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禽流感这场寒流席卷禽类及相关产业的时候,处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生存状态如何?被禽流感阴霾笼罩的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仔细探讨的。
自2005年11月以来,禽流感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爆发,并不断地呈现蔓延趋势,与此同时,和禽流感一起蔓延的还有相关产业的市场萎缩。
随着禽流感疫区范围逐渐增加,禽流感波及的行业也在不断增加。从目前来看,禽流感已不单单是禽类养殖企业的危机,处于禽类养殖上下游的饲料、加工、物流、终端消费市场等各类企业都不程度地受到了禽流感的侵扰。
在这条产业链上,遭受重创最大的莫过于禽类和饲料企业。中国堪称世界禽肉禽蛋生产和消费大国,禽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年饲料产量9800万吨,其中50%左右是禽类饲料。如此重要的两个产业,目前受禽流感疫情波及程度呈何种状态?遭遇禽流感寒流的禽类企业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未来禽类以及相关企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问题都将左右着企业经营者的投资发展决策。
禽流感不仅对人类饮食健康敲响了警示,同时也对企业经营发展敲响了警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禽流感不仅考验着人类健康,同时也考验着禽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
遭遇重创
禽流感时期,注定是一些行业境域艰难的一个寒冬。
这个寒冬,也注定将成为相关产业生死攸关的一道分水岭。
禽流感爆发以来,经济上影响最大的就是禽类养殖生产企业。2005年11月初,草原兴发最先公告了禽流感疫情对业绩的影响,公告称,尽管公司绿鸟鸡散养基地并未发现禽流感病例,但由于养殖户出现严重恐慌心理,疫情已经使公司绿鸟鸡生产加工被迫大幅缩产或停产。
此次禽流感疫情将对公司全年业绩带来多大的影响尚难以准确估计。但草原兴发三季报显示,公司2005年1到9月17.3亿元的主营收入中,鸡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占2/3,肉鸡产业大量缩产停产,无疑将对公司全年业绩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除了鸡类产品销量下降带来的损失,公司绝大部分种蛋要处理、鸡雏要焚毁、饲料要报废,所有这些导致的存货减值也会吞噬已有的利润。
除草原兴发外,上市公司——ST大江也深受禽流感的侵害。该公司其中直接相关的苗鸡、内鸡分割产品两项主业的收入占到了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
虽然该公司所在的上海尚未发生禽流感疫情,但是该公司已经出现下滑趋势。此次禽流感大范围爆发引发的市场恐慌,对于该公司可能是雪上加霜。2005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已经亏损9123.43万元。
与禽类饲养的“城门失火”相比,上游的饲料行业算是“殃及池鱼”了。
受禽流感影响,禽类养殖的上游饲料行业也受到冲击。新希望饲料公司董事长秘书向川表示,“受禽流感的影响,市场对禽饲料的需求减少,公司禽饲料的销量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在禽流感疫情更为严重的越南市场,新希望控股子公司禽饲料的销售受到的影响更大。”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负责价格监控的张女士介绍说,2005年10月下旬以来,一直在比较低水平运行的豆粕价格受到禽流感利空消息的影响,以江苏为例,江苏豆粕报价是每吨2450元,实际成交价格可能更低。
专家预测,在进入2005年12月份之后,禽流感疫情对豆粕需求的影响将逐步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饲料产量下降之后对豆粕需求的实质性降低。根据市场监测处的了解,2005年11月份,家禽养殖企业(包括肉禽和蛋禽企业)的产量下降了30%,相应在2005年12月份对饲料的需求量也将出现30%的下降幅度。假设在2006年1月份家禽养殖企业出现50%的降幅,2006年2月份家禽养殖也相应出现30%左右的降幅,则对大豆进口数量的影响在100万吨左右。
除了禽肉类制品企业受到损害之外, “禽流感”灾害对我国内地的羽绒类服装加工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羽绒原料价格被迫抬高三成左右,企业成本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却不敢消费,市场需求趋冷。
据有关调查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广西、广东、安徽、湖南等地鹅、鸭羽毛,其收购价已比2004年1月份我国发生禽流感之前上涨了3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60%左右。“禽流感疫情造成大量鸡鸭等禽类被捕杀,直接造成羽绒、羽毛原料紧缺,促使收购价格上涨。”江苏某羽绒厂采购部人士预测说,“如果世界各地禽流感疫情继续增多,甚至延伸至2006年春季左右,那么羽绒羽毛收购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这就会给我们制造企业的用料,造成明显的经济压力。”
渔翁得利
“几家欢喜几家人忧”禽流感唱衰相关行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商机。
由于禽肉类制品与其他肉类制品之间的替代效应,消费者的“谈禽色变”也间接地为从事禽肉类替代产品的企业提供了机会。猪肉替代禽肉对本已就增长强劲的猪肉企业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以猪肉加工为主的双汇发展和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洞庭水殖、武昌鱼等上市公司、天香集团、裕丰股份、新五丰、顺鑫农业在近期的业绩上都有上扬趋势,他们都是在禽流感危机中渔翁得利的企业。
任何一场疫情都会给相应的疫苗及防控用品的生产厂商带来商机,两年前的SARS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禽流感也不例外。
