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生存:个人在“刷屏”时代(七)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内容为王”沦落为过时的口号时,对文化忧心的人们无不从书本以及有责任担当的媒体上继续找到安慰。“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的口号听起来也没有显得对文化有太猛烈的冲击,但当手机攻城略地大获全胜,这个每个人都感觉称手无比的工具,正赋予生活总体以全新的形式时,剧烈的文化嬗变正在人们的“沙发瘫”中悄然发生。任何内容不入此形式,不入最流行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则几乎绝缘于众眼。这一次,这个平台轻巧地证明世界是平的,一张屏幕卷得完整个世界,连掉下来的碎渣也会被它殷勤的舌头舔得一干二净。人与世界的关系确实正在被改写,人们几乎整个地投入到手机生活之中,于是说它几乎全部地置换实存恐怕不再是言过其实。在这个通吃社会和个人、公闻和私情的新世界中,流通货币是“新鲜”,增值节点是“刺激”,操作手段是“杂耍”。文化的生产者再也没有耐性等待人们由细心甄别而做出缓慢的选择来宣布它们上场的机会,它们必须主动出击,以悉心打造的畅销面孔,提前到达受众的眼球前方。谁也注定无法冲破这重重以蛊惑见长的文字阵,不在这里被截留,就在那里被说服。总之,深巷里的酒香越来越等不到跋涉而来的腿脚,在黑暗中慢慢发酵是过时的信仰,快速勾兑才是今天制胜的法宝。
  文化要么是被包装成理性的感性,要么被包装成感性的理性,既讨好偏好,又有阅读补益的宽慰。在愉悦接受二手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可以在其精心设计的位置上顺利打开购买链接,使得占有的焦虑一次次得到及时的释解。它越是完美地避开小屏幕最忌惮的“复杂”与“艰涩”的雷区,文化便只能被调侃成生鲜流行;它越是一次次地在文中倒置地为购买配置叙述与符号,文化便只能被践踏为营销兜售。
  只有买卖行为在提醒生活的实在性,但可以被購买所终结的一切恰恰证明了现代性之虚空不是虚悬的命题——物欲的泛滥围剿了心灵,空虚的加剧又呼唤消费再次的填充。当人们更多的时间被手机接管,“拥有某物即可改善生活”的规训更加无孔不入,拜物教终于完美植入,人生的问题被进一步移置到肤浅的层面。在这个既迎合了现代生活时间之碎片性,又加剧了碎片进一步的崩裂的新场域,人们既无法走向自然,又无法走向历史,而它所高呼的生活全息定位竟又十分可疑,由它拎出来的生活线路浮泛如梦。它既让个体极方便地链接社会的庞大网络,又消解了个体行为对自我担当的整体性。消费暴君老早俯临那里,正禁闭你对完整生存的思考,隐形樊笼,无懈可击。
其他文献
讨论了广义对角优势特征值的性质,给出了非奇异M-阵的几个充分条件。
喧嚣与浮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表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淡化、伦理道德退化等不良倾向。受非主流价值观影响,有的教师失去了
“青春损失费”虽然不是法律术语,而且我国立法也并不承认“青春损失费”的存在,但是实务中这种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少数司法审判活动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主要体现为,在法院调解中,以双方自愿为基础,对请求方给予“青春损失费”名义上的补偿;而在司法裁判中,法院在财产分割方案、经济赔偿或补偿中多有隐性支持的倾向性安排。既然客观存在,且少数法院裁判文书已经有相似表述,从而说明这种现象需要进行法律和司法调节。
研究了乘积空间中严格集压缩减算子不动点存在唯一性问题,在弱连续的条件下,得到了不动点的存在唯一性和迭代收敛性。并给出了它的应用。
最近读到一篇亲子教育文章《小学成绩的“虚假性”》,细细品来觉得观点独到,收获很大。文章建议小学阶段应让孩子大量读书,不要把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这如同丢了西瓜
众所周知,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但若止步于此,往往会导致种种令人扼腕的现象:很多孩子“跟着兴趣走”,遇到生动有趣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否则就意兴阑珊;有些孩子囫囵吞枣,即使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品味,更遑论内化和运用。因此,以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为渠道,探索引导学生“学”“用”阅读之“法”,进而构建课外阅读经典范式,是保障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