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嘤嘤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sc2Xid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快地,鸟鸣声悄然杳去,冬天,就姗姗而来了。
  我听到的鸟鸣就在这片土地上响起来又落下去,起起伏伏,像倏忽不定的天外之音,那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腔调在我短促的惊喜和渴望中忽然急雨似的飘下来,转眼又消散无踪,眼见那一群星光似的身影纷纷射入草原深处和云隙里边去,我的惆怅也就在干净的花草之间停滞下来,静静地等待着、幻想着,直到一片嘤嘤的啼鸣和流星般的幻影又从太阳的晨光里飞回来,我的心灵就被一种静静的快乐和福气充盈得酥酥颤动,鸟儿,灵魂的王子,神祗的使君,你们在这晴好的时光里想要飞到哪里去呢?想要用歌声表达什么呢?
  我注意到的鸟鸣和它们所带来的群体,总是美丽的,不固定的,在一种嬉闹的漂泊之中似乎都在保持着族类的和谐和热爱,但它们绝不是在流浪,在快乐的飞翔和鸣叫当中它们闪烁着精灵般的光亮,这片纯粹、安全的土地在我的面前净化了它们的身影和歌声,净化了我浮华烦乱的心情,它们使我的眼睛长久地留在了草原深处,留在了嘤嘤鸟语所营建的天籁中心,它们使我的心胸变得舒缓开阔和悠然自得,现在,我所认识的那些大自然的歌手正在我的眼底活跃地吟唱着。

  最朴素、平易和在一生中始终保持精神兴奋的是麻雀。它们是我首先要提到的鸟儿。黎明在树叶上醒过来的时候,麻雀已经成群结队地到达了这里,它们在枝丫间急切地跳来跳去,在倒跌脚爪、啄打尖喙的序曲中等待伙伴,树叶上的露珠和湿润的枝干上反映回来的点点天光把它们的眼睛洗得活跃而明亮,它们细碎的“喳喳”的叫声在树与树之间传递着,似乎在寻找着一种默契,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留意起来的时候,它们集体性的歌咏就已经开始了,那份旷世的热烈感动了我们疲惫惺忪的目光,雀儿们仿佛是在一种顽强的争论中就把歌声共同推向了高潮,那是一种怎样的喧闹啊,大自然最黑暗的那段时光从它们的歌声惊醒过来,开始变得白白亮亮,黎明似乎是在惊讶中一下子就张开了眼睛,然后看着那些志满意得的麻雀“丢儿,丢儿———”地纷纷飞走,一去不再回头。
  接着飞过来的是叫天子和百灵。它们追逐着麻雀的踪影,并且目送它们远去,然后把翅膀一动不动地停在天空,“啾啾啾”地向草原洒下一片激越的铃声,这铃声在高高的天空上摇响,把初升的渐暖的阳光晃动得虚化成了一团彩色的虹霓,然后它们“吱———吱———”地长鸣着从云气里直射下来,在草茎上迅速停住,获得短暂的休整;干净的空气和歌唱的快乐把它们小小的胸脯鼓胀得一跳一跳,它们在草叶和花片上寻找着滋润喉咙的水珠和籽粒,然后又热情饱满地向上飞升,它们荡起一个高度就停顿一下,发出脆生生的啼鸣,随后又向上飞,如此下去,一阶一阶,仿佛在攀缘音乐的高峰,直到它们在人类的视线里成为一星黑色的亮点。