禽流感疫情蔓延也催生了市场新热点,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使禽畜疫苗的使用价值得到提升,加上禽流感疫情的迫切需要,禽畜疫苗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像医药类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生产禽流感疫苗的企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正式批准生产禽流感疫苗的9家定点生产企业。虽然市场普遍认为,禽流感会给生产疫苗的医药企业带来机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疫区养殖业将受禽流感的影响,数量大为萎缩,致使疫苗销售量减少。这也是很多疫苗生产商乐观不起来的另一层忧虑。
把握产业风向标
“您的公司可能因卓越的领导、非凡的创新、明智的品牌战术和有效的变动管理而享有美誉,但倘若世界发生改变,而您却无所准备,那么您的事业可能会倒闭。”《创建好生意》作者帕特里克·狄克逊指出。
禽流感无疑是使产业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禽流感的发生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但是它又确实影响和决定着一些产业的命运。
禽流感究竟会持续到何时,遭受重创的行业将会何去何从?饲料业分析专家、上海汇易咨询总经理李强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分析,他认为,今年同去年的禽流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们的心理恐慌较严重,对食用禽肉产品有抵触心理。去年是中国养鸡业开始复苏的阶段,禽肉供应还不是很多,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到了目前,禽肉产品供应量加大,现在的供应量是去年的140%,在市场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爆发禽流感,就会引起整体价格下滑的速度加快、面积扩大。
李强还预计,近年来养殖业的效益提升,饲料行业的发展势头也不错,由于家禽和猪存栏量在不断增加,预计到明年秋季将会是饲料行业下滑的开始,一些实力较弱的饲料企业将会出局。如果禽流感一直影响到明年春天,饲料业的洗牌将有可能提前开始。
从产业发展趋势上来看,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采用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是预防疫情降低产业危机的关键。
专家同时也指出,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并没有令散养这种传统养殖方式的危害得到充分重视,而2005年疫情爆发后政府已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进家禽业由分散饲养、畜禽混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的战略,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历禽流感的洗礼,很多企业将在这一轮危机中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事实上,危机不仅仅是禽流感、SARS、还有诸多市场变化引起的风险,更多的危机其实就潜伏在企业周围。所以,对企业来说,要做的已经不只是对眼前单项危机的临时性应对行动,而是要敏锐地判断行业趋势并恰当地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方略。
自2005年11月以来,禽流感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爆发,并不断地呈现蔓延趋势,与此同时,和禽流感一起蔓延的还有相关产业的市场萎缩。
随着禽流感疫区范围逐渐增加,禽流感波及的行业也在不断增加。从目前来看,禽流感已不单单是禽类养殖企业的危机,处于禽类养殖上下游的饲料、加工、物流、终端消费市场等各类企业都不程度地受到了禽流感的侵扰。
在这条产业链上,遭受重创最大的莫过于禽类和饲料企业。中国堪称世界禽肉禽蛋生产和消费大国,禽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年饲料产量9800万吨,其中50%左右是禽类饲料。如此重要的两个产业,目前受禽流感疫情波及程度呈何种状态?遭遇禽流感寒流的禽类企业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未来禽类以及相关企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这些问题都将左右着企业经营者的投资发展决策。
禽流感不仅对人类饮食健康敲响了警示,同时也对企业经营发展敲响了警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禽流感不仅考验着人类健康,同时也考验着禽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
遭遇重创
禽流感时期,注定是一些行业境域艰难的一个寒冬。
这个寒冬,也注定将成为相关产业生死攸关的一道分水岭。
禽流感爆发以来,经济上影响最大的就是禽类养殖生产企业。2005年11月初,草原兴发最先公告了禽流感疫情对业绩的影响,公告称,尽管公司绿鸟鸡散养基地并未发现禽流感病例,但由于养殖户出现严重恐慌心理,疫情已经使公司绿鸟鸡生产加工被迫大幅缩产或停产。
此次禽流感疫情将对公司全年业绩带来多大的影响尚难以准确估计。但草原兴发三季报显示,公司2005年1到9月17.3亿元的主营收入中,鸡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占2/3,肉鸡产业大量缩产停产,无疑将对公司全年业绩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除了鸡类产品销量下降带来的损失,公司绝大部分种蛋要处理、鸡雏要焚毁、饲料要报废,所有这些导致的存货减值也会吞噬已有的利润。
除草原兴发外,上市公司——ST大江也深受禽流感的侵害。该公司其中直接相关的苗鸡、内鸡分割产品两项主业的收入占到了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
虽然该公司所在的上海尚未发生禽流感疫情,但是该公司已经出现下滑趋势。此次禽流感大范围爆发引发的市场恐慌,对于该公司可能是雪上加霜。2005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已经亏损9123.43万元。
与禽类饲养的“城门失火”相比,上游的饲料行业算是“殃及池鱼”了。
