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影响机制:个人与环境交互视角

来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有助于有效激发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整合人格特质理论、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以及社会感知理论,构建三相交互调节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219份有效问卷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责任心人格、工作技能需求以及知识分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分享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技能需求和知识分享自我效能联合调节责任心人格与知识分享行为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聊天机器人这一新形态的智能对话系统出现并普及,基于此,本文提出“用户出行消费意图识别”任务。所谓出行消费意图,是指在聊天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涉及三个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亦称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这种倾向产生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思想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实现教育目的不重要,且实践时难把握,效果不明显。这些认识和做法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不懂得感恩,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这是违背学生身心
生存分析作为一种以缺失数据为研究对象的统计方法,近年来其应用范围由最开始的生物医学领域,扩展到了工业、商业、社会科学等很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都存在对某给定事件发生
新课程标准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贯彻课标的精神,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得到统一和谐地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近年来,笔者开展了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发现教学法”的探讨和实践,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布鲁纳的发现法    发现法由美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