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很难垄断某一消息的来源,于是使新闻报道独树一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比较《江淮晨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三家媒体对“3·15”的专题报道,探讨了在同题新闻报道中如何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关键词】同题新闻 “3·15 ”专题报道 比较分析
在信息社会,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实质还是在于新闻内容的竞争,一个独家的消息来源、一个独一无二的报道视角都能使媒体略胜一筹。然而,一个地区内,独家新闻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同质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于是,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移到报道同题新闻的竞争。
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各大媒体都会争相对此进行报道,面对这个“老话题”,如何才能在同质化当中发掘新意?
本文试以2012年3月15日的《合肥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这三家合肥地区的都市报对“3·15”的新闻报道为例,来探讨不同地方媒体如何在同题新闻报道中打造“独家新闻”。
一、三家报纸“3·15”专题比较
1、各报“3·15”版面及栏目设置情况
《合肥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这三家报纸,均对“3·15”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合肥晚报》推出九个版对“3·15”进行了专题报道,以“消费与安全”为专题版头,共刊发18条新闻。除此之外,在“今日独家”版面里,还刊载了一条关于网站售后的报道。《安徽商报》当天有三个版报道“3·15”,但这三个版并非整版新闻,而是将广告和报道穿插在一起,此专题版头突出:“消费1 1 您”,共3篇报道。《江淮晨报》虽然以“3·15”特刊为刊头办了四个版的专题,同时还以“天天315消费与安全”为刊头设置了一个专题,但是这两个专题内的相关新闻只有5篇,其余均为广告,更多的关于“3·15”的报道散见于其他各个版面中,包括中国新闻/综合、合肥新闻/我要说以及苏州启示,共13篇报道。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3·15”这一专题,每家媒体的报道力度是有显著差异的。相对来说,《合肥晚报》花的气力最大,不仅在新闻报道的数量上,还在于专题的制作上。
2、版面设计
总体来说,三家媒体都很好地运用了大幅图片来吸引眼球,不仅使报道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为整个版面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具体来说,《合肥晚报》“消费与安全”这一专题所运用的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漫画两大类,在选择新闻图片与漫画时,都紧紧扣住主题,并注意颜色和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安徽商报》的版面更为简洁,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它所刊载的图片都是漫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安徽商报》在版面中夹杂了广告,但整体看来,并没有影响版面的美感。《江淮晨报》在刊载新闻照片和漫画时,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图片的形状也各异,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
版面是读者对于报纸的第一印象,版面设计得好,自然会给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注重视觉上的第一判断。因此,媒体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必不可少。
3、报道内容
(1)报道的地域范围差异。纸媒都有其一定的发行区域,媒体在选择和报道新闻时,更多以这一区域目标受众的兴趣和诉求为操作原则。这三家媒体在进行“3·15”相关报道时,也采取本土化策略,即“国际新闻国内视角,国内新闻省内视角,省内新闻市内视角”。
通过笔者对于三家媒体“3·15”专题报道的地域范围分析,发现三家媒体都将报道的侧重点放在了合肥市内的报道上。比如,《合肥晚报》在3月15日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网购维权体系月底升级》,主要内容是改名天猫的淘宝商城宣布,消费者专用维权频道页面最快将于本月底上线。这一新闻契合了合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醒他们届时在网购中遇到问题将更容易维权。
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三家媒体在报道地域范围方面的差异。首先,《合肥晚报》还将触角伸向了国际领域,报道了合肥十名游客在新加坡维权。虽发生在国外,但该媒体选择的角度是“合肥游客”,能够使本地读者产生一种心理接近感。
《江淮晨报》对国内“3·15”方面的新闻花了比较大的气力去报道,分别是:《3·15诚信办学苏州座谈会之一》、《3·15来了,网购套上“紧箍咒”工商总局出台意见规范网络团购》等。该报对苏州的诚信办学浓墨重彩进行报道,不仅宣传了苏州当地成功的办学经验,也给合肥地区的办学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借鉴。
(2)报道体裁差异。随着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的不断进步,一些“变异”的消息开始活跃在各大媒体,最为典型是《南方周末》采用的“华尔街日报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不仅使报道不再一味遵循倒金字塔模式,出现多样化局面,而且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在这次“3·15”报道中,大多数媒体都注重运用不同的体裁活跃版面。评论这种体裁一直是合肥地区的媒体所欠缺和薄弱的,但在这次“3·15”的专题报道中,《江淮晨报》刊载了两篇评论:《消费安全面前不应有“沉默的羔羊”》、《居住安全 房产企业有责。“消费与安全”,以消费者之名行安全消费之实》。前者转载自新华网时评,后者是由《江淮晨报》记者所撰写的评论,显然这是一种进步。
