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要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己任,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核心,以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发展、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高职;发展战略
近年来,黑龙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充足的农产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以服务黑龙江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的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国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需要,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引领示范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承与智力支持。
一、质量立校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深化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应用化、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化,培养出适应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融入企业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管理、文化等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熟知企业的市场、客户、管理、制度、组织等文化组成,有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培养有较高职业岗位综合素养的人;校企合作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式实训基地,在真实、仿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以黑龙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为内涵,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大学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培养有高尚情操、有技能的人。
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建设标准、人才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生产实践教学标准等标准性文件,用标准规范教学条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规范教育、教学各要素,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校内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投入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创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要充分发挥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的作用,要评价学院毕业生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开展以毕业生、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用量化式的指标将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学院培养质量的实际状况反映出来,并将评价结果与学院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实际对靶,从而分析判定出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制订有效措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学院要组织技术训练、各项技能大赛、创业大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评等激励机制,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优先推荐工作,优先选拔到本科院校学习等措施,激励学生学技术、练就技能。
二、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农业高职院校要通過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服务黑龙江现代农业的能力。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科技研发要在新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要在服务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生产、管理,绿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流通等方面开展工作,指导帮助他们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益。农业高职院校要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合作共同建设研究中心、推广示范中心、培训中心、实训中心等,把实验室取得到的实验技术通过试验示范获取广泛应用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效。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通“农商通”、“农信通”、科技咨询热线等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办好科技大讲堂、科技大院、科技大篷车等,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要当好科技的二传手,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三、人才强校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打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应用技术水平高、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培养在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领军型人物。
农业高职院校要通过教师学历提升、国外培训、国内培训、省内培训、校内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要组织成立教育教学科研团队,就学院的集团化办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型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索、学院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以教育科研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要通过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科技支农等方式提高教师农业技术的应用技术能力。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机制,定期派送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锻炼,教师要在企业担任实职,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培养教师的经营意识,使之感受企业文化,熟知企业技术工作规范,分享企业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的经验,形成实际岗位工作能力。要建立专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机制,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教学能力强、应用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方面上优先,对于不思进取、业绩平平的人给予批评教育。
四、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指要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组成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利益共同体,以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项目等为纽带,在技术服务实践中培养教师、培养学生。
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首先是各人才培养主体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研发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以项目、技术服务任务、人才培养项目为纽带将各人才培养主体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其次是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教育权力保障机制,要使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有决策性的话语权。第三是建立机制使各人才培养主体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育人主体、投入主体、教育服务主体和利益享受主体。在校企合作中学院要积极地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培养,参与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改造,主动地将学院的资源与企业共享,将学院纳入企业的价值链,融入行业的产业链。在课程开发中将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文化融入课程中来,将企业生产的生产过程与学院教学过程对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要以国际名企、大企业合作为重点,以大项目为牵动。高职院校要通过与国际名企合作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就业模式、企业文化等)引入到学院,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五、多元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实现办学的多层次化,即要办好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还要与中职联合开办中高职衔接班教育、与应用性本科联合开办和独办高职本科;要推进办学功能的多元化,即要完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还要开展好技术研发、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职业资格教育与考核,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在承担学校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承担社区教育的功能,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的爱好、转岗、休闲提供教育服务,要使农业高职院校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在办学形式上要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即要开办全日制的教育,还要招收企业员工开展非全日制的双元式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实行专业门类上的多类化,要以涉农专业为主体,围绕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要,开办制造、建筑、食品加工、财经、电子信息等专业大类的专业,要以多专业类型的人才为黑龙江现代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六、文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体现“勤奋耕耘、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追求卓越”精神的大学文化。以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以服务龙江经济发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价值追求汇聚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要培育彰显“笃学践行、厚德精技、求实敬业”有龙江农业特色的大学氛围,营造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农业、热爱技术的风气,形成鼓励技术创新、教学创新、技术实践的机制。要建设一批农业、农业工程实训基地与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服务活动,形成有特色的农业院校的物质文化。黑龙江省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有农业、农业工程特色的课程文化,形成有特色的融入农业、农业工程的技术、工艺、产品、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示范引领黑龙江职业教育的改革。
高职要建設融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色文化实现育人。文化育人是以文化氛围、文化手段、文化的方法、文化活动,文化成果实现育人。要营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空间、环境、氛围和条件,去影响、引导人的观念和行为、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实现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塑造人格、养成高尚品德。农业高职院校要把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管理引入课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技术活动、管理活动中认知市场、客户、质量,形成质量、效益、效率、成本的理念,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将企业工作任务、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引入教学,按岗位工作标准、员工职责要求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七、国际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教育要办成有中国气派的农业高职教育,就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的国家与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进行交流、互访、开展教师培训,学习交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要与国外职业院校、应用本科院校合作,采取2+n、3+n方式利用国内外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人才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式、双元制式、现代学徒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同时承担跨国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服务跨国企业在中国业务的发展和中国大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实训条件、开发课程、开展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国际化;与先进国家地区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合作引进国外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德国的HWK、IHK证书、澳大利亚TAFE证书、英国NVQ职业资格证书等,探索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农业高职院校要探索第三方质量认证制度,探索国内外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应用性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岩铁,赵磊.农业类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以黑龙江省八所农业类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12(27):36-39.
