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5月22日,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第一轮正式推举前,学界领袖胡适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文院士”名单,分哲学、史学、语言学等类别,共17人。在哲学组,胡适推荐了三人:吴稚晖、汤用彤和金岳霖。而当时已有“当代中国哲学第一人”之誉的冯友兰,没有被胡适看中。
名单上为什么没有冯友兰呢?
按说,哲学组要么不设院士,要设,冯友兰就算不居首席,一甲之列是绰绰有余的。因为论哲学造诣,一般人远不可及。这吴稚晖与冯友兰,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根本没法比:要说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翻译家,这家那家,都可信,甚至推他为“人文院士”,也还行;但硬要给他戴上“哲学家”的帽子,就十分牵强了。可名单上有吴而无冯,这是哪门子说法呢?
既然在两人的取舍上,胡适的标准不是学术,那是不是政治呢?吴稚晖是国民党的元老,连蒋介石都待之以师礼。而冯友兰呢?一贯沉浸于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与党派关联不大。可胡适“亲”吴而“疏”冯是因意识形态的话,就更不可信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根本不是胡适的做派。要知道,他胡适最为人称道的一处便是他的容忍,不必引证。同样这份名单,郭沫若也赫然在列,而郭沫若早不是“自己人”了。郭沫若能入眼,冯友兰却无名,归结为党派关系,也不能服人。
那是不是冯友兰大节有亏呢?如果不论学术,不论政治,而是冯友兰名格有污,一票否决,也好理解。问题是,冯友兰并没有什么劣迹。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他没有在任何伪大学、伪团体、伪机构任职。相反,他与联大师生从“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到“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可谓同舟共济,生死相系。他的人品、学品,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相映成趣的是,与胡适亦师亦友的傅斯年也列了一份推荐名单,在哲学组,他推荐了汤用彤、冯友兰和金岳霖三人。傅斯年在学界呼风唤雨,狂狷耿直。如果冯友兰有污,傅斯年早就口诛笔伐、食肉寝皮了,哪还容他粉墨登场?
有学术贡献,无政治牵连,大节又不亏,且还只是推荐,为什么胡适就不把冯友兰举上呢?论交谊,胡适还是冯友兰在北大时的恩师,而这弟子与自己年龄相仿却低首降心,满是敬重,怎么就不能成人之美呢?是不是师徒之间有不为人知的过节呢?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两人的“哲学史”。
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名声大噪。而冯友兰写了《中国哲学史》,誉满学界。作为“前浪”的胡适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理应悦纳作为“后浪”的冯友兰。可偏偏胡适的“哲学史”只有上卷,没有下卷,而冯友兰的“哲学史”上下两册,先后问世。更气人的是,冯友兰的“哲学史”不仅全了,还另立山头,备受推崇。“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就说:“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而学界同仁金岳霖认为冯友兰有主见,“既以哲学为说出一个道理来的道理,则他所注重的不仅是道而且是理,不仅是实质而且是形式,不仅是问题而且是方法。”倒是冯友兰自己谦虚:“后来者可以以先来者为鉴,从其中取得经验教训……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其实,胡适有胡适的好,冯友兰有冯友兰的长。就算冯友兰另架炉灶、青出于蓝,熟知“学术文化本是天下公器”的胡适也当泰然处之。可胡适小气了,不但小气了,还一抛待人接物的温良恭俭让。虽然,他没有与冯友兰公开论战,但彼此的关系从此越来越僵。名单上没有冯友兰,大概是出于忌恨吧。
日后的胡适,多时多地对冯友兰有尖酸凌厉的议论,便是明证:他在日记里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实在太糟糕了”,“想说几句好话,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他致友人的书信里称“这种没有历史眼光的书,绝对够不上权威的和综合的叙述,更不是对重要学派的相当均衡的处理”;他甚至在人前冷嘲热讽,说“天下愚蠢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右者”。胡适曾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显然,对冯友兰,胡适不但没有“持平”,还近乎狭隘与刻薄,与他一贯的雅量与温和反差巨大。
当然,胡适的为人、为学,不能因一人一事而大加怀疑。毕竟,他不举冯友兰的真实缘故,我们已无从可知。而对于各种模棱两可的猜测,胡适有一个说法,叫“猜笨谜”。也许,我们猜的就是一个“笨谜”。
末了,要说明的是,当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选举,最早有510人被推荐,后减至402人,又减至150人。到了1948年3月27日,经过5轮无记名投票,名单尘埃落定。原本要选100人为院士,最终只有81人当选。而81人中,胡适举的吴稚晖占有一席,他没有荐的冯友兰也榜上有名。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肇庆外国语学校教师)
名单上为什么没有冯友兰呢?