(3)标题设计各有讲究。新闻标题具有提示与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对于“3·15”专题报道,这三家媒体都精心策划了新闻标题,力求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标题,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不同的标题制作也体现了不同媒体的编辑方针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三家媒体都善于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如《江淮晨报》将工商总局出台的意见规范比喻成网络团购的“紧箍咒”,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解释和导读的作用。将新闻当中有价值的部分放置在新闻标题中,同时又设置副标题,使标题有厚重感,迎合了当前“厚题薄文”的功能特征。 (4)将传递新闻与提供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新闻媒体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传递信息,这点毋庸置疑。然而,《江淮晨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更将提供服务,尤其是生活服务寓于报纸的办报方针当中,这点在“3·15”的专题报道当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如《合肥晚报》的新闻报道《要想吃得放心 买菜洗菜有讲究》,请来食品安全方面的业内人士,教大家买菜洗菜高招,如何吃得更放心。《江淮晨报》则以“关注消费与安全,回馈读者与社会”为题,主办了“3·15江淮晨报读者嘉年华”,组织了二十家商业家电客户参加,给读者提供各种便利。《安徽商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注重在报道的结尾处加上“提醒”,比如向淘宝客服了解商家或消费者盗图的现象该如何处理、办理消费卡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二、同题新闻的“独家”之路
通过对比三家媒体所做的“3·15”专题报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下实现差异化报道
随着媒体不断发展,垄断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新闻媒体面临着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如果一家媒体没有形成独特的定位和办报方针,在“同质”中“创新”,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根据上述分析,三家媒体所做的“3·15”专题报道,在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上都有各自的风格,这使得三家发行周期相同的都市类报纸,在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时,呈现出了不同的报道处理方式和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稳固原有的读者群。
2、通过保持媒体独特风格实现差异化报道
之所以三家媒体能够实现报道的差异化,就是因为他们秉承了独特的媒体风格。《合肥晚报》2010年暑期改版后的口号是:“最合肥、最生活”。它始终坚持“晚报特色”,立足合肥,面向全省,发行全国。该报所做的“3·15”专题报道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方针。不仅仅局限于合肥市内,更将视野拓展到了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使得该媒体的报道在地域范围上更加广泛,区别于其他两家媒体。
《江淮晨报》是一张极具亲和力与前卫色彩的为市民服务的都市类报纸,从政策服务、信息服务到生活服务,无所不包。也正是因为如此,该报的“3·15”版面设置更加新颖,对于图片的运用更加别出心裁。该报侧重于服务合肥市民的日常生活,将都市报的服务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走进百姓生活这一办报特色使《江淮晨报》能够在报道时有自己的侧重。
《安徽商报》作为一家省级都市报,较之于《合肥晚报》和《江淮晨报》,有人力资源和报道资源的优势。其秉承“新闻快捷、思想敏锐、服务周到、人文关怀”的办报理念,在注重社会新闻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新闻、关注社会、服务读者。《安徽商报》在进行“3·15”的专题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强调给予当事人以平等说话的权利,不仅采访了消费者,还有对商家的报道,这与其“人文关怀”的办报方针紧密相关。同时,该报在坚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出事情本质,使得《安徽商报》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实现“同质”下的“差异”。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报网融合前景下同题新闻竞争的对策研究”,项目代码:06062029】
参考文献
①陈晶晶、张梦新,《同题新闻策划竞争中的不同策略——杭城四家报纸对“罗莎”台风的专题报道分析》[J].《新闻实践》,2008(2)
②张腾,《〈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周刊〉同题报道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地震报道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4)
③武静、马飞,《都市报版面内容竞争浅析——以合肥地区的五家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0(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指导老师:周正昂)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
【关键词】同题新闻 “3·15 ”专题报道 比较分析
在信息社会,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实质还是在于新闻内容的竞争,一个独家的消息来源、一个独一无二的报道视角都能使媒体略胜一筹。然而,一个地区内,独家新闻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同质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于是,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移到报道同题新闻的竞争。
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各大媒体都会争相对此进行报道,面对这个“老话题”,如何才能在同质化当中发掘新意?
