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要在品德课堂中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解读、处理、开发、整合等驾驭教材的本领,给教材变变脸,这样,教师手中的教材就能“活”起来,课堂就能“动”起来,学生生活实践的空间就能“大”起来,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有了丰实的根基。
一、研读对话。使教材明起来
品德课教材中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卡通画、每一处留白都是经过专家、一线教师们的反复思考、试教、研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要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我们就必须用心去研读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了解编者透过这个活动范例想要传递的观念、道德知识、生活技能、做人的准则等多元因素,与教材产生共鸣,继而产生倾吐的愿望。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课。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老师和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手拉手站在教室门口,下面还有一位女同学羞涩、紧张样子的特写。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通过研读,我们不难体会出:儿童跨进小学的大门,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应该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会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孩子比较胆小,怕与他人交流,很难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编者旨在引导教师要关注这一儿童群体,要对症下药,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引导他们参与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感受学校生活的愉悦,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与教材对话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也能使我们跳出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二、开发挖掘,使教材厚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间。”在这简明扼要的要求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不同地区的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生活是独特的,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本地资源结合,开发出更多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有《让危险从身边走开》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对于学生所会遇到的种种危险都进行了尽可能多的呈现(图片告知、资料显示、故事渲染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危险”进行重点梳理和分流开发。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本地报纸中关于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资料,增加了当地百货公司失火现象的分析,有重点地对学生经常遇到的水、火、煤气、电四方面进行了“找危险—思原因—想办法—模拟表演”的系列活动,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又找准了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的切人口,设计得小、精、实,对学生更具指导意义。
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学应以课程为目标之“本”,教材为载体之“本”。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本,对教材进行开发挖掘,让教材“厚重”起来。
三、调整重组。使教材优起来
品德课教材是按生活的逻辑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是不严密的,有时是受条件制约,甚至是没有什么逻辑的。因此,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学单元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重组,优化形成新的教学单元和主题,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是按这样的顺序安排的:(1)拉拉手,交朋友;(2)我们的校园;(3)我也想当升旗手;(4)小学生活开始啦。很显然,按照教材这样的安排对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显得不够合理,根据学生心理以及年龄特点,我对这组教材重新进行调整:(1)小学生活开始啦;(2)我们的校园;(3)拉拉手,交朋友;(4)我也想当升旗手。这样重组的意义在于:学生第一天跨进学校,就意味着学校生活开始了,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生活的指导,所以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因为校园从此就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认识校园是非常必要的。接着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和同学的交往,相互增进了解和加深感情。所以这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重组后,更加符合从学生的世界出发这一理念,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
此外,教材中有的课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教师就可将有关教学内容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时应急的需要。
四、替换改编。使教材亲起来
新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范例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因为“我的学生是这样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些话题和范例替换成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样,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有生命力了。
笔者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中《我与春天一起玩》时,教材中设计了“制作纸风筝”这一活动,但在研读教材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劳动课上已经进行过纸风筝的制作、玩过纸风筝了,而此时春意正浓,各种各样的树叶将春天装扮得格外美。于是,就将这一活动替换成:“树叶贴画”。活动前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树叶。课堂上再让孩子小组合作,以“我和春天一起玩”为主题制作“树叶贴画”。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精彩的构思制作出一幅幅洋溢着浓浓春意的图画。制作完后,又让学生围绕自己制作的主题编故事。学生们的讲述精彩纷呈:爬山、放风筝、郊游、骑自行车、烧烤、野餐……不亦乐乎!最后,又激发孩子们课后到大自然中和春天一起玩耍的热情,并指导他们文明春游、低碳春游、节俭春游。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亲近春天的快乐。
在品德这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爱好、知识背景对教科书进行有必要的选择,大胆地进行替换、改编、形成新的教学主题,以具有弹性的、动态的流程实施教学,使教材亲近学生,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五、融会贯通。使教材串起来
新课程催生了一批凸显共性又百家争鸣的新教材,各个版本的品德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比较、选择、重组的便利功能。教师除了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当前实际进行相互开发融合外,还应广泛借鉴一些“远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精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横向比较,加以理解、取舍和运用,将各个版本的教材串起来。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故事、讨论、辨析等活动,引导学生瞳得与人相处的重要性,体验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但笔者发现教材中关于指导学生“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何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方面的资料较少,于是又查阅了其他版本的教材,发现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中《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的教材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于是将其中“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这部分教材内容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相处时,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发生矛盾时,要能忽略矛盾,铭记曾有过的友好,通过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样的内容补充,弥补了现有教材的不足,设计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符合教育理念的新教案,凸现了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还可将教材呈现的主题活动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拓展和延伸,突破教材的有限空间。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的感悟,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教材活使用,成长大空间。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多研究教材,紧扣教育主题,充分激活教材,让教材中静止的资源活动起来,封闭的资源开放起来,单一的资源多样起来,实现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使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与生命成长的大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耕茶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研读对话。使教材明起来
