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立体几何,传播数学文化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在高考数学中考查数学文化,近年来高考和模拟试卷中出现以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为背景的新颖命题,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将数学知识、方法和文化融为一体,有效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本文收集整理近几年高考和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以《九章算术》为背景的立体几何试题揭示其文化内涵,希望能对大家的高考备考有所启发.
  【关键词】九章算术;圆周率;堑堵;阳马;鳖臑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出现了刘徽、祖冲之、秦九韶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众多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尊为古代数学之首.它遵循“经世济用”,涉及的研究大多与实际生活、生产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实际背景,其体现出明显的问题式、综合性和算法的特征.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数学大纲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高考数学中考查数学文化.
  立体几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从中国古代数学中挖掘素材,考查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既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又可以引导考生关注数学文化.本文从近年来高考和模拟试卷中选取《九章算术》中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数学文化题加以分析,期望能对大家的高考备考有些许启示.
  考点一:几何体的体积
  例1 (2015年全国Ⅰ卷)《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所示,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的米约有( ).
  A.14斛
  B.22斛
  C.36斛
  D.66斛
  答案 B.
  此题源于《九章算术》第五卷《商功》之[二五],将古代文化“依垣”和现代教育元素“圆锥”结合,对培养考生的爱国情操和认识中华古典文化有著深刻的意义.
  训练1 《九章算术》商功章有题:一圆柱形谷仓,高1丈3尺313寸,容纳米2 000斛(1丈=10尺,1尺=10寸,斛为容积单位,1斛≈1.62立方尺,π≈3),则圆柱底圆周长约为( ).
  A.1丈3尺B.5丈4尺
  C.9丈2尺D.48丈6尺
  答案 B.
  考点二:三视图
  例2 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商鞅督造一种标准量器——商鞅铜方升,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寸),若π取3,其体积为12.6(立方寸),则图中的x为( ).
  A.1.2B.1.6C.1.8D.2.4
  答案 B.
  训练2 《九章算术》中,将底面是直角形的直三棱柱称之为“堑堵”,已知某“堑堵”的三视图如图所示,俯视图中虚线平分矩形的面积,则该“堑堵”的侧面积为( ).
  A.2B.4 22
  C.4 42D.6 42
  答案 C.
  将高考立体几何中的高频考点三视图与青铜器皿“商鞅铜方升”、古典几何体“堑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用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有机融合考查.
  考点三:圆周率估算
  例3 (2012年湖北卷)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开立圆术”曰:置积尺数,以十六乘之,九而一,所得开立方除之,即立圆径.“开立圆术”相当于给出了已知球的体积V,求其直径d的一个近似公式d≈3169V.人们还用过一些类似的公式.根据π≈3.141 59…判断,下列近似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 ).
  A.d≈3169VB.d≈32V
  C.d≈3300157VD.d≈32111V
  答案 D.
  球是最完美的几何体,揭示球的直径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题以“开立圆术”为背景给出了4个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关于球的直径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公式.命题人巧妙地采用“下列近似公式中最精确的一个是”这种相对隐蔽的设问方式让考生自己去寻找判断方法,渗透对考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训练3 《九章算术》卷5《商功》记载一个问题:“今有圆堡瑽,周四丈八尺,高一丈一尺.问积几何?答曰:二千一百一十二尺.术曰: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这里所说的圆堡瑽就是圆柱体,它的体积为“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就是说:圆堡瑽(圆柱体)的体积为V=112×(底面的圆周长的平方×高).则由此可推得圆周率π的取值为( ).
  A.3B.3.14C.3.2D.3.3
  答案 A.
  学生经历从古代和现代的圆柱的体积公式估算圆周率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考点四:解答题型
  例4 (2015年湖北卷)《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长方形且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之为鳖臑.
  如图所示,在阳马P-ABCD中,侧棱PD⊥底面ABCD,且PD=CD,过棱PC的中点E,作EF⊥PB交PB于点F,连接DE,DF,BD,BE.
  (Ⅰ)证明:PB⊥平面DEF.试判断四面体DBEF是否为鳖臑,若是,写出其每个面的直角(只需写出结论);若不是,说明理由.
  (Ⅱ)若面DEF与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π3,求DCBC的值.
  答案 (Ⅰ)证明略;四面体DBEF是一个鳖臑,其四个面的直角分别为∠DEB,∠DEF,∠EFB,∠DFB.(Ⅱ)22.
  以《九章算术》中的阳马和鳖臑为载体,考查立体几何中的高频考点垂直和二面角,现代高考中渗透古典数学文化元素,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的鉴赏力.
  训练4 趣味思考:
  ① 取一长方体如何分割可以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堑堵”?
  ② 取一“堑堵”如何分割可以得到“阳马”和“鳖臑”?
  刘徽在《九章算术》第五卷《商功》中记载:“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这番关于体积问题的论述已经接触到现代体积理论的核心问题,指出四面体体积的解决是多面体体积理论的关键.
  在文理不分科,学科之间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2017年数学高考大纲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高考数学中考查数学文化,从中华古典数学名著(如,《九章算术》)中选取与当今高中数学教学相应的题材背景,经命题专家精细加工,再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编制出当今数学高考试题,是高考考查数学文化的重要命题方向之一.但是如何将数学文化自然地融入高考数学试题,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王梓坤曾说:“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概念的高度概括.”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已经进入新课标和数学教材.随着富有数学文化内涵的高考题的不断涌现,定会引领教师去挖掘和探究,继而把数学文化教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最终实现《课标》的预期目标,进而达到数学文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梅磊,史嘉.例谈数学文化融入高考试题的意义和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2):16-20.
  [3]郭玉红.浅谈以数学文化为背景命制的高考试题[J].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5(18):61-62.
  [4]林丹兰.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的考查分析[J].中学数学研究,2014(11):20-21.
其他文献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王国中的一座高峰,千百年来它随着“数”与“形”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精深.伴着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它不朽的魅力又重现世间.本文通过对六年级“数与形”课例的研究,阐述、推广“数形结合”这一思想,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数;形;数形结合;数感  “数兮形之所倚,形兮数之所伏.”一语惊醒梦中人……  一、“数形结合”之前世今生  夫数者,世间量之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建立模型—验证猜想,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巩固应用”等教学环节,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义务教育数
【摘要】2014年教育部颁布“立德树人”文件倡导发展各个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与能力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五年级数学“小数除以整数”为例,侧重探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期培养学生素养,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数除以整数;核心素养;数学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016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核心素养
一、原題展示
期刊
【摘要】人教版“解决问题”自2001年课改以来受教师的广泛关注,从浙教版的“应用题”到实验教科书的“解决问题”,再到“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三部曲,课程改革对这一领域从形式、内容、策略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笔者结合实验教材相关疑难问题教学策略,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思考.  【关键词】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途径  义务教科书解决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个小问题就像三部曲,“
【摘要】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
【摘要】新课程对数学教师提出了需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本文以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为课例,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建设数学高效课堂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校课堂;数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审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度关注解题,偏重于就题论题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具备数学核心能力,而抽象概括能力是首要的数学核心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并指出:这种能力的提高将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抽象概括能力;方法与途径  有效教学一直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最终动机来自内在动机,即他们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成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练习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起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数感发展.  【关键词】基于学生;教学设计;数感  一、潜读教材,浅谈数感  “数”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在符合学生认知
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因而,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之上,通过教师有效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基于自我、尽情施展,发挥自主能动性.学生的“数学现实”是动态的、不完善的,更是趋于发展的.课堂上教师要如何立足学生真实全面的数学现实,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走出困境,向着教学目标行动呢?下面,以综合与实践领域“有趣的推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获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