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平却公平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r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摸球游戏;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63-02
  曾经因为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我们都经历过排队购物的情景。如今购买车票、机票等需排队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家认为排队这种场景公开、公正、公平,谁叫你迟到呀?至少认同这种现象。这样先到者就能买到好的票子,后到者购不到好票或买不到票。更有甚者。某些商品房开发商刻意用赠送、降价、打折、抵冲等噱头,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前几年房地产生意兴隆之际,许多开发商在开盘时,不惜抛出对前几位购买者进行这样那样的大优惠,不少群众怦然心动,为了得到实惠,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整夜不眠、争先恐后带着被褥去售楼处排队争号。因此,在人们心中不少事情存有宁先勿后、先赢后亏的烙印。
  遗憾的是小学生也存有这样的思想。有一次分析讲解某单元训练题,竟出现了令我惊异万分又难以想象的一幕。
  题目:在不透明的筒中有大小、质地一样的红、黄、蓝小球各一个,甲、乙、丙三人玩摸球游戏,商定摸到红球者为胜。甲先摸,乙第二摸,丙最后摸(摸好后不放回筒中),问这样摸公平吗?
  是受生活中“排队思维——先者有利”的负迁移影响,还是被看似不平的假象所蒙蔽,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公平。
  生1:甲获胜机会最大,因为他挑选的余地大。
  生2:甲先摸,万一红球被他摸走了,那乙和丙就不可能摸到红球了,所以我认为不公平。
  生3:甲先摸,得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如果甲没有摸走红球,乙得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1/2;如果乙还没有摸走红球,丙得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1。我认为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生4:假如甲、乙摸好后仍放回筒中,这样就公平了。
  生5:我认为要看谁的运气好就能摸到红球,这个游戏同超市里的摸奖一样。
  生6:我举个例子吧,去年我们幸福小区因为要建造高铁,所以整个小区需要拆迁,镇政府规定先搬迁的人家可以优先挑选安置房,我家是第二个搬迁的人家,所以我爸挑选到了阳光充足、价格便宜又是中间层的好房子;而我二叔家是最后搬迁的人家,好房子已被选完,只能是没有阳光的一楼房子了。所以我认为先摸有利,后摸吃亏。
  面对群情激扬的学生、众词不一的答案,我的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是啊,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要说是小学生,就是教师有时也理解不了此类游戏题目的公平性。其实,在n个形状、质地相同的物体中,如果只有一个标的物,现有n次机会随机抽取该标的物,每次只能从中抽取一个(抽后不放回),第一次抽中标的物的概率为1/n,第二次抽中标的物的概率也为1/n,第三次抽中标的物的概率还是1/n……,任何一次抽中标的物的概率都为1/n,每次抽中标的物的概率与抽取的先后次序无关。
  是因为教材没安排此类游戏公平性题目而回避呢?还是说这一知识已经超过了小学数学教学范畴而放弃呢?我暗忖与其压抑在学生心里,不如一学为快。但我该怎样让这些天真烂漫的年幼孩子轻松愉快地知晓、理解这个深奥、抽象的概率知识呢?我决定以就地取材、集体探究、各个击破的办法来巧解此题。
  这么多思路从学生的嘴中流出,委实不易,就先给个表扬吧!
  师:大家太有智慧了,居然想出了这么多思路,有的连老师我也没有想到呀,真棒!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生3的思路:假如甲、乙摸好后不放回筒中,共会出现几种情况,我们把它排出来看一看,好不好?
  生(齐口同声):好。
  师:谁来排?怎么排?
  生说师归纳并有序地板书:当甲红,乙黄 丙蓝
  甲红,乙蓝 丙黄
  当甲黄,乙红 丙蓝
  甲黄,乙蓝 丙红
  当甲蓝,乙红 丙黄
  甲蓝,乙黄 丙红
  师:三个人摸三种球,共可出现几种情况?
  生:6种。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没有了。
  师:那甲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2/6。
  师:那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2/6。
  师: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2/6。
  师:三个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都是2/6,说明了什么?
  生:这游戏是公平的。
  师:也就是说甲、乙摸好后都放回筒中的游戏是公平的。那甲、乙摸好后都不放回简中,共可出现几种情况呢?你能排出来吗?可以同桌讨论排一排。
  经过排列、讨论、交流后,学生们自己发现也是以上6种情况,而且甲、乙、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都是2/6,游戏是公平的。紧接着我又一鼓作气、趁热打铁提问。
  师:现在如果乙先摸,丙第二摸,甲最后摸,共会出现几种情况?三个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一部分):不用排了,共出现6种情况,三个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都是2/6。
  师:如果丙先摸,甲和乙后摸,情况还一样吗?
