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爆发了持续近一年的H7N9禽流感,受其影响,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公共卫生风险倾斜作用视角,探析了此轮H7N9禽流感风险的生成发展过程、特征。最后针对这公共卫生风险倾斜作用的可能,为规模化养殖企业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卫生风险;H7N9禽流感;风险演化
0.引言
从2013年4月初开始H7N9禽流感疫情袭来,为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各地活禽交易市场休市、封市,在最初短短的1个多月,疫情给中国家禽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400多亿元。这轮禽流感疫情持续到2014年3月。H7N9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造成致命打击,养殖企业损失惨重。禽流感这一公共卫生风险从始初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风险迅速地转化成规模化禽类养殖企业的经营风险——价格暴跌、消费量急剧萎缩。面对日益频繁且难以准确预测的禽流感,无论是企业还是相关单位、政府部门都需要对禽流感风险的发生、演变、传导过程有新的认识,共同构建长效的禽流感风险防控机制。
1.H7N9禽流感风险演变过程
从历史上看,禽流感对于养殖行业是相当常见的。我国也经历数次严重的禽流感,典型的有在2005年10月和2012年6月均发生过的H5N1禽流感。然而,此前国内任何一次禽流感带成影响都远不及本轮H7N9禽流感特殊与深刻。因此有必要对H7N9禽流感疫情演变作详细梳理。
1.1 H7N9新病毒的发现
2013年2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3例。3月3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确认其为新亚型流感病毒,但上述3例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关联,遂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以上病例。
1.2媒体渲染下民众恐慌
鉴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全新性与危害不可预知性,政府实行网络直报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如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需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经专家研究论证,各地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42条等采取了“定期消毒”、“休市”、“闭市”、“禁止活禽出入”等强制措施。据201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在此日之前广东、浙江等9个省份共关闭了2200多个活禽市场。媒体蜂拥报道对H7N9禽流感形成宣传轰炸之势,人们谈“鸡”色变,禽产品消费骤然萎缩。
1.3 H7N9疫情首次平息
2013年5、6月,第一次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媒体渲染性宣传逐渐平息,各地禽产品消费逐渐恢复,禽产品交易回归正常,价格回暖,禽类养殖企业为保证日后正常的禽类市场供应,加大禽苗投放数量。
1.4 H7N9疫情二次来袭
2013年年底H7N9禽流感卷土重来,呈持续散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月20日通报上海新增2例;广东省卫生计生委1月21日报道广东新增26例;浙江省卫生计生委1月21日通报浙江新增3例;江苏省卫生厅1月21日通报江苏新增3例。
1.5 H7N9疫情落幕退去
2014年4月,H7N9禽流感影响逐渐消失,没有新增病例报告。自此,本轮H7N9禽流感疫情终告结束。持续时间达一年之久,H7N9禽流感成为当年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国内禽类养殖行业经历生死考验。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2013年上半年家禽产业直接损失600亿元,2014年以来已损失200亿元。
2.此轮H7N9禽流感的几个重要特征
2.1总体持续时间长,构成“禽流感组合拳”
此轮H7N9禽流感时间跨度近一年(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从严格意义上说,发生了两次,一次在是2013年4月,另一次是在2013年12月。从单次疫情来看,它们与以往的禽流感有相同:与流行病学上疫情病程吻合,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大体上是3-5个月不等,过了这几个月就是恢复生产的相对安全期。但是,本轮的前一次禽流感疫情刚结束不久,相距数月,又发生了第二次疫情,历史罕见。这形成了对养殖企业的“禽流感组合拳”,头一次“常规拳”打击,企业一般都能挺过去,但第二记“重拳”则构成致命一击,被击倒的多数企业再也爬不起来。
2.2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羊群效应”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信息一旦公布就不存在收回的可能。并且,信息传播的后续发酵与演变的趋势更是难以预料。一方面,部分新闻媒体为吸引眼球,出于增加点击率、收视率、收听率的目的,倾向于引导民众向不利于被报道行业发展的方向来接受信息。另一方面,自媒体信息时代,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体,也是信息发送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一旦有负面报道出现,不论信息真实与否,大家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来收取并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信息传播的“羊群效应”。
