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之一,其教育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主动快乐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从前有个地主,流浪儿三毛在他家做长工。一天,地主让三毛算算西瓜地里有多少西瓜。先算第一行,2个、2个、2个,学生很快就算出有六个西瓜,帮三毛解决了问题。可是现在,地主让三毛马上算出整块地的西瓜总数,这可怎么办?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个个想办法快点算出结果。有的说第一行六个,接下来6行都是6个,不用数了,结果是6 6 6 6 6 6=42(个)。“可还是太慢了,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呢?”这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乘法的运算。由此,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激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
二、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于想象才会敢于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数的整除知识后,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两道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多少?”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快求出了后面一道题目的答案“比6、8和9的最小公倍数72多10,即72 10=82”,而对于前面一道题则多半束手无策。这时再引导学生将两道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前面一道题只要假设分别被6、8、9除少商1余数即为10。所以,可迅速求得只要这个数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即答案为72 10=8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展开这样的联想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励的学生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创新思维活动。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学习“年、月、日”时,有学生提出:“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学生不禁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切不可以置之不理甚至挖苦嘲笑,而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互动学习的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后,提出的问题也必然多起来。
四、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已经回归到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实际,挖掘与教材的结合点,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商店一个星期里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并让学生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在总结时,挑选几个具有针对性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在课堂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据此为商店老板提出合理性的建议。这样不仅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还使学生在参与生活实际中提高观察、分析、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鼓励冒尖,允许失败。通过参与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蓝天)
一、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主动快乐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从前有个地主,流浪儿三毛在他家做长工。一天,地主让三毛算算西瓜地里有多少西瓜。先算第一行,2个、2个、2个,学生很快就算出有六个西瓜,帮三毛解决了问题。可是现在,地主让三毛马上算出整块地的西瓜总数,这可怎么办?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个个想办法快点算出结果。有的说第一行六个,接下来6行都是6个,不用数了,结果是6 6 6 6 6 6=42(个)。“可还是太慢了,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呢?”这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乘法的运算。由此,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激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
二、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于想象才会敢于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数的整除知识后,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两道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多少?”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快求出了后面一道题目的答案“比6、8和9的最小公倍数72多10,即72 10=82”,而对于前面一道题则多半束手无策。这时再引导学生将两道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前面一道题只要假设分别被6、8、9除少商1余数即为10。所以,可迅速求得只要这个数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即答案为72 10=8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展开这样的联想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励的学生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创新思维活动。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学习“年、月、日”时,有学生提出:“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后,有学生不禁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切不可以置之不理甚至挖苦嘲笑,而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互动学习的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后,提出的问题也必然多起来。
四、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已经回归到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实际,挖掘与教材的结合点,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商店一个星期里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并让学生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在总结时,挑选几个具有针对性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在课堂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据此为商店老板提出合理性的建议。这样不仅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还使学生在参与生活实际中提高观察、分析、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鼓励冒尖,允许失败。通过参与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