本文试以2012年3月15日的《合肥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这三家合肥地区的都市报对“3·15”的新闻报道为例,来探讨不同地方媒体如何在同题新闻报道中打造“独家新闻”。
一、三家报纸“3·15”专题比较
1、各报“3·15”版面及栏目设置情况
《合肥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这三家报纸,均对“3·15”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合肥晚报》推出九个版对“3·15”进行了专题报道,以“消费与安全”为专题版头,共刊发18条新闻。除此之外,在“今日独家”版面里,还刊载了一条关于网站售后的报道。《安徽商报》当天有三个版报道“3·15”,但这三个版并非整版新闻,而是将广告和报道穿插在一起,此专题版头突出:“消费1 1 您”,共3篇报道。《江淮晨报》虽然以“3·15”特刊为刊头办了四个版的专题,同时还以“天天315消费与安全”为刊头设置了一个专题,但是这两个专题内的相关新闻只有5篇,其余均为广告,更多的关于“3·15”的报道散见于其他各个版面中,包括中国新闻/综合、合肥新闻/我要说以及苏州启示,共13篇报道。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3·15”这一专题,每家媒体的报道力度是有显著差异的。相对来说,《合肥晚报》花的气力最大,不仅在新闻报道的数量上,还在于专题的制作上。
2、版面设计
总体来说,三家媒体都很好地运用了大幅图片来吸引眼球,不仅使报道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为整个版面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具体来说,《合肥晚报》“消费与安全”这一专题所运用的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漫画两大类,在选择新闻图片与漫画时,都紧紧扣住主题,并注意颜色和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安徽商报》的版面更为简洁,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它所刊载的图片都是漫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安徽商报》在版面中夹杂了广告,但整体看来,并没有影响版面的美感。《江淮晨报》在刊载新闻照片和漫画时,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图片的形状也各异,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
版面是读者对于报纸的第一印象,版面设计得好,自然会给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注重视觉上的第一判断。因此,媒体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必不可少。
3、报道内容
(1)报道的地域范围差异。纸媒都有其一定的发行区域,媒体在选择和报道新闻时,更多以这一区域目标受众的兴趣和诉求为操作原则。这三家媒体在进行“3·15”相关报道时,也采取本土化策略,即“国际新闻国内视角,国内新闻省内视角,省内新闻市内视角”。
通过笔者对于三家媒体“3·15”专题报道的地域范围分析,发现三家媒体都将报道的侧重点放在了合肥市内的报道上。比如,《合肥晚报》在3月15日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网购维权体系月底升级》,主要内容是改名天猫的淘宝商城宣布,消费者专用维权频道页面最快将于本月底上线。这一新闻契合了合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醒他们届时在网购中遇到问题将更容易维权。
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三家媒体在报道地域范围方面的差异。首先,《合肥晚报》还将触角伸向了国际领域,报道了合肥十名游客在新加坡维权。虽发生在国外,但该媒体选择的角度是“合肥游客”,能够使本地读者产生一种心理接近感。
《江淮晨报》对国内“3·15”方面的新闻花了比较大的气力去报道,分别是:《3·15诚信办学苏州座谈会之一》、《3·15来了,网购套上“紧箍咒”工商总局出台意见规范网络团购》等。该报对苏州的诚信办学浓墨重彩进行报道,不仅宣传了苏州当地成功的办学经验,也给合肥地区的办学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借鉴。
(2)报道体裁差异。随着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的不断进步,一些“变异”的消息开始活跃在各大媒体,最为典型是《南方周末》采用的“华尔街日报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不仅使报道不再一味遵循倒金字塔模式,出现多样化局面,而且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在这次“3·15”报道中,大多数媒体都注重运用不同的体裁活跃版面。评论这种体裁一直是合肥地区的媒体所欠缺和薄弱的,但在这次“3·15”的专题报道中,《江淮晨报》刊载了两篇评论:《消费安全面前不应有“沉默的羔羊”》、《居住安全 房产企业有责。“消费与安全”,以消费者之名行安全消费之实》。前者转载自新华网时评,后者是由《江淮晨报》记者所撰写的评论,显然这是一种进步。
