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唱笑傲江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走了,在阅尽沧桑之后,像秋叶般在香江凋零,自他在海宁袁花诞生以来,与他的家乡近在咫尺的盐官,海宁潮大涨已历九十六度。举世皆说他生于1924年,就连他本人也如此说,甚至袁花的查家族谱也如此载,而我在他的档案和大量史料中发现,他却是生于1923年,那一年也是他存世的第一次海宁潮涨时,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表哥徐志摩正好带了胡适之、陶行知、汪兆铭等来观潮。也许这是个绝对的偶然,如同潮涨潮落那样偶然。近一个世纪后,他在香江的苍茫暮色中停止呼吸之际,海宁潮是否还在涨落与他已然无关,就像他首创的《明报》也已与他无关。
  他毕生的事业到底是《明报》,还是那些被千万人追读的武侠小说?这一刻也变得毫不重要,至少已与他无关。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当这一刻来临时,生者想到的多为死者生前的思想言论作为,褒之者誉为大侠、大师,贬之者斥之为滑头、懦者。十六年前,我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丁宁之邀执笔写《金庸传》时,即已抱定平视金庸,而不是俯视金庸、更不是仰视金庸的态度,那时候他在大众中的声望正如日中天,在知识界却是毁誉参半。我从一开始就将他看作是历史人物,站在中立者的视角来回望他的生平,当时他已八十多岁,虽未盖棺却也到了几乎可以定论时,我试图将他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20世纪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挣扎过来的读书人,我想写出一个真实的少年查良镛,一个报业史上叱咤风云的查良镛,一个神坛下的金庸。我特别希望能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如果仅仅将金庸视为武侠小说家,我确实不是写《金庸传》的合适人选,但如果将金庸放在王韬以来一百多年中国报业史的脉络里,放在百年言论史的传统中来看,我还是一个恰当的人选。对于他那一代读书人,我又恰好有切身的体认,有许多的忘年之交。我将金庸放在这些人中间,即可看出在20世纪的相同历史背景中,他们其实也有相似的成长轨迹,接受过类似的教育,读过同样的书籍报刊,区别在于,他于1948年到了香港,并住下来了,不再走了。
  即使晚年,西湖边的云松书舍也没有成为他最终的选择。他毫无疑问是香港的产物,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离开了这样的时空来看金庸,无论褒之贬之都没有历史感,对历史人物要有同情之理解,钱穆先生是对的。何况他生平的言行还有许多不到能细说、能说清楚的语境。
  作为一代报人,《明报》的创办人,他的离世毫无疑问带走了文人论政的时代,虽然那个时代早在近三十年前即已谢幕。自1981年来,我在雁荡山中第一次接触到《射雕英雄传》,三十七年来他的武侠作品曾滋润过我许多幽暗的夜晚,二十余年来,他的《明报》社评也曾一次次打动过我。十五年来,我的《金庸传》出过四个版本,我不断地逼近真实的查良镛,逼近他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患。
  从一开始,他就是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早在他少年时代,在衢州石梁乡间写下的《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即已预告了武侠小说家的他,他青年时在重庆受到齐邦媛父亲齐世英先生等启发,开始关注国际问题,《太平洋杂志》几乎预告了一代报人、政论家的诞生。如果要问我对他的评价,差不多已尽在这两副不考虑平仄的挽联中了———
  书剑恩仇,《明报》论政三十载;倚天屠龙,江湖笑傲十五部。
  有独孤求败,无人敢言只手屠龙;无令狐少侠,有谁还唱笑傲江湖?