2.3政府对于疫情形势判断的偏误
历史上不乏禽流感造成人大量死亡的纪录,但并非所有的禽流感都能传染给人,即便传染给了人,也并不一定造成人的死亡。本次的H7N9禽流感便有几个重要实事需要陈述:
(1)H7N9禽病毒是否是造成若干人死亡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确;(2)部分H7N9病毒感染者之前没有接触过禽类;(3)大多感染H7N9病毒死者本身患有其它基础病,而与此同时,政府要求各医疗机构实行的H7N9病情的网络直报制度。给人带来一种直观感觉是:H7N9禽流感病毒=人死亡,这无意中造成了消费者的高度恐慌。可以认为,政府对于疫情情势判断是存在偏误的。一般来说,在没有明确禽流感发病、传染病理机制之前,不应匆忙给出级别过高的应对方案。比如,对“流感”与“禽流感”的概念使用上,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在疫情爆发之初,为避免相关行业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就建议在媒体宣传上采用“H7N9流感病毒”或“H7N9病毒”的称谓来代替“H7N9禽流感病毒”。如果这样,其产生的后续作用将大不一样,相关行业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公共卫生风险向企业集中倾斜
禽流感的发生对整个社会的卫生与健康安全构成巨大的公共威胁,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卫生风险。公共风险本应在公共中均匀分布、公共承担,但公共风险的作用影响却往往并不一定“公共”。如禽流感虽为“公共风险”,但其风险归宿却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社会,而是具有倾斜集中性。在当今的卫生防疫措施和社会管理制度下,禽流感即便大规模爆发,通过有效的防疫与隔离、医疗救治,一般可以避免人大面积死亡。然而,公共卫生风险并未从消失,它会演化成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活禽产品以大规模养殖供给为主,禽流感一旦爆发,若没有相应补偿保护机制,禽流感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影响足具颠覆性,不管养殖场的禽类是否感染禽流感病毒,无非是要面临活禽被扑杀,或者禽产品销售萎缩的局面。规模化养殖企业将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风险大部分都集中在规模化养殖公司。
但是,不能因禽流感风险自然倾斜集中于规模化养殖企业,而对这种风险归宿分布置之不理,公共风险在理论上应由公共财政承担。如果能够认定禽流感是由于养殖行业的养殖行为造成的,则可以认定这种风险属于“私人风险”,而不是“公共风险”,那么,企业不但要承担其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应对社会外部损害也要承担责任。相反的,政府公共主体则应对承担主要的风险成本。如,核电站的运营具有很大风险外部性,所以一般由国家运营,以国家作为责任主体对其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予以承担。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禽流感来自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禽流感的爆发往往不是由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不安全所引发的,相反,规模化养殖企业因实施了更为严苛的防疫措施,其活禽很少感染病毒,乃至于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发生的可能。但是,禽流感一旦发生,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为了控制疫情一般采取扑杀政策,即便没有强行实施扑杀措施,也会动员消费者减少杜绝食用禽肉产品,从而禽产品消费急剧萎缩,企业从而受到巨大的伤害。这相当于企业以所谓“市场风险”的形式承担了社会公共风险,企业为公共利益减少个体利益,事实上构成了公共风险的个体承担。
4.后H7N9禽流感时代规模化禽类养殖公司应对困境的建议
4.1禽流感发生期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
禽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本身并不可怕,事后,专家发现没有证据证明是鸡传染给人H7N9病毒。但由于部分媒体的不客观公正报道,引起人们“谈鸡色变”。鉴于此,禽类养殖企业应主动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既要承担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配合实施禽类传染流行病的监控与风险公布,还要阐明事实,督促政府规范媒体宣传,开展有关防控禽流感知识的科普教育,做到正确认识、科学防范,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正确消费畜禽产品,消除民众恐慌,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起媒体信息传播负责制度,杜绝媒体对一些影响重大的信息随意传播。
4.2争取相关政府农业政策支持
禽业养殖业从属于大农业,具有很明显的弱质产业特征,但养殖业以不同于粮食生产,国家为避免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在粮食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会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而禽类养殖业虽挂靠在大农业的范畴之内,却大体上是作为一般的市场行为主体参与市场的生产与经营,除了税收减免之外,没有其它比较稳定的农业支持政策。后禽流感期,若仅靠禽类养殖行业自身恢复发展,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因此,规模化禽类养殖公司应当基于自身从属于大农业具有弱质性特征,向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报告H7N9禽流感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争取应得的相关农业支持。