按说,哲学组要么不设院士,要设,冯友兰就算不居首席,一甲之列是绰绰有余的。因为论哲学造诣,一般人远不可及。这吴稚晖与冯友兰,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根本没法比:要说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翻译家,这家那家,都可信,甚至推他为“人文院士”,也还行;但硬要给他戴上“哲学家”的帽子,就十分牵强了。可名单上有吴而无冯,这是哪门子说法呢?
既然在两人的取舍上,胡适的标准不是学术,那是不是政治呢?吴稚晖是国民党的元老,连蒋介石都待之以师礼。而冯友兰呢?一贯沉浸于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与党派关联不大。可胡适“亲”吴而“疏”冯是因意识形态的话,就更不可信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根本不是胡适的做派。要知道,他胡适最为人称道的一处便是他的容忍,不必引证。同样这份名单,郭沫若也赫然在列,而郭沫若早不是“自己人”了。郭沫若能入眼,冯友兰却无名,归结为党派关系,也不能服人。
那是不是冯友兰大节有亏呢?如果不论学术,不论政治,而是冯友兰名格有污,一票否决,也好理解。问题是,冯友兰并没有什么劣迹。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他没有在任何伪大学、伪团体、伪机构任职。相反,他与联大师生从“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到“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可谓同舟共济,生死相系。他的人品、学品,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相映成趣的是,与胡适亦师亦友的傅斯年也列了一份推荐名单,在哲学组,他推荐了汤用彤、冯友兰和金岳霖三人。傅斯年在学界呼风唤雨,狂狷耿直。如果冯友兰有污,傅斯年早就口诛笔伐、食肉寝皮了,哪还容他粉墨登场?
有学术贡献,无政治牵连,大节又不亏,且还只是推荐,为什么胡适就不把冯友兰举上呢?论交谊,胡适还是冯友兰在北大时的恩师,而这弟子与自己年龄相仿却低首降心,满是敬重,怎么就不能成人之美呢?是不是师徒之间有不为人知的过节呢?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两人的“哲学史”。
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名声大噪。而冯友兰写了《中国哲学史》,誉满学界。作为“前浪”的胡适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理应悦纳作为“后浪”的冯友兰。可偏偏胡适的“哲学史”只有上卷,没有下卷,而冯友兰的“哲学史”上下两册,先后问世。更气人的是,冯友兰的“哲学史”不仅全了,还另立山头,备受推崇。“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就说:“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而学界同仁金岳霖认为冯友兰有主见,“既以哲学为说出一个道理来的道理,则他所注重的不仅是道而且是理,不仅是实质而且是形式,不仅是问题而且是方法。”倒是冯友兰自己谦虚:“后来者可以以先来者为鉴,从其中取得经验教训……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其实,胡适有胡适的好,冯友兰有冯友兰的长。就算冯友兰另架炉灶、青出于蓝,熟知“学术文化本是天下公器”的胡适也当泰然处之。可胡适小气了,不但小气了,还一抛待人接物的温良恭俭让。虽然,他没有与冯友兰公开论战,但彼此的关系从此越来越僵。名单上没有冯友兰,大概是出于忌恨吧。
日后的胡适,多时多地对冯友兰有尖酸凌厉的议论,便是明证:他在日记里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实在太糟糕了”,“想说几句好话,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他致友人的书信里称“这种没有历史眼光的书,绝对够不上权威的和综合的叙述,更不是对重要学派的相当均衡的处理”;他甚至在人前冷嘲热讽,说“天下愚蠢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右者”。胡适曾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显然,对冯友兰,胡适不但没有“持平”,还近乎狭隘与刻薄,与他一贯的雅量与温和反差巨大。
当然,胡适的为人、为学,不能因一人一事而大加怀疑。毕竟,他不举冯友兰的真实缘故,我们已无从可知。而对于各种模棱两可的猜测,胡适有一个说法,叫“猜笨谜”。也许,我们猜的就是一个“笨谜”。
末了,要说明的是,当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选举,最早有510人被推荐,后减至402人,又减至150人。到了1948年3月27日,经过5轮无记名投票,名单尘埃落定。原本要选100人为院士,最终只有81人当选。而81人中,胡适举的吴稚晖占有一席,他没有荐的冯友兰也榜上有名。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肇庆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