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我们教师却因探究切入不当,常常课上是无病呻吟。本篇笔者试从五方面例谈以示探究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能力;切入点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没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导致课堂上仍是师生一问一答,甚至是无病呻吟。那么,何时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文导入时切入,培养学生探究新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进入新课读到课题时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此时切入,一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课进入时,我多从课题入手,设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探究。如进入《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问学生: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家声情并茂地背起来。“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然而郁达夫却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师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同学们怀着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有同学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能不能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分小组很快归纳出: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通过小组再讨论,各小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归纳出。这样在课文导入时,就把握住了新课内容。
二、从学生自主阅读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课文脉络及写作特色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此时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最佳时机。如我在板题《劝学》后就问同学“荀子在文中为什么要劝人们学习呢,是从哪几方面来劝的,又分别采取什么方法来劝的?”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探究题去自主阅读课文,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劝人们的。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学不可以已’,他在学习的意义方面,用“青”“轮”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学习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尝……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吾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从而强调了学习的作用;他又通过“登高而招”却“臂非加长”而能使“闻者彰”等四个比喻来说明人主要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又分三层次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已理清了课文脉络和写作特色。
三、从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培养学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疑惑,一种明道解惑的愿望非常强烈,此处切入也是极好的时机。在学习《师说》一课中,一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课文的第一段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而第二段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是矛盾吗?对此,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要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去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最后再将第一、二段连起来读想,通过步步点拨,最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说,噢,原来第一段既是说古人重视师道,又是针对现实,而借古非今的;第二段是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在每一、二段间起过渡作用的。
四、从学生的分歧处入手,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学生当遇到意见分歧时,第一希望是什么,希望教师能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见解,倘若此时教师巧妙地激发,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学习《鸿门宴》评价人物特点时,有同学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另一位同学的异议:“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大家立即将视线转向了我。而我却故意笑了笑反问道“为什么?”他觉得挺委屈的,情绪激昂说:“他真正的失误在于他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等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李邦……在新安之战中,章邯率部归降。项羽却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埋秦卒二十余万人。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我这一激将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地认识了项羽这一悲剧性英雄,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还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五、从课文知识迁移处入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只是个例子”,其目的是要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切入,便能使教材起到例子的作用。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快结束时,我打出投影——《沁园春·雪》诗文,并要求阅读体会本诗与《沁园春·雪》在结尾所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点和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同学们在稍作讨论后,很快归纳出《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两首诗在写景上,一是写美景,抒豪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的对比;三是语言极富表现力。
当然,语文课堂中探究的最佳切入处是动态的。这需要教者捕捉课文中每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巧妙而适时地切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能力;切入点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没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导致课堂上仍是师生一问一答,甚至是无病呻吟。那么,何时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文导入时切入,培养学生探究新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进入新课读到课题时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此时切入,一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课进入时,我多从课题入手,设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探究。如进入《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问学生: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家声情并茂地背起来。“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然而郁达夫却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师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同学们怀着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有同学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能不能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分小组很快归纳出: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通过小组再讨论,各小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归纳出。这样在课文导入时,就把握住了新课内容。
二、从学生自主阅读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课文脉络及写作特色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此时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最佳时机。如我在板题《劝学》后就问同学“荀子在文中为什么要劝人们学习呢,是从哪几方面来劝的,又分别采取什么方法来劝的?”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探究题去自主阅读课文,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劝人们的。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学不可以已’,他在学习的意义方面,用“青”“轮”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学习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尝……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吾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从而强调了学习的作用;他又通过“登高而招”却“臂非加长”而能使“闻者彰”等四个比喻来说明人主要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又分三层次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已理清了课文脉络和写作特色。
三、从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培养学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疑惑,一种明道解惑的愿望非常强烈,此处切入也是极好的时机。在学习《师说》一课中,一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课文的第一段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而第二段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是矛盾吗?对此,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要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去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最后再将第一、二段连起来读想,通过步步点拨,最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说,噢,原来第一段既是说古人重视师道,又是针对现实,而借古非今的;第二段是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在每一、二段间起过渡作用的。
四、从学生的分歧处入手,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学生当遇到意见分歧时,第一希望是什么,希望教师能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见解,倘若此时教师巧妙地激发,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学习《鸿门宴》评价人物特点时,有同学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另一位同学的异议:“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大家立即将视线转向了我。而我却故意笑了笑反问道“为什么?”他觉得挺委屈的,情绪激昂说:“他真正的失误在于他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等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李邦……在新安之战中,章邯率部归降。项羽却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埋秦卒二十余万人。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我这一激将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地认识了项羽这一悲剧性英雄,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还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五、从课文知识迁移处入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只是个例子”,其目的是要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切入,便能使教材起到例子的作用。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快结束时,我打出投影——《沁园春·雪》诗文,并要求阅读体会本诗与《沁园春·雪》在结尾所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点和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同学们在稍作讨论后,很快归纳出《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两首诗在写景上,一是写美景,抒豪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的对比;三是语言极富表现力。
当然,语文课堂中探究的最佳切入处是动态的。这需要教者捕捉课文中每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巧妙而适时地切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