  他诚然不像轰轰烈烈一番之后飘然归隐的令狐冲,更不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乔峰。有人说他是韦小宝,他说自己不是,我也觉得在他身上同时兼有郭靖的钝拙、韦小宝的精明和张无忌的犹豫,但他们同样都拥有大好的机遇,现实中的他在香港也是如此。
  《明報》之后,他的江湖早只剩下了武侠的江湖,曾经纵横论政、夜半文章的政论世界早已消失。但如果靠着他的武侠小说,他建造的这个江湖世界也许真的可做到以一人敌一国,那是母语的力量,是他用母语造出来的一个世界。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人的江湖,这里有水深浪阔、风波不息,也曾有侠骨柔情、剑胆琴心,哪怕如今只留下浑浑噩噩、苟苟且且。
  他和郭靖、张无忌一样生在朝代更迭的动荡乱世,他和他们一样有刻骨铭心的孤儿情结,他也是动荡岁月中丧母丧父的孤儿,他身上同时又有深入骨髓的大中国主义情结。他是复杂的存在,不是这篇小文能写尽的。在失去了金庸之后的江湖仍然还是那个江湖吗?当他离开之后,举世皆是韦小宝,当然还有左冷禅们、岳不群们、余沧海们,更多的是看热闹的人,却再也没有张无忌、令狐冲,更不会有郭靖、乔峰……在他之后,还有以“一人可敌一国”的江湖吗?这是在我心中徘徊的问号。
  选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站在体育的第一线,没有一位能够如郎平一样,同新中国70年历史相濡以沫时间更长的人士。1980年年底,郎平20岁,我受《中国青年》杂志的委派,到新源里她家和体委训练局女排宿舍采访她的时候,发现她和其他运动员有一点不同之处,是爱读书。光她订的杂志就不下十种。她告诉我她爱读巴金、杨沫、宗璞的小说,也爱读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她告诉我1976年地震时,在北京青年队塑料布搭成的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或是镜头,我的心里总会涌起感恩与尊敬:飞驰的列车上,有的乘客手捧书香,正陶醉于某个情节;如潮的商场中,有的顾客独处一隅,正埋头于某个故事。在互联网大潮正起的今天,爱书者一如从前,从书本中寻求人生的真谛,探求科学的真知,实在是一抹点亮城市、照亮乡村的亮丽色彩!我不由地感慨:书香依然芬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小品文命名的文摘刊物,《小品文选刊》已伴随广大读者走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四年,纪
戊戌之秋,在杭州住了十天,可以好好地看看杭州。看杭州,主要是看西湖。在我看来,西湖最美,尽管旧景九溪的溪水、满觉垅的桂花、新景西溪的湿地,都不错,然而都无法和西湖相比。没有西湖,便没有了杭州。我不喜欢旅游团式的走马观花,西湖一日游,是远远看不清楚西湖的。西湖的美,不仅美在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更在于美不胜收的人文风景。这一次,将西湖整整地绕了一圈,白堤苏堤孤山,南山路北山路湖滨路,都细细地用脚丈量,
说水墨宏村就像说女人像花一样没有新意。可是怎么说呢?只有说“水墨宏村”才是发自本心,才是我眼中宏村的样子。随便拍下一张照片,冲洗放大,挂在墙上,就是一幅画。你每天看,依然是喜欢,依然看不够。那黛色的群山就那么浓浓淡淡地围着村庄。不远不近,不高不矮。高了险了,就显得压抑。矮了小了就显得小器,没有气势。仿佛是有一只神奇的手摆好了似的,那些山像屏障,像靠山,像背景,恰恰当当,正正好好。眼睛再往下一点,往
入梅之后,雨雾迷离,天地晦暗;大地需要照明,众生需要照明,“该掌灯了”。荒野众生,蚂蚁个小,腿短而细,在泥泞中跋涉,它得找准落脚点,有灯指引才不会沉陷;瓢虫飞不远,又不得不飞,每一次起飞都是一种冒险,更需要灯照明,避免一头撞上一株草;兔子这家伙眼大无光,雨季更需要灯光,不然它会找不到一棵青菜或胡萝卜的位置……天空之灯,是月亮、星星,当然也包括太阳。大地之灯,不同时节以不同形式呈现:春天是各色花儿,
我是在去高淳古街的路上见到那一池残荷的,当我的眼光落在那片荷上的时候,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定住了,像是被磁铁吸了一样,再也不能往前走了,我就那么定定地站立了有几分钟,几分钟之后,我离开了马路,向荷塘的方向走去。这是一池有两三亩见方的荷塘,荷塘并不是很大,但是那一整片残荷,让我震住了,它们萧然而立,蔚然凄美。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片残荷,对于荷花我不陌生,但对于残荷,我又是陌生的,原因在于,我身处北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飞驰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冲呀!”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
摔了一跤,把我摔醒了,明白了老之将至。我住的是复式房。记得,在十年前,我双手各提一个装满书的旅行袋,可以噔噔地一口气踩着楼梯上楼。可是2017年8月我像往常那样抱起一整箱书,噔噔地上楼,走到最后一级楼梯时,忽地双脚一软,扑地一下摔倒在楼梯口。我在剧痛之中不得不在地板上躺了五分钟,这才由妻慢慢扶着起来。想想真有点后怕,如果不是摔倒在楼梯口,而是在楼梯中间抱着一箱书滚下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正在
清明节,哥哥回去给爸妈上坟了,我说:“记得给我也买一份纸,香烟和水果。”今年,我应该是不会回去了,而去年,还回去过两次。一次是五一回去办婚礼,另一次是国庆,回去只为上坟。上坟是否是很重要的事儿,这个,就跟怎样才算“吃得起茶叶蛋”一样,见仁见智吧。总之,人走了,见不着了,可能,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另一种方式活着;又或许,他们还在这个世界上,用另一种身份活着。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他们了。那两
房子装修后,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搬进去,便借居在侄女家。侄女在长沙读大学,她父母帮她在长沙买了个房子,以便她双休日、节假日回来住住。一个月前,侄女打电话给她敏姨,说她同学要去泰国旅游几天,狗没人带,想放到“我家”来。我看见妻子蹙着眉头答道,我们上班,早出晚归呀。———没关系,早上喂一次,晚上喂一次就行。妻子又说,它随地大小便怎么办?———小狗才两个月大,正是训练它的时候。妻子继续强调,我们根本没时间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