(3)标题设计各有讲究。新闻标题具有提示与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对于“3·15”专题报道,这三家媒体都精心策划了新闻标题,力求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标题,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不同的标题制作也体现了不同媒体的编辑方针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三家媒体都善于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如《江淮晨报》将工商总局出台的意见规范比喻成网络团购的“紧箍咒”,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解释和导读的作用。将新闻当中有价值的部分放置在新闻标题中,同时又设置副标题,使标题有厚重感,迎合了当前“厚题薄文”的功能特征。 (4)将传递新闻与提供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新闻媒体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传递信息,这点毋庸置疑。然而,《江淮晨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更将提供服务,尤其是生活服务寓于报纸的办报方针当中,这点在“3·15”的专题报道当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如《合肥晚报》的新闻报道《要想吃得放心 买菜洗菜有讲究》,请来食品安全方面的业内人士,教大家买菜洗菜高招,如何吃得更放心。《江淮晨报》则以“关注消费与安全,回馈读者与社会”为题,主办了“3·15江淮晨报读者嘉年华”,组织了二十家商业家电客户参加,给读者提供各种便利。《安徽商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注重在报道的结尾处加上“提醒”,比如向淘宝客服了解商家或消费者盗图的现象该如何处理、办理消费卡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二、同题新闻的“独家”之路
通过对比三家媒体所做的“3·15”专题报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下实现差异化报道
随着媒体不断发展,垄断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新闻媒体面临着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如果一家媒体没有形成独特的定位和办报方针,在“同质”中“创新”,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根据上述分析,三家媒体所做的“3·15”专题报道,在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上都有各自的风格,这使得三家发行周期相同的都市类报纸,在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时,呈现出了不同的报道处理方式和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稳固原有的读者群。
2、通过保持媒体独特风格实现差异化报道
之所以三家媒体能够实现报道的差异化,就是因为他们秉承了独特的媒体风格。《合肥晚报》2010年暑期改版后的口号是:“最合肥、最生活”。它始终坚持“晚报特色”,立足合肥,面向全省,发行全国。该报所做的“3·15”专题报道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方针。不仅仅局限于合肥市内,更将视野拓展到了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使得该媒体的报道在地域范围上更加广泛,区别于其他两家媒体。
《江淮晨报》是一张极具亲和力与前卫色彩的为市民服务的都市类报纸,从政策服务、信息服务到生活服务,无所不包。也正是因为如此,该报的“3·15”版面设置更加新颖,对于图片的运用更加别出心裁。该报侧重于服务合肥市民的日常生活,将都市报的服务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走进百姓生活这一办报特色使《江淮晨报》能够在报道时有自己的侧重。
《安徽商报》作为一家省级都市报,较之于《合肥晚报》和《江淮晨报》,有人力资源和报道资源的优势。其秉承“新闻快捷、思想敏锐、服务周到、人文关怀”的办报理念,在注重社会新闻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去发现新闻、关注社会、服务读者。《安徽商报》在进行“3·15”的专题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强调给予当事人以平等说话的权利,不仅采访了消费者,还有对商家的报道,这与其“人文关怀”的办报方针紧密相关。同时,该报在坚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出事情本质,使得《安徽商报》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实现“同质”下的“差异”。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报网融合前景下同题新闻竞争的对策研究”,项目代码:06062029】
参考文献
①陈晶晶、张梦新,《同题新闻策划竞争中的不同策略——杭城四家报纸对“罗莎”台风的专题报道分析》[J].《新闻实践》,2008(2)
②张腾,《〈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周刊〉同题报道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地震报道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4)
③武静、马飞,《都市报版面内容竞争浅析——以合肥地区的五家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0(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指导老师:周正昂)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