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
徐红建 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周成华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原题回放
请以“拼在一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命题透视
2018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继续采用全命题形式,没有提供任何提示语或材料,清清爽爽,干净利落,节省了考生对提示语或材料的研读、揣摩时间。“拼在一起”可以视为对2017年中考作文题的一次回拨与反弹。“慢下来,会精彩”,是的,在闲庭信步中品味生活、创造生活,是一种生命的精彩;而“拼在一起”,在团队中砥砺奋进,实现人生价值,何尝不是一种更为铿锵的精彩?
当然,这不是题目的全部内涵。题目中的“拼”“一起”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热词、常用词汇,一般说来,关键词越熟悉,开放度越高,越利于考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生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题意看,“拼”除了有“拼搏、奋斗、拼斗”之意外,还有“组合、拼凑、连接”等意,每一项词义,都有无限选择的空间。“拼”的不同义项与“一起”相组合,就暗含了不同的写作要求。“拼”如果取“拼搏”等意,就不能只盯着某个个体,而是要写两个或多个个体“拼”的过程,这就上调了写作难度,彰显了中考试题的甄别、选拔功能。“拼”如果取“组合”“拼接”等意,就要写清楚“用什么拼接、组合”“如何拼接、组合”,以及这种“组合”“拼接”所带来的奇妙变化或结果。往实处写,“拼在一起”的可以是拼图、线衣、工艺品等;往虚处写,“拼在一起”的可以是记忆的碎片、面临危机的情感、两个原本不相干的生命等。“拼”,需要毅力、爱心、智慧、合作、包容、创意,需要激活自身的生活、阅读体验,因此,每一名考生应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素材、立意方向。
从文体选择看,本题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读后感,甚至可以创作天马行空的童话、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小说作品。擅长议论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也未尝不可。当然,从初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看,我们还是提倡以写作记叙类文体为佳。
总体看来,这道题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貼近考生生活。“拼”是童年难忘的游戏体验,是青春成长的动人旋律,是中国圆梦的昂扬姿态,试问:谁没有过“拼”的人生体验?不为难考生,让每一名考生都有内容可写,这是中考作文的底线要求。时代在急速发展,“拼客、拼游、拼学”等现象层出不穷,保持敏感的心灵,素材自能推陈出新。
二是注重价值引领。毋庸讳言,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少存在着娇气,缺乏拼搏精神和责任意识,存在着过于自我、不善于合作的毛病。倡导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考验中磨炼自我、走向成熟,倡导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是本题的题中之义。
三是倡导开放多元。题目中“拼”的多义性,“拼”的主体与客体的多样性,留给考生很大的创新空间。文体的多样选择也让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这样的命题,暖意融融,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展示自己的作文水平。
评卷扫描
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作文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不善选材,格调低下。如前所述,“拼在一起”这个题目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不少考生由于生活圈子狭窄,参与生活的广度不够,导致选材逼仄,雷同现象严重。例如,很多考生写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面对考试的失利,面对长跑的挑战,同学或父母与自己相互支持,不言放弃,最终赢得胜利。这样的题材不是不能写,但写的人多了,又缺乏个性化的体验,难免会让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一味地盯着学习,盯着考分,沉溺在“小我”的圈子里,总让人感觉少了份更为阔达的情怀,境界自然高不到哪儿去。还有一些考生,写作不是向自己的生活打开,而是惦记着作文选上的材料,一心琢磨着如何套写。这样的作文违背了前人“修辞立其诚”的训言,缺乏真情实感,只能称之为“无魂作文”。
相反,有些考生将眼光投向他人,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用心传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选材上自然胜人一筹。例如,有一名考生将目光聚焦于一个路遇的小男孩,写他和奶奶一起,把装满面粉的三轮车推过陡坡,采用聚焦、闪回的组材方法,写出了小男孩的懂事、顽强,老奶奶的慈爱、善良。这篇作品弥散着温馨的亲情味,自然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
二是语言贫乏,拙于描写。作文,就是正确而巧妙地进行词汇的排列组合以表情达意。要写好这篇作文,“如何拼”、“拼”的过程、“拼”在一起的结果,都应当通过适当的词汇充分表现出来。但是,不少考生词汇贫乏,用语笼统,大白话、幼稚化语言泛滥,影响了表达的精微、妥帖,直接拉低了作文得分。从写作重心看,“如何拼”,需要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的精彩展现。遗憾的是,不少考生不善于观察,感受肤浅,不熟悉动作分解、侧面烘托、环境渲染等技法,表达单一,情感饱和度较低,打动不了自己,自然也感动不了读者。
三是空发议论,不善点化。有些考生,一看到题目就忍不住要慷慨陈词,大谈拼搏、团结对于个人、班级、社会的重要意义,但由于不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导致全文观点游移、材料散乱、论证乏力,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些考生选择写记叙文,但全文仅满足于对事件、画面的叙述描写,缺乏从物到人的巧妙关联,缺乏由表及里的深度剖析,缺乏由果溯因的深层追问,其价值自然也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