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对延缓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进展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口服避孕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的作用。

方法

制订《痛经及慢性盆腔痛调查表》,入组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门诊的痛经患者,伴或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将患者根据自身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周期性服用口服避孕药(达英-35或优思明),对照组不作处理。每6个月随访患者的痛经情况,共随访1年半。

结果

研究组服药6个月及1年后痛经评分均较前明显减低(VAS评分4比5比7分),停药后痛经评分再次上升,但仍较基线痛经评分有所减低(VAS评分6.5比7分);而对照组痛经评分前后无明显变化(VAS评分6比6分)。研究组中服药达1年者服药6个月后痛经评分与服药1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2比2分),停药后痛经缓慢加重,服药仅6个月者停药后痛经迅速复发。研究组服药后痛经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9.7%(59/74)比8.2%(19/232)],服药后重度痛经患者痛经缓解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痛经患者[87.0%(20/23)比66.7%(2/3)比77.1%(37/48)];单纯痛经组痛经缓解率高于合并腺肌症组[92.6%(25/27)比59.1%(13/22)]。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可使痛经缓解。服药时间长短与痛经缓解程度无关。停药后痛经逐渐复发,服药时间越长,停药后痛经复发越慢。单纯痛经患者用药后痛经缓解率较高,合并子宫腺肌症者较低。

其他文献
目的对1个X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的家系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表型的产生机制。方法应用G显带技术对受检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再应用Xpter、Xqter和WCPX区探针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和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6,X,del(X)(q24),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先证者及胎儿均携带Xq24q27.3区缺失。结论X染色体长臂q24q27.3区的缺失与卵巢早衰症状相关,但并
目的分析一个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TGFBI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该家系4代53名成员(其中患者9例)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技术,对TGFBI基因全部17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进行基因变异的检测及分析。并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结果家系中所有患者成员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R124L杂合性突变,正常成员未发
期刊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探讨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49例宫内发育异常胎儿的引产物基因组DNA进行aCGH分析。结果发现其中14例(28.6%)存在染色体异常,包括8例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染色体微小畸变(4例有明确致病性,2例临床意义不明)。结论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是导致胎儿
期刊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对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应激、免疫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硬膜外镇痛,B组采用静脉镇痛,对比观察2组术前30min(T1)、术毕(T2)、术后12 h(T3)、术后1 d(T4)和术后3 d(T5)时间点应激指标、血浆皮质醇和免疫指标、CD3+、CD4+、CD8+和CD4+/CD8+差异,对患者进行
目的探究原发性胆管癌TNM分期与其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半定量指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经临床确诊的36例原发性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8F-PET/CT检查,测定肿瘤病灶区域的SUVmax值,并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指南对肝内外原发性胆管癌进行临床分期,
目的分析伴发不安腿综合征(RLS)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99例PD患者和89名健康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非运动问卷(NMSquest)第6项调查结果来评估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是否合并RLS;将PD患者分为RLS组和非RLS组,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Ⅲ)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成人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混合感染相关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103例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病原不同分为3组:EBV和CMV混合感染组33例,EBV单一感染组53例,CMV单一感染组17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