[2]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赵磊(1983- ),女,硕士,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赵岩铁(1958- ),男,副教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高职;发展战略
近年来,黑龙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充足的农产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以服务黑龙江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的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国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需要,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引领示范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承与智力支持。
一、质量立校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深化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应用化、人才质量评价的社会化,培养出适应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融入企业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管理、文化等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熟知企业的市场、客户、管理、制度、组织等文化组成,有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培养有较高职业岗位综合素养的人;校企合作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式实训基地,在真实、仿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以黑龙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为内涵,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大学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培养有高尚情操、有技能的人。
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建设标准、人才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生产实践教学标准等标准性文件,用标准规范教学条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规范教育、教学各要素,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校内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投入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创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要充分发挥毕业生、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的作用,要评价学院毕业生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开展以毕业生、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用量化式的指标将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学院培养质量的实际状况反映出来,并将评价结果与学院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实际对靶,从而分析判定出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制订有效措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学院要组织技术训练、各项技能大赛、创业大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评等激励机制,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优先推荐工作,优先选拔到本科院校学习等措施,激励学生学技术、练就技能。
二、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农业高职院校要通過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服务黑龙江现代农业的能力。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科技研发要在新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要在服务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生产、管理,绿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流通等方面开展工作,指导帮助他们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益。农业高职院校要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合作共同建设研究中心、推广示范中心、培训中心、实训中心等,把实验室取得到的实验技术通过试验示范获取广泛应用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效。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通“农商通”、“农信通”、科技咨询热线等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办好科技大讲堂、科技大院、科技大篷车等,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要当好科技的二传手,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三、人才强校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打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应用技术水平高、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培养在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领军型人物。
农业高职院校要通过教师学历提升、国外培训、国内培训、省内培训、校内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要组织成立教育教学科研团队,就学院的集团化办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学结合型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索、学院文化建设等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以教育科研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要通过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科技支农等方式提高教师农业技术的应用技术能力。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机制,定期派送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锻炼,教师要在企业担任实职,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培养教师的经营意识,使之感受企业文化,熟知企业技术工作规范,分享企业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的经验,形成实际岗位工作能力。要建立专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考核机制,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教学能力强、应用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方面上优先,对于不思进取、业绩平平的人给予批评教育。
四、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指要利用校企两种资源组成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利益共同体,以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项目等为纽带,在技术服务实践中培养教师、培养学生。
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首先是各人才培养主体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研发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以项目、技术服务任务、人才培养项目为纽带将各人才培养主体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其次是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教育权力保障机制,要使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有决策性的话语权。第三是建立机制使各人才培养主体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育人主体、投入主体、教育服务主体和利益享受主体。在校企合作中学院要积极地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培养,参与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改造,主动地将学院的资源与企业共享,将学院纳入企业的价值链,融入行业的产业链。在课程开发中将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文化融入课程中来,将企业生产的生产过程与学院教学过程对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要以国际名企、大企业合作为重点,以大项目为牵动。高职院校要通过与国际名企合作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就业模式、企业文化等)引入到学院,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五、多元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实现办学的多层次化,即要办好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还要与中职联合开办中高职衔接班教育、与应用性本科联合开办和独办高职本科;要推进办学功能的多元化,即要完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还要开展好技术研发、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职业资格教育与考核,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在承担学校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承担社区教育的功能,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的爱好、转岗、休闲提供教育服务,要使农业高职院校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在办学形式上要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即要开办全日制的教育,还要招收企业员工开展非全日制的双元式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实行专业门类上的多类化,要以涉农专业为主体,围绕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要,开办制造、建筑、食品加工、财经、电子信息等专业大类的专业,要以多专业类型的人才为黑龙江现代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六、文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体现“勤奋耕耘、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追求卓越”精神的大学文化。以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以服务龙江经济发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价值追求汇聚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要培育彰显“笃学践行、厚德精技、求实敬业”有龙江农业特色的大学氛围,营造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农业、热爱技术的风气,形成鼓励技术创新、教学创新、技术实践的机制。要建设一批农业、农业工程实训基地与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服务活动,形成有特色的农业院校的物质文化。黑龙江省农业高职院校要建设有农业、农业工程特色的课程文化,形成有特色的融入农业、农业工程的技术、工艺、产品、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示范引领黑龙江职业教育的改革。
高职要建設融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色文化实现育人。文化育人是以文化氛围、文化手段、文化的方法、文化活动,文化成果实现育人。要营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空间、环境、氛围和条件,去影响、引导人的观念和行为、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实现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塑造人格、养成高尚品德。农业高职院校要把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规范、产品、管理引入课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技术活动、管理活动中认知市场、客户、质量,形成质量、效益、效率、成本的理念,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将企业工作任务、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引入教学,按岗位工作标准、员工职责要求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七、国际化发展战略
黑龙江农业高职教育要办成有中国气派的农业高职教育,就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黑龙江农业高职院校要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的国家与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进行交流、互访、开展教师培训,学习交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要与国外职业院校、应用本科院校合作,采取2+n、3+n方式利用国内外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人才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式、双元制式、现代学徒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同时承担跨国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服务跨国企业在中国业务的发展和中国大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实训条件、开发课程、开展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国际化;与先进国家地区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合作引进国外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德国的HWK、IHK证书、澳大利亚TAFE证书、英国NVQ职业资格证书等,探索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农业高职院校要探索第三方质量认证制度,探索国内外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应用性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岩铁,赵磊.农业类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以黑龙江省八所农业类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12(27):36-39.
[2]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赵磊(1983- ),女,硕士,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赵岩铁(1958- ),男,副教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