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探究性学习”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学习方式,较普遍的是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然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对一些牵涉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回答,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
  
  扫描内涵
  
  一、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是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的具体操作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
  学生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里的“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足以引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2.收集数据
  除观察法、实验法外,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证据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
  3.形成解释
  学生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材料相一致。学生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
  4.评价结果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由于原因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人们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加上学生认识的差异,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是完全正常的。
  5.检验结果
  交流结果是学生能够引入新问题,遇到新矛盾,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论证方法。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建构个体和群体的理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别的学生就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类型
  
  探究学习涵盖各种特定的条件下所有学科各类问题的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常用的探究性学习可分类如下:
  1.问题探究型
  这类学习方式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
  2.实验探究型
  这类学习方式是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方式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3.再创探究型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按照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独立地进行思维加工,对知识进行综合、重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或者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独创性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做法的学习过程。
  4.再现探究型
  这类探究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活动,以逻辑推理为中心展开探索研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再现”和“重演”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过有重大影响的认识活动,或者将科学家对某种知识的发现过程经过适当的筛选、重组后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人类认识方法和活动方式,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
  5.网络探究型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把网络作为阅读或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的工具,让学生使用广泛的网络信息,发现并获得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6.自主探究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构建环境
  
  1.转变教师观念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教师并不缺少科学知识,但在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上、在对科学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的把握上,我们急需更新观念。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在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狂妄,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对学生的错误多些宽容,给他们机会,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只有出了错,课程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2.文本环境
  人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未必都是线性的,而常常是跳跃式的和“超链接”式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教材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材料只提出问题和描述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发现他们事先不知道的关系。
  3.网络环境
  网络通讯技术、远程教学系统能让学生随时查询和获取各种资料,随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有时甚至要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几位教师请教。因此,必须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构建探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
  4.评价环境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改变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同时淡化评价对教师的功利作用,强化其促进交流研讨和专业发展的功能。只有这样,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真正聚焦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理清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就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索。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
  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2.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如果所有知识都按探究模式学习,这样既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也不符合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
  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的主干,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不能静态地、孤立地计算探究性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而要真正考虑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所省下的麻烦。
  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这些知识可通过接受式学习活动去获取。
  在每堂课上,应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
  3.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不管是问题的“开放”、学生的“自主”,还是课堂上教与学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教室里实实在在所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所追求的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行动不如心动”。
  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并对方案的设计目标和思路娴熟于心。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4.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社会探究以及实践性探究的综合,在这几方面内容中更偏重解决实际问题,它既涵盖了国外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又包括了社会探究和实践性探究在内,但更偏重后者。
  从本质上看,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
  
  张扬个性
  
  愉悦身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我反思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善于合作、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
  体验生活。学生能从课堂、学校中走出来,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日常生活;学生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探究,在图书馆里徜洋,在绿草如茵的田径场、喜鹊鸣翠的樟树林进行讨论,生成智慧。探究性学习,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智慧技能等开放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充分感受隐含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前人的智慧能力和科学方法。
  享受成功。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从他们自己的成功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探究带来的快乐,从而孕育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关节损害影像学严重程度与关节滑膜水通道蛋白-4(AQP4)、P物质(SP)基因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探讨骨关节炎疼痛的神经源性炎症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oll样受体(TLR)2mRNA及MyD88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青藤碱组、甲氨蝶呤组及正常对照组。前3组大鼠右后足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钾用量对辣木生长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辣木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为以采摘新梢为目的的辣木栽培提供施肥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氮磷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治疗慢阻肺(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98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到2003年底,全世界的留学生总数已达200多万,其中有数十万是中国留学生。据悉,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达2.5万人
【目的】对滇池全流域大棚土壤的磷素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控制以及大棚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6—8月,采集滇池流域102个大棚表层土壤样品,以土壤样品的全磷、有效磷和水溶性磷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对全磷、有效磷和水溶性磷进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并得到磷素空间分布图。【结果】滇池流域大棚土壤中全磷含量为0.99~2.34 g/kg,有效磷含量为35.1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往往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各自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他们需要教师在学习上的帮助
本文根据未来几年江西省的人口、经济状况、产业结构调整,运用多种方法对未来几年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量度分析和测算。提出了十个职教专业的相对优先排序,并得出了江西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亲自提议下、于1997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一所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分别
目的报告脑胶质瘤放疗长期生存结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行放疗的179例脑胶质瘤患者长期治疗结果,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