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对待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

来源 :现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虚假化、教条化等"泛意识形态化"现象,其原因在于课程思政主体秉持的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逻辑错误。为此,应把握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内在的、本源性的与生成性的关系实质,并通过基于社会的尺度把握意识形态的育人起点、明确意识形态在不同课程知识中的多样化表现方式以及提升知识学习境界、实现意识形态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命脉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总体保持着不断向前发展的态势,大致历经了推陈出新的"泛学科建设"时期、守正创新的"重点学科建设"时期
本文以版权理论和法律规范为视角,分析了辞书编纂中存在的“共识说”、“借鉴说”、“雷同说”等观点,探讨了辞书的独创性,提出了保护辞书版权的若干措施,包括:从思想上重视
明清时期对府县官实行多头领导,面对众多的上司,除了朝廷规定的政务工作程序之外,还有非制度规定的手段,使对上政务运作变得复杂。府县官对上政务运作主要通过文书实现,不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的普及,而且要将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这过程中,不仅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着认为只要理论科学合理就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