  生(大部分):一样。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不管谁先摸,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生:说明球摸好后放不放回筒中,与游戏的公平是无关的。
  生: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与谁先谁后摸的顺序无关。
  至此,学生们已经知道了此类游戏题的公平与顺序无关,与摸好后放不放回筒中无关。但像刚才生6所说的先挑选安置房问题,确实是先挑者有好房,后挑者无好房,这对买过商品房的人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难道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冲突相矛盾了吗?如不然,那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来解开这个症结呢?
  为了让学生能更透彻、全面地理解此类游戏公平性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继续做深做宽做大。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此类游戏题的公平与顺序无关、与放不放回筒中无关,但像刚才生6所说的先挑选安置房,确实能挑选到好房子呀!这是为什么呢?
  生:(呈苦思状且无语)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采用由外人内、层层剥笋式的方法吧。
  师:假如红、黄、蓝三个球放在桌面上,摸到红球为胜者,先摸和后摸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得见了,先摸的人肯定摸红球。
  师:是的,这样的游戏还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这与刚才我们讨论的放在不透明的筒中摸,一样吗?
  生:不一样,现在看得见红球了,刚才放在不透明的筒中看不见红球的。
  师:好,现在谁来解释“生6所说的先挑选安置房,确实能挑选到好房子”的道理?
  生:因为看得见哪个是好房子,所以先挑者有利,后挑者吃亏。
  师:是的,这是政府催促拆迁户早日搬迁的良策。可见,在透明的情况下,先者确实有利;不透明的情况下,就公平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没有安排“游戏公平性与顺序无关”这一知识,是担心小学生接受不了,还是想到初中高中要深一步学习,不得而知。众所周知,人与人、事与事都是相互联系的,数与数也一样。我通过“摸好放回和不放回”的比较,通过“无论谁先摸和谁后摸”的排列,通过“透明挑选和不透明挑选”的权衡,再通过自探、交流、分析、比较、归纳等形式,结合生活经验,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在不断冲突中,渐渐清晰起来,并接纳正确的数学模型。
  看来,只要教师设计、铺垫、点拨、引导到位,小学生是有能力解决“游戏公平性与顺序无关”这一知识点的。
  责任编辑 高洁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教材,如果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以及写作技巧综合运用起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采用在内容的精彩处背一背、在理解的深入处仿一仿、在情感的共鸣处编一编、在主题的升华处写一写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真正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正确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环保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保教育宣教工作的进行,提升学生的环保素质。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生态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A woman lies on what looks like a tanning[把皮肤晒黑] bed for a quick health examination. Traces of cancer are found—and removed immediately.   This is one of the futuristic[未来派的] scenes we see in the sci
摘 要:当下的数学课堂,面对一些“经典的教学环节”之后呈现的学情,教师在实施教学跟进时,常在一些“关键处”刹车,从而错失了一些激活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知有效建构的教学良机。可见,在面对一些经典的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进行剖析反思,有效改进。  关键词:教学环节;剖析反思;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46-02   
正如电影《熔炉》中所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的确,世界何其纷扰,一句“做自己”便成了最有力的呼号。  当今社会,总是有人刻意追逐着时代的潮流,妄图融身其中,继而成为他人仰视的对象。于是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外貌、喜好乃至性格,只为获得他人的一句赞许与追捧。  他们曲意逢迎,只为他人的认可;他们矫揉造作,只求他人的羡慕。他们或许能够拥有丰富的物质,可他们却丢失
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 用“yes”或“no”来回答的疑问句叫做一般疑问句。   1)一般疑问句构成:句中谓语动词是to be、助动词、情态动词时,则将它们(提前)放到主语前面。如:Is he an engineer?(他是工程师吗?)/ Have you got today’s newspaper? (你有今天的报纸吗?)/ Shall we go to see a film this
摘要:主题教研指的是教研组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课题。它的最大优势体现在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学科所有教师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前的拉力,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研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主题教研;课堂设计;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遵循“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语境”的教学原则,创编符合课文内容的故事,如依据课堂主线创编故事、文本阅读引发出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通过创编故事运用所学的语音知识和规律去拼读单词,逐步提升学生自主拼读单词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创编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33-06
摘要: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它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猜灯谜具有启智、增知、怡情、养德等诸多功能。如能把灯谜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必能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灯谜;校本课程;多向性;趣味性;综合性;民族性;高雅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35-03  “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思维;学习兴趣;独立思考;手脑并用;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5-0051-02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索着,让学生去创新,去发现。可结果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