受禽流感影响,禽类养殖的上游饲料行业也受到冲击。新希望饲料公司董事长秘书向川表示,“受禽流感的影响,市场对禽饲料的需求减少,公司禽饲料的销量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在禽流感疫情更为严重的越南市场,新希望控股子公司禽饲料的销售受到的影响更大。”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负责价格监控的张女士介绍说,2005年10月下旬以来,一直在比较低水平运行的豆粕价格受到禽流感利空消息的影响,以江苏为例,江苏豆粕报价是每吨2450元,实际成交价格可能更低。
专家预测,在进入2005年12月份之后,禽流感疫情对豆粕需求的影响将逐步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饲料产量下降之后对豆粕需求的实质性降低。根据市场监测处的了解,2005年11月份,家禽养殖企业(包括肉禽和蛋禽企业)的产量下降了30%,相应在2005年12月份对饲料的需求量也将出现30%的下降幅度。假设在2006年1月份家禽养殖企业出现50%的降幅,2006年2月份家禽养殖也相应出现30%左右的降幅,则对大豆进口数量的影响在100万吨左右。
除了禽肉类制品企业受到损害之外, “禽流感”灾害对我国内地的羽绒类服装加工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羽绒原料价格被迫抬高三成左右,企业成本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却不敢消费,市场需求趋冷。
据有关调查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广西、广东、安徽、湖南等地鹅、鸭羽毛,其收购价已比2004年1月份我国发生禽流感之前上涨了3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60%左右。“禽流感疫情造成大量鸡鸭等禽类被捕杀,直接造成羽绒、羽毛原料紧缺,促使收购价格上涨。”江苏某羽绒厂采购部人士预测说,“如果世界各地禽流感疫情继续增多,甚至延伸至2006年春季左右,那么羽绒羽毛收购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这就会给我们制造企业的用料,造成明显的经济压力。”
渔翁得利
“几家欢喜几家人忧”禽流感唱衰相关行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商机。
由于禽肉类制品与其他肉类制品之间的替代效应,消费者的“谈禽色变”也间接地为从事禽肉类替代产品的企业提供了机会。猪肉替代禽肉对本已就增长强劲的猪肉企业来讲无异于锦上添花。以猪肉加工为主的双汇发展和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洞庭水殖、武昌鱼等上市公司、天香集团、裕丰股份、新五丰、顺鑫农业在近期的业绩上都有上扬趋势,他们都是在禽流感危机中渔翁得利的企业。
任何一场疫情都会给相应的疫苗及防控用品的生产厂商带来商机,两年前的SARS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禽流感也不例外。
禽流感疫情蔓延也催生了市场新热点,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使禽畜疫苗的使用价值得到提升,加上禽流感疫情的迫切需要,禽畜疫苗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像医药类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生产禽流感疫苗的企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正式批准生产禽流感疫苗的9家定点生产企业。虽然市场普遍认为,禽流感会给生产疫苗的医药企业带来机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疫区养殖业将受禽流感的影响,数量大为萎缩,致使疫苗销售量减少。这也是很多疫苗生产商乐观不起来的另一层忧虑。
把握产业风向标
“您的公司可能因卓越的领导、非凡的创新、明智的品牌战术和有效的变动管理而享有美誉,但倘若世界发生改变,而您却无所准备,那么您的事业可能会倒闭。”《创建好生意》作者帕特里克·狄克逊指出。
禽流感无疑是使产业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禽流感的发生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但是它又确实影响和决定着一些产业的命运。
禽流感究竟会持续到何时,遭受重创的行业将会何去何从?饲料业分析专家、上海汇易咨询总经理李强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分析,他认为,今年同去年的禽流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们的心理恐慌较严重,对食用禽肉产品有抵触心理。去年是中国养鸡业开始复苏的阶段,禽肉供应还不是很多,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到了目前,禽肉产品供应量加大,现在的供应量是去年的140%,在市场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爆发禽流感,就会引起整体价格下滑的速度加快、面积扩大。
李强还预计,近年来养殖业的效益提升,饲料行业的发展势头也不错,由于家禽和猪存栏量在不断增加,预计到明年秋季将会是饲料行业下滑的开始,一些实力较弱的饲料企业将会出局。如果禽流感一直影响到明年春天,饲料业的洗牌将有可能提前开始。
从产业发展趋势上来看,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采用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是预防疫情降低产业危机的关键。
专家同时也指出,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并没有令散养这种传统养殖方式的危害得到充分重视,而2005年疫情爆发后政府已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进家禽业由分散饲养、畜禽混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的战略,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历禽流感的洗礼,很多企业将在这一轮危机中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事实上,危机不仅仅是禽流感、SARS、还有诸多市场变化引起的风险,更多的危机其实就潜伏在企业周围。所以,对企业来说,要做的已经不只是对眼前单项危机的临时性应对行动,而是要敏锐地判断行业趋势并恰当地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