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只蜗牛相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句诗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完美并列,衍生出了我们对生命的多种解读。人的俗身可以像蚂蚁一样在最低处生存,也可以像神一样在高处生活。这种精神的游离升腾让我不由得想到古代几位诗人类似的生命感慨。曹植在《善哉行》中写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杜甫在《旅夜怀书》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在世,到处飘游不定,这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四处飞翔的一只沙鸥!在苍茫天地间的沉郁一问,道出了生命无限广阔中的孤独渺小的哲学玄机。
  盛夏的一个晚上,从8点到9点,我在小区散步一个多小时,大汗淋漓,不亦快哉!一边走着,一边听着许巍的歌,突然我在路灯下看见一只蜗牛静静地卧在花岗岩地板上,地板上还残留着夏季白天的酷热余温,台风刚过境,虽然凉风习习,但仍无法彻底清除地面的温热。
  灯光下虫子们尽情飞舞,拥挤,宛如小镇嘈杂吵闹的集市一般,光源辐射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地段和势力范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乐而无忧亦有点小聪明小可爱小狡猾的赶集者,争吵、算计、和解、微笑,也可以当作一场草根广场舞的策划者参与者。这些小昆虫们对光的热爱,和我们人类对世俗生活的热爱没有什么区别。突然,我差一点踩在脚下的一只软体动物身上,蹲下来仔细一看,是一只蜗牛,它高昂着头,缓慢而又优雅地扭动脖颈,以回望的姿势,审视刚刚移动的步履,它短短的角,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仿佛是从它的肉身中刚刚萌生的两根新芽。它的卧姿无异于草原上恬静高贵骄傲的小鹿,灯光如水,临水照花,它背上螺丝状的壳让我不由得想起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背上的包袱,你永远猜不透里面是什么经卷衣钵。如果我们现实一点想,它是动物里的大款土豪,走到哪里就随身携带一部房车,逍遥自在,宛如神仙。它的位移可以用毫米来计算,和我们人类的脚步相比,它一夜所走过的路,丝毫不亚于红军走过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蜗牛的长征和壮举。它自带旗帜,在晚风里蘸着灯光,如一名经验丰富的地质勘察队员,勘探前方不知凶险的道路和境遇,至于是否有一座富矿,不得而知,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我一边冥想着,一边前行。我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小区里晚上散步、运动、遛狗的人很多,万一被跑步的人无意中踩到蜗牛怎么办?这让我不由得紧张起来,尽管有的人会以为我这是做作或者小题大做,但于我而言,这是极其迫切的一件事。想到这里,我已经走过小区休闲绿地的三分之一,我有点担心,或许它安然无恙,或许它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稍微让我欣慰的是,我所在的玫瑰园小区路面禁止停放任何机动车。我几乎小跑着往蜗牛的方向赶,想一探究竟,既忐忑担忧,又期待它安然无恙。很多偶然的瞬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这不起眼的物种,它的位移与朝圣,它的生存与奔波,脾性与气场,我都不懂。我只是从人的角度想当然猜测它的路径、生存和思想。我不由得想起中国思想史上庄子与惠子那段经典的对话: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很多时候,我们生而为人,妄自菲薄,想当然地认为人类是主宰一切生命和物种的核心,总认为只有人类有思想,而其他的物种都是自然属性中的本能,没有思想,只有一种思维的物理运动。我想以惠子的口吻对问一句:子非蜗牛,安知蜗牛之思也?
  走到蜗牛跟前,我发现它比我刚才看见它的时候移动了一段微小的距离,目测有7公分。谢天谢地,它还活着,没有被跑步遛狗的人践踏。这偶然的一瞬,是蜗牛的天堂,也可以是它的地狱,谁也无测时间的瞬间变数中空间的位移会影响命运的前景。刹那庄严神圣,刹那辽阔苍茫;刹那罪恶,刹那人性斑驳逼仄。
  我蹲下来,仔细端详蜗牛的粘液蠕过的地方。这尊肉身,如修行者孤寂前行,不问风云,亦有风霜,不管黑暗黎明,怀里的一部卷曲的书经,就是它的方向和使命。为了防止别人踩在它身上,我决定把它移到草地里。就在我的手指触摸到它的壳后,它受到了刺激,我是闯入者冒犯者惊扰者,或许我惊扰了它的梦,使其夭折,或许我惊动了它的思想,打破了它潜心丈量的国土疆域,或许我的轻微触动掀起了它行进中的狂澜与台风。我不知道它是否会忌恨我鲁莽而没有修养的侵入,我想当然地认为的拯救或许对它来说是伤害。它把湿润的头缩进壳里,在我看来这徒劳的自我保护就如我们人类的掩耳盗铃。一个弱小生命的庄严瞬间安静休止于一个螺丝状的壳里。这螺纹形状不失美感,高贵祥和,犹如盛唐佛像头部的螺髻。
  我轻轻地把它放到了草丛里。它从一方国土被动迁徙到另一方国土。这空间的转移,带给它的是幸运还是厄运?喜悦还是悲伤?错误还是正确?是否与它的初衷南辕北辙?或许我的举动阻碍了它自由的理想与希翼,一次美好的旅行和约会,因为我的介入而改变了方向和结局。我们眼里的人道主义,有时候对其他世界的物种而言是暴力悲剧。其他的物种如一面镜子,在它们的世界里测量人类的荒谬与浅薄。
  路面是坚硬的,草丛是柔软锋利的,草丛没有树木叶子更利于蜗牛前行。它卧在草丛里,向我投来一瞥,我当然不知是仇恨还是感激,亦或其他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两个生命的相遇,但愿是彼此心目中的礼遇。
  我可为蜗牛,蜗牛亦可为我。我们在不同的时空相遇,是天地之因缘相遇,冥冥中,是什么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和他它相遇相识?我和一只蜗牛,彼此致敬,在各自的乾坤里,以目光拥抱然后错过。世界依然转动,只是在彼此的凝视里,我们变了模样形状,互为弱者或强者,携一程,伴一瞬,然后别离在命运的茫茫风尘里。
