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钢结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来源 :重庆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土建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为载体,按照钢结构领域的核心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开展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该文分析在各个教学环节下的“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育人,以钢结构工作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工作业务为出发点,对接岗位证书,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研究认为,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打造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的高效课堂,才能突破核心技能岗位的教学重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共同提高.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Ti-6Al-4V合金的加工硬化率和塑性,基于其团簇成分式12[Al-Ti12](AlTi2)+5[Al-Ti14](V2Ti)设计成分式为4[Al-Ti12](AlTi2)+ 12 [Al-Ti14](V2Ti)的(Ti-4.13Al-9.36V,%)合金,采用激光立体成形工艺制备Ti-4.13Al-9.36V和Ti-6.05Al-3.94V(对比合金),研究了沉积态和固溶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沉积态Ti-4.13Al-9.36V和Ti-6.05Al-3.94V合金的显微
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应变时效处理前后X90高强管线钢的微观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进行拉伸实验和Charpy冲击实验测定其拉伸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研究了这种钢的应变时效行为.结果 表明,X90高强管线钢对应变时效比较敏感,敏感温度点为423.15 K.在高于敏感温度点的温度进行时效处理后材料失去连续屈服和强化特性,拉伸曲线由时效前的“Round House”拱顶型转变成为吕德斯型屈服曲线.对于确定的时效时间(tag=5 min),随时效温度Tag的提高X90钢的屈服
用海藻酸(ALG)和溶菌酶(Lys)静电自组装制各胶体粒子,用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其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溶菌酶和海藻酸的质量比(WR)对胶体粒子性质的影响,得到了具有最佳WR的胶体粒子.胶体粒子具有球形结构,粒径约为143 nm.这种胶体粒子可二次组装在油水界面稳定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研究了pH值和盐浓度对胶体粒子性质和乳化性能的影响.随着pH值的增大胶体粒子和乳液滴粒径均逐渐增大而乳化性能逐渐降低;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胶体粒子和乳液滴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乳化性能先提高后降低.乳液均保留了
在650℃不同压力下将熔融的LiF-NaF-KF盐(46.5%-11.5%-42.0%,摩尔分数,FLiNaK)浸渗入2D C/C复合材料中,测试2D C/C复合材料的增重率、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并用X射线断层扫描(X-ray 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FLiNaK熔盐的分布,研究了FLiNaK熔盐浸渗对2D 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FLiNaK熔盐分布在2D C/C复合材料开放的孔隙中、纤维束中和相邻层的裂缝中;随着浸渗压力的提高2D C/C复合材料的增重率增大、压缩强度和弯
研究了锌液中0.1%~0.5%(质量分数)in对X80钢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改良座滴法获得了450℃时Zn-Mn合金的接触角,通过SEM/EDS观察分析样品表面及界面的组织结构,研究了Zn-xMn(x=0.1~0.5)合金与X80钢基板的润湿行为和界面反应.结果 表明:锰元素对锌合金与钢基体间的润湿性反应起到正吸附作用.在450℃时,当熔体中的锰含量为0.1-0.5时,Zn-xMn合金与钢基间的润湿接触角从85°减小到62°.锌合金熔体/X80钢属于反应性润湿体系,生成的界面产物由FeZn10(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同时还需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在振兴乡村中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日前,山东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通过推行“美丽村居”规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文化.该文以鲁中山区部分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单体为例,选取建筑的屋顶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鲁中山区乡村民居屋顶面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成因和利弊进行分析,考察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屋顶的现实价值,提出“美丽村居”背景下乡村民居建筑设计的原则,为“美丽村居”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以更好地推动地域建筑文化传承
乡村风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对乡村环境具有提质升级的作用,更是构建乡村文化基底与内涵特色的关键.做好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以福建省浦城县枫溪乡岱后村建筑风貌整治为例,通过对村庄建筑的屋顶、门窗、外墙饰面、色彩等要素进行控制,使传统建筑的质感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对具有代表性的农宅进行示范改造设计,尽量遵循原有建筑的外观类型和材质,内部空间则根据村民现有的生活方式或房屋用途进行布局和改造,力求建筑风貌的保护不影响村民居住品质的提高,实现外部的乡土性与内
田园综合体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之一,是将乡村内部较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乡村旅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当前所流行的旅居养老,深入考察二者之间的共性,发现存在着一体化设计的可能性.该文以常德市阳山苑田园综合体设计方案为例,从主题定位、场地选址、总体布局、景观组织四个方面对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的一体化设计策略进行解释说明,可为当下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一体化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分析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时空变化分为九个缓冲区和八个象限,该文分析了不同缓冲范围、不同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密实度,并进一步拟合了密实度和坡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以每年5.69%的速度急剧增长,扩张模式显示为一个中心和多个子中心的空间模式.此外,尽管城市扩张的关键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快的地区)的密实度高于城市扩张
城市化进程中,常常伴随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的产生,“两违”建筑不仅缺少设计和质检,与城市规划不相符,还往往因突击而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存在无法及时发现、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利用数字化手段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两违”建筑提供技术支持是遏止“两违”行为的有效途径.该文以福州市高新区开展的“两违”动态监测为例,研究利用无人机获取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并对其加以遥感处理分析,可达到对监控区域“两违”变化多时相、高频监测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执法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