4.3探索商业养殖保险模式
禽流感风险是悬在对养殖企业头上一把利剑,不可不防。国家虽然把禽流感风险视为公共风险,但是,要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来抵御风险,对企业损失进行充分补偿,目前看来很不现实。我国的禽类养殖企业数以万计,规模庞大,这符合保险市场进行保险交易所要求的“大数法则”前提。因此,调研小组认为,可以尝试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与保险公司磋商,探索禽流感风险的商业保险模式。
4.4流感初期的产量决策要稳妥
禽流感发生具有周期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公司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措施,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禽流感所带来的影响,并按要求做好禽流感的事前防控工作。由于养殖业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一旦投入后便难以退出,此轮H7N9禽流感给所有的禽类养殖企业都提了一个醒,在禽流感发生后,产量决策要稳妥,不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应适当减少投苗量,以降低风险。
4.5产品经营多元化,降低企业风险
目前,规模化禽类养殖企业肉鸡生产单一化经营中比较普遍。禽流感一旦爆发,养殖企业没有其它业务收益做支撑,其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期盼疫情散去。因此,禽类养殖公司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化解、降低禽流感风险对企业产生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公共卫生风险;H7N9禽流感;风险演化
0.引言
从2013年4月初开始H7N9禽流感疫情袭来,为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各地活禽交易市场休市、封市,在最初短短的1个多月,疫情给中国家禽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400多亿元。这轮禽流感疫情持续到2014年3月。H7N9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造成致命打击,养殖企业损失惨重。禽流感这一公共卫生风险从始初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风险迅速地转化成规模化禽类养殖企业的经营风险——价格暴跌、消费量急剧萎缩。面对日益频繁且难以准确预测的禽流感,无论是企业还是相关单位、政府部门都需要对禽流感风险的发生、演变、传导过程有新的认识,共同构建长效的禽流感风险防控机制。
1.H7N9禽流感风险演变过程
从历史上看,禽流感对于养殖行业是相当常见的。我国也经历数次严重的禽流感,典型的有在2005年10月和2012年6月均发生过的H5N1禽流感。然而,此前国内任何一次禽流感带成影响都远不及本轮H7N9禽流感特殊与深刻。因此有必要对H7N9禽流感疫情演变作详细梳理。
1.1 H7N9新病毒的发现
2013年2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3例。3月3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确认其为新亚型流感病毒,但上述3例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关联,遂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以上病例。
1.2媒体渲染下民众恐慌
鉴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全新性与危害不可预知性,政府实行网络直报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如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需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经专家研究论证,各地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42条等采取了“定期消毒”、“休市”、“闭市”、“禁止活禽出入”等强制措施。据201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在此日之前广东、浙江等9个省份共关闭了2200多个活禽市场。媒体蜂拥报道对H7N9禽流感形成宣传轰炸之势,人们谈“鸡”色变,禽产品消费骤然萎缩。
1.3 H7N9疫情首次平息
2013年5、6月,第一次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媒体渲染性宣传逐渐平息,各地禽产品消费逐渐恢复,禽产品交易回归正常,价格回暖,禽类养殖企业为保证日后正常的禽类市场供应,加大禽苗投放数量。
1.4 H7N9疫情二次来袭
2013年年底H7N9禽流感卷土重来,呈持续散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月20日通报上海新增2例;广东省卫生计生委1月21日报道广东新增26例;浙江省卫生计生委1月21日通报浙江新增3例;江苏省卫生厅1月21日通报江苏新增3例。
1.5 H7N9疫情落幕退去
2014年4月,H7N9禽流感影响逐渐消失,没有新增病例报告。自此,本轮H7N9禽流感疫情终告结束。持续时间达一年之久,H7N9禽流感成为当年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国内禽类养殖行业经历生死考验。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2013年上半年家禽产业直接损失600亿元,2014年以来已损失200亿元。
2.此轮H7N9禽流感的几个重要特征
