、生动地予以表达。教师要着重对学生的构思创新阶段进行科学指导,分层次扩充写练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讲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