  在这个时候保持着独特个性的是水鹳和翠鸟。它们是属于随时在自己的歌声里实验新鲜唱腔的那種禽类,它们有一张区别不大的扁长而尖的嘴巴,形象秀颀,摇曳多姿,集体出没在水边的苇荡里,而它们的叫声又天然地不容混淆;水鹳歌唱的热情迫使它美丽的身影不能长久地在苇梢上停留,它嘤嘤地长鸣着,在鸟群中经过,在水面上低低飞行,猛然它就为自己的歌声产生了一种羞涩,一下子扎进水波里去,然后湿淋淋地钻出来,站到了苇梢上面去,换了一种腔调,随即又顺着风快速地滑到了远处;翠鸟则永远都慢悠悠地鸣叫着,在苇梢的中央部分站住,风吹过来的时候,它的快乐把自己的歌声弄得有些慌张和零乱,它游戏似的用脚爪抓住苇枝,另一只脚去拨弄自己头上漂亮的羽毛,同时把短促清亮的啼鸣像阳光的颗粒一样洒满苇丛。
  让人产生敬慕的是白鹭。这个对草原满怀深情的叙述者,在鸟群外面最高的松枝顶端静静地站着,像一个深藏不露的带着绝技的歌手,在树阴里悠闲地散着步,但它却把机警的目光集中到了百鸟啼鸣的草原深处,随后它“嘎”地长叫一声就飞出去,巨大的啼鸣和身影使嘤嘤戏语的百鸟猛然间产生惊讶和停顿,白鹭就在它们的头顶上兴奋地鸣叫着飞行,雪白的翅膀在空气里慢慢拉平,像摇曳滑翔的风筝,直到它感到鸟雀们的吟唱在倏然停顿之后有一大段空白,再也无法得到恢复的时候,白鹭才猛然有所醒悟,迅速退回到松枝上面去,久久地看着鸟群不再出声。
  雪鸟是歌声中最沉稳最忧郁的一位。她总是孤单地躲在鸟们的后边,发出低低的叫声,那声音又总带有一种金属的重量和质感,似乎有些沙哑和疼痛,它的叫声像从灵魂的底部冲上来,以至惊动了它胆怯的身体和呼吸,使它发出微微的颤抖。它的确在焦躁的期待和呼唤中忽略了自己的短处,我们看见的雪鸟,应该在冰雪严寒的冬天的地上,叮铃铃地向天空发出一串串清脆的鸣叫,然后从一团白雪似的绒羽里伸出火红的脚爪,划开厚厚的雪被,找到足以喂养它清脆歌喉的热量。雪鸟,它现在肯定是被自己想要歌唱的热情压迫得心情有些沮丧,但它还在鸣叫着,不是站在枝丫或停在天空,而是逗留在地上,雪鸟,我在经过冬天的时候能听见你的歌唱么?
  最赋有天命和灵性的歌手是苍鹰。对它长久的敬畏和仰望使我更确切地知道,苍鹰不是用喉咙在唱,而是用生命在说明。现在它在盘旋。它的高度超过了一切在飞行中欢快地鸣叫着的鸟群,超过了云层,浸没在高空寒冷的中心,它永远鄙视的那种平静被远远隔开,在飓风的旋涡里,这声音没有谁能够听到,它把属于生命的唯一的一次鸣叫长久地留在了天空,它的肉体被自己歌唱的冲动在一瞬间完全毁掉,只有它漂亮的羽毛像灵魂的碎片一样,从高空缓缓地飘下来,被飞行中啼鸣的鸟群一枚枚衔回来,我像崇敬英雄一样地看着鸟群和它们衔回来的羽毛在阳光里闪耀出的那种辉煌,我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歌唱着的还有什么?那些尊贵的禽类。
  ……嘤嘤鸟鸣,似幻似真,这原质的声音,仿佛让我经历了一生,然而,这又是哪一个季节的事情呢?!
