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4)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十二五”时期,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判情趣以及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途径很多,而关键的一点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成为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笔者在实施多媒体教学中,有收获,也有失败。多媒体的使用,贵在适度。通过多方探讨,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笔者对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使用过程中“多”与“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宜“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俱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恍若身临其境,产生具体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江之歌》,辅以变幻的三峡图片,结合深情的朗诵,音乐、文字、语言三者结合,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顿时高涨。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集中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就水到渠成了。
2 在培养审美能力、启迪思想时宜“多”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职高求学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整体不强,课堂自觉性学习兴趣较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能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有效刺激大脑神经中枢,从而提供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在中职语文教材有不少像《荷塘月色》这样描写优美景致、意境深远的作品,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文字描述重现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夜月图、秋色图,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配合教学的需要,用视频接入、传统绘画等形式展示,形成视觉冲击,突显主题。加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画面、音乐、视频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欣赏美、理解美、感受美,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3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宜“多”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是借助复杂的语言辅以肢体动作来完成的,这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头雾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搭建桥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根据对荔枝的描述,笔者设计了一段荔枝分解的动画,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壳、膜、肉等所处位置,并说出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理解。
4 拓展教学资源时宜“多”
由于多媒体具有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点,能节约时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可寻找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知识容量。例如:在教学《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在网络上搜集更多北极动植物图片,这不仅能使他们增长见识,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北极的美以及更深刻理解伯格曼法则及推论的适用性;在教学《荷花淀》一文,通过与《祝福》的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决定作用和影响力。
5 品读文章、咀嚼韵味时宜“少”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就是两个字:“读”“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种魅力是通过文字以及读者的阅读体会出来的。如果通过多媒体把他们固化,人物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有一次研讨课教授《雨霖铃》,为了使同学们感受到分别的氛围,教者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段非常唯美的离别动画,看上去也颇为动容,但却扼杀了同学们想象的空间,违背了“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的原则。
6 在涉及师生情感交流时宜“少”
面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多媒体网络拓展了师生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师生非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它始终代替不了传统授课方式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成为鼠标的奴隶,学生眼不离屏幕、成为屏幕的观众,这种教与学的交流、师生共同促进成长的热烈与融洽必然大打折扣。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带来了一片光明,其所显现的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我们也要看到它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适当地运用操作,不断完善其各方面的职能,就一定能使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入“十二五”时期,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判情趣以及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途径很多,而关键的一点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成为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笔者在实施多媒体教学中,有收获,也有失败。多媒体的使用,贵在适度。通过多方探讨,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笔者对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使用过程中“多”与“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宜“多”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俱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恍若身临其境,产生具体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江之歌》,辅以变幻的三峡图片,结合深情的朗诵,音乐、文字、语言三者结合,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顿时高涨。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集中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就水到渠成了。
2 在培养审美能力、启迪思想时宜“多”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职高求学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整体不强,课堂自觉性学习兴趣较低,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能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有效刺激大脑神经中枢,从而提供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在中职语文教材有不少像《荷塘月色》这样描写优美景致、意境深远的作品,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文字描述重现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夜月图、秋色图,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配合教学的需要,用视频接入、传统绘画等形式展示,形成视觉冲击,突显主题。加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画面、音乐、视频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欣赏美、理解美、感受美,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3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宜“多”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是借助复杂的语言辅以肢体动作来完成的,这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头雾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在学生头脑中搭建桥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根据对荔枝的描述,笔者设计了一段荔枝分解的动画,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壳、膜、肉等所处位置,并说出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理解。
4 拓展教学资源时宜“多”
由于多媒体具有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点,能节约时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可寻找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知识容量。例如:在教学《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在网络上搜集更多北极动植物图片,这不仅能使他们增长见识,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北极的美以及更深刻理解伯格曼法则及推论的适用性;在教学《荷花淀》一文,通过与《祝福》的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决定作用和影响力。
5 品读文章、咀嚼韵味时宜“少”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就是两个字:“读”“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种魅力是通过文字以及读者的阅读体会出来的。如果通过多媒体把他们固化,人物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有一次研讨课教授《雨霖铃》,为了使同学们感受到分别的氛围,教者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段非常唯美的离别动画,看上去也颇为动容,但却扼杀了同学们想象的空间,违背了“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的原则。
6 在涉及师生情感交流时宜“少”
面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多媒体网络拓展了师生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师生非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它始终代替不了传统授课方式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手不离鼠标、成为鼠标的奴隶,学生眼不离屏幕、成为屏幕的观众,这种教与学的交流、师生共同促进成长的热烈与融洽必然大打折扣。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带来了一片光明,其所显现的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我们也要看到它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适当地运用操作,不断完善其各方面的职能,就一定能使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