  选自《文艺报》
其他文献
“笑”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本能,大家常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实,如果另外想一个定义,让其他动物无法和我们媲美的话,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人是会笑的动物?”除了人之外,其他马、牛、羊、鸡、犬、猪、老鼠、蛇都不会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过它们有和我们人类同样的“笑”的表情。一个人在欢喜的时候,你不让他笑,就会冲淡了他欢喜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其他各类动物在快乐情绪的享受上,是远不如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来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它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
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膛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开甑了,团团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与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在冷水里轻蘸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
我的堂弟,他叫生来。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也是和我玩得最长久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几乎整天厮混在一起。初春的时候,我们便会到小牧村边缘的小溪旁去挖蕨麻———这是一种委陵菜属植物的块根,俗称人参果,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野生食材,在藏族餐饮中经常做为各种荤素菜品的配菜。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挖蕨麻的经验,就像是两个老练的农民,单凭目测,就知道哪些地方的蕨麻多、个头大。采挖蕨麻的季节,我们各自拿着一把撅头
月光下,我給儿子讲到木莲,或者薜荔的时候,仿佛在说着江南乡村邻家女孩的名字。母亲听后,笑了,说哪有这么文气,不就是凉粉子嘛。是呢,在我婺源老家的方言里,许多名称都是专属的,譬如玉米叫苞芦,茄子称萝苏,而木莲与薜荔的名字,就是凉粉子。类似的名字,像乳名,亲切、上口。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凉粉子做凉粉的,她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却觉得,母亲那青花瓷瓯里的一瓯凉粉,于我,等于盛着老家的夏天。凉粉子藤蔓的霸道
已是將冬未冬、秋尽未尽之际。深秋的高阳徒有灿烂的金黄,没了灼人的热力。一切都显得静穆而萧索。湿地公园里的一大片荷塘已经颓败,夏日里的蓬勃盛景、喧嚣欢歌早已消失不见。仿佛一个失了火的舞台,烧去了欣欣向荣的一切,人去台空,闭门歇户。而今,消退的水面徒留一枝枝倾折的荷杆,一张张枯萎的荷叶,一杆杆褐黄的莲蓬,连水都萧条枯瘦,甚至连水面都没有半点微澜……正所谓:香消绿褪满湖残,而今枯瘦哪堪看。残荷倒映水中,
旧戏里的穷叫化子,比如那个负心的“莫稽”,落魄的时候,两手捂着胸口,抖抖索索地上场,连声喊叫“苦哇———”,不是金玉奴的那一碗灰乎乎的豆汁,几乎就会没了命。他身上穿的那件打了不少补丁的“行头”在戏班里叫做“富贵衣”。那衣服其实并不破,而且实在是很好看,左一块右一块的各色补丁打在上边,黄色、粉色、蓝色、月白色,或是三角形,或是菱形,或是圆形,或是一个葫芦形,实在是让不怎么穷的人也很想穿它一穿。艺术就
做一个木轮子,或者,制造一个木车轮,当今没有多少人会干这个,即便会做,手艺也绝对比不上轮扁。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晴好,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师傅呢,就在堂下埋头做车轮。君民无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就如小时候,我们家请一个箍桶匠箍桶,而我正坐在边上的小方桌上做作业。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轮扁和齐桓公。许是工作久了,这轮扁要抽袋烟休息一下,不过,他没抽烟,他见桓公看书那么认真,就
日历越翻越薄,竖看是墙上的一页纸,横看却是季节的门槛,站上去,满眼空旷。这是立冬的第一个夜晚,寒流依然没有过。站在小屋的窗前,可以看到街头的行人从公交车上下来,缩着脖子疾步而走,只一小会儿,站台便空荡荡的,只有风声,忽远忽近,扑打在门窗和玻璃上,像一些旧时歌谣,熟稔地,一张嘴,便从唇边滑落。很快,夜色弥漫,四下寂寥。偎依在床头,读汪老的《葡萄月令》,有白月光,从窗外破入,静卧在鞋尖上,静得像河边上
很快地,鸟鸣声悄然杳去,冬天,就姗姗而来了。我听到的鸟鸣就在这片土地上响起来又落下去,起起伏伏,像倏忽不定的天外之音,那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腔调在我短促的惊喜和渴望中忽然急雨似的飘下来,转眼又消散无踪,眼见那一群星光似的身影纷纷射入草原深处和云隙里边去,我的惆怅也就在干净的花草之间停滞下来,静静地等待着、幻想着,直到一片嘤嘤的啼鸣和流星般的幻影又从太阳的晨光里飞回来,我的心灵就被一种静静的快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