品德课教材中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卡通画、每一处留白都是经过专家、一线教师们的反复思考、试教、研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要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我们就必须用心去研读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了解编者透过这个活动范例想要传递的观念、道德知识、生活技能、做人的准则等多元因素,与教材产生共鸣,继而产生倾吐的愿望。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课。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老师和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手拉手站在教室门口,下面还有一位女同学羞涩、紧张样子的特写。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通过研读,我们不难体会出:儿童跨进小学的大门,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应该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会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孩子比较胆小,怕与他人交流,很难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编者旨在引导教师要关注这一儿童群体,要对症下药,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引导他们参与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感受学校生活的愉悦,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与教材对话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也能使我们跳出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二、开发挖掘,使教材厚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的生活空间。”在这简明扼要的要求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不同地区的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生活是独特的,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本地资源结合,开发出更多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有《让危险从身边走开》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对于学生所会遇到的种种危险都进行了尽可能多的呈现(图片告知、资料显示、故事渲染等),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危险”进行重点梳理和分流开发。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本地报纸中关于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资料,增加了当地百货公司失火现象的分析,有重点地对学生经常遇到的水、火、煤气、电四方面进行了“找危险—思原因—想办法—模拟表演”的系列活动,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又找准了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的切人口,设计得小、精、实,对学生更具指导意义。
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学应以课程为目标之“本”,教材为载体之“本”。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本,对教材进行开发挖掘,让教材“厚重”起来。
三、调整重组。使教材优起来
品德课教材是按生活的逻辑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是不严密的,有时是受条件制约,甚至是没有什么逻辑的。因此,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学单元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重组,优化形成新的教学单元和主题,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是按这样的顺序安排的:(1)拉拉手,交朋友;(2)我们的校园;(3)我也想当升旗手;(4)小学生活开始啦。很显然,按照教材这样的安排对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显得不够合理,根据学生心理以及年龄特点,我对这组教材重新进行调整:(1)小学生活开始啦;(2)我们的校园;(3)拉拉手,交朋友;(4)我也想当升旗手。这样重组的意义在于:学生第一天跨进学校,就意味着学校生活开始了,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生活的指导,所以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因为校园从此就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认识校园是非常必要的。接着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和同学的交往,相互增进了解和加深感情。所以这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重组后,更加符合从学生的世界出发这一理念,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
此外,教材中有的课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教师就可将有关教学内容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时应急的需要。
四、替换改编。使教材亲起来
新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范例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因为“我的学生是这样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这些话题和范例替换成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样,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有生命力了。
笔者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中《我与春天一起玩》时,教材中设计了“制作纸风筝”这一活动,但在研读教材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劳动课上已经进行过纸风筝的制作、玩过纸风筝了,而此时春意正浓,各种各样的树叶将春天装扮得格外美。于是,就将这一活动替换成:“树叶贴画”。活动前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树叶。课堂上再让孩子小组合作,以“我和春天一起玩”为主题制作“树叶贴画”。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精彩的构思制作出一幅幅洋溢着浓浓春意的图画。制作完后,又让学生围绕自己制作的主题编故事。学生们的讲述精彩纷呈:爬山、放风筝、郊游、骑自行车、烧烤、野餐……不亦乐乎!最后,又激发孩子们课后到大自然中和春天一起玩耍的热情,并指导他们文明春游、低碳春游、节俭春游。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亲近春天的快乐。
在品德这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爱好、知识背景对教科书进行有必要的选择,大胆地进行替换、改编、形成新的教学主题,以具有弹性的、动态的流程实施教学,使教材亲近学生,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五、融会贯通。使教材串起来
新课程催生了一批凸显共性又百家争鸣的新教材,各个版本的品德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比较、选择、重组的便利功能。教师除了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当前实际进行相互开发融合外,还应广泛借鉴一些“远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精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横向比较,加以理解、取舍和运用,将各个版本的教材串起来。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怎样与人相处》一课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故事、讨论、辨析等活动,引导学生瞳得与人相处的重要性,体验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但笔者发现教材中关于指导学生“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何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方面的资料较少,于是又查阅了其他版本的教材,发现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中《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的教材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于是将其中“伤害只能写在沙子上”这部分教材内容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相处时,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发生矛盾时,要能忽略矛盾,铭记曾有过的友好,通过换位思考,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样的内容补充,弥补了现有教材的不足,设计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符合教育理念的新教案,凸现了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还可将教材呈现的主题活动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拓展和延伸,突破教材的有限空间。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的感悟,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教材活使用,成长大空间。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多研究教材,紧扣教育主题,充分激活教材,让教材中静止的资源活动起来,封闭的资源开放起来,单一的资源多样起来,实现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使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与生命成长的大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耕茶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