  现在,站在一座城市高层建筑的窗前,我的心里突然就有些空洞,我坐下来的时候,忽然听到楼下一片碎响的冰凌,我的脑子里就闪出一团纷纷扬扬的光影。“鸟儿回来”,我听见自己说了这么一句,心里就开始充满了一种温情。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其他文献
金庸走了,在阅尽沧桑之后,像秋叶般在香江凋零,自他在海宁袁花诞生以来,与他的家乡近在咫尺的盐官,海宁潮大涨已历九十六度。举世皆说他生于1924年,就连他本人也如此说,甚至袁花的查家族谱也如此载,而我在他的档案和大量史料中发现,他却是生于1923年,那一年也是他存世的第一次海宁潮涨时,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表哥徐志摩正好带了胡适之、陶行知、汪兆铭等来观潮。也许这是个绝对的偶然,如同潮涨潮落那样偶然。近一个
“笑”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本能,大家常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实,如果另外想一个定义,让其他动物无法和我们媲美的话,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人是会笑的动物?”除了人之外,其他马、牛、羊、鸡、犬、猪、老鼠、蛇都不会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过它们有和我们人类同样的“笑”的表情。一个人在欢喜的时候,你不让他笑,就会冲淡了他欢喜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其他各类动物在快乐情绪的享受上,是远不如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来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它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
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膛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开甑了,团团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与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在冷水里轻蘸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
我的堂弟,他叫生来。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也是和我玩得最长久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几乎整天厮混在一起。初春的时候,我们便会到小牧村边缘的小溪旁去挖蕨麻———这是一种委陵菜属植物的块根,俗称人参果,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野生食材,在藏族餐饮中经常做为各种荤素菜品的配菜。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挖蕨麻的经验,就像是两个老练的农民,单凭目测,就知道哪些地方的蕨麻多、个头大。采挖蕨麻的季节,我们各自拿着一把撅头
月光下,我給儿子讲到木莲,或者薜荔的时候,仿佛在说着江南乡村邻家女孩的名字。母亲听后,笑了,说哪有这么文气,不就是凉粉子嘛。是呢,在我婺源老家的方言里,许多名称都是专属的,譬如玉米叫苞芦,茄子称萝苏,而木莲与薜荔的名字,就是凉粉子。类似的名字,像乳名,亲切、上口。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凉粉子做凉粉的,她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却觉得,母亲那青花瓷瓯里的一瓯凉粉,于我,等于盛着老家的夏天。凉粉子藤蔓的霸道
已是將冬未冬、秋尽未尽之际。深秋的高阳徒有灿烂的金黄,没了灼人的热力。一切都显得静穆而萧索。湿地公园里的一大片荷塘已经颓败,夏日里的蓬勃盛景、喧嚣欢歌早已消失不见。仿佛一个失了火的舞台,烧去了欣欣向荣的一切,人去台空,闭门歇户。而今,消退的水面徒留一枝枝倾折的荷杆,一张张枯萎的荷叶,一杆杆褐黄的莲蓬,连水都萧条枯瘦,甚至连水面都没有半点微澜……正所谓:香消绿褪满湖残,而今枯瘦哪堪看。残荷倒映水中,
旧戏里的穷叫化子,比如那个负心的“莫稽”,落魄的时候,两手捂着胸口,抖抖索索地上场,连声喊叫“苦哇———”,不是金玉奴的那一碗灰乎乎的豆汁,几乎就会没了命。他身上穿的那件打了不少补丁的“行头”在戏班里叫做“富贵衣”。那衣服其实并不破,而且实在是很好看,左一块右一块的各色补丁打在上边,黄色、粉色、蓝色、月白色,或是三角形,或是菱形,或是圆形,或是一个葫芦形,实在是让不怎么穷的人也很想穿它一穿。艺术就
做一个木轮子,或者,制造一个木车轮,当今没有多少人会干这个,即便会做,手艺也绝对比不上轮扁。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晴好,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师傅呢,就在堂下埋头做车轮。君民无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就如小时候,我们家请一个箍桶匠箍桶,而我正坐在边上的小方桌上做作业。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轮扁和齐桓公。许是工作久了,这轮扁要抽袋烟休息一下,不过,他没抽烟,他见桓公看书那么认真,就
日历越翻越薄,竖看是墙上的一页纸,横看却是季节的门槛,站上去,满眼空旷。这是立冬的第一个夜晚,寒流依然没有过。站在小屋的窗前,可以看到街头的行人从公交车上下来,缩着脖子疾步而走,只一小会儿,站台便空荡荡的,只有风声,忽远忽近,扑打在门窗和玻璃上,像一些旧时歌谣,熟稔地,一张嘴,便从唇边滑落。很快,夜色弥漫,四下寂寥。偎依在床头,读汪老的《葡萄月令》,有白月光,从窗外破入,静卧在鞋尖上,静得像河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