2.1总体持续时间长,构成“禽流感组合拳”
此轮H7N9禽流感时间跨度近一年(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从严格意义上说,发生了两次,一次在是2013年4月,另一次是在2013年12月。从单次疫情来看,它们与以往的禽流感有相同:与流行病学上疫情病程吻合,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大体上是3-5个月不等,过了这几个月就是恢复生产的相对安全期。但是,本轮的前一次禽流感疫情刚结束不久,相距数月,又发生了第二次疫情,历史罕见。这形成了对养殖企业的“禽流感组合拳”,头一次“常规拳”打击,企业一般都能挺过去,但第二记“重拳”则构成致命一击,被击倒的多数企业再也爬不起来。
2.2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羊群效应”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信息一旦公布就不存在收回的可能。并且,信息传播的后续发酵与演变的趋势更是难以预料。一方面,部分新闻媒体为吸引眼球,出于增加点击率、收视率、收听率的目的,倾向于引导民众向不利于被报道行业发展的方向来接受信息。另一方面,自媒体信息时代,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体,也是信息发送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一旦有负面报道出现,不论信息真实与否,大家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来收取并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信息传播的“羊群效应”。
2.3政府对于疫情形势判断的偏误
历史上不乏禽流感造成人大量死亡的纪录,但并非所有的禽流感都能传染给人,即便传染给了人,也并不一定造成人的死亡。本次的H7N9禽流感便有几个重要实事需要陈述:
(1)H7N9禽病毒是否是造成若干人死亡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确;(2)部分H7N9病毒感染者之前没有接触过禽类;(3)大多感染H7N9病毒死者本身患有其它基础病,而与此同时,政府要求各医疗机构实行的H7N9病情的网络直报制度。给人带来一种直观感觉是:H7N9禽流感病毒=人死亡,这无意中造成了消费者的高度恐慌。可以认为,政府对于疫情情势判断是存在偏误的。一般来说,在没有明确禽流感发病、传染病理机制之前,不应匆忙给出级别过高的应对方案。比如,对“流感”与“禽流感”的概念使用上,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在疫情爆发之初,为避免相关行业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就建议在媒体宣传上采用“H7N9流感病毒”或“H7N9病毒”的称谓来代替“H7N9禽流感病毒”。如果这样,其产生的后续作用将大不一样,相关行业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公共卫生风险向企业集中倾斜
禽流感的发生对整个社会的卫生与健康安全构成巨大的公共威胁,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卫生风险。公共风险本应在公共中均匀分布、公共承担,但公共风险的作用影响却往往并不一定“公共”。如禽流感虽为“公共风险”,但其风险归宿却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社会,而是具有倾斜集中性。在当今的卫生防疫措施和社会管理制度下,禽流感即便大规模爆发,通过有效的防疫与隔离、医疗救治,一般可以避免人大面积死亡。然而,公共卫生风险并未从消失,它会演化成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活禽产品以大规模养殖供给为主,禽流感一旦爆发,若没有相应补偿保护机制,禽流感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影响足具颠覆性,不管养殖场的禽类是否感染禽流感病毒,无非是要面临活禽被扑杀,或者禽产品销售萎缩的局面。规模化养殖企业将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风险大部分都集中在规模化养殖公司。
但是,不能因禽流感风险自然倾斜集中于规模化养殖企业,而对这种风险归宿分布置之不理,公共风险在理论上应由公共财政承担。如果能够认定禽流感是由于养殖行业的养殖行为造成的,则可以认定这种风险属于“私人风险”,而不是“公共风险”,那么,企业不但要承担其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应对社会外部损害也要承担责任。相反的,政府公共主体则应对承担主要的风险成本。如,核电站的运营具有很大风险外部性,所以一般由国家运营,以国家作为责任主体对其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予以承担。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禽流感来自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禽流感的爆发往往不是由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不安全所引发的,相反,规模化养殖企业因实施了更为严苛的防疫措施,其活禽很少感染病毒,乃至于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发生的可能。但是,禽流感一旦发生,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为了控制疫情一般采取扑杀政策,即便没有强行实施扑杀措施,也会动员消费者减少杜绝食用禽肉产品,从而禽产品消费急剧萎缩,企业从而受到巨大的伤害。这相当于企业以所谓“市场风险”的形式承担了社会公共风险,企业为公共利益减少个体利益,事实上构成了公共风险的个体承担。
4.后H7N9禽流感时代规模化禽类养殖公司应对困境的建议
4.1禽流感发生期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
禽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本身并不可怕,事后,专家发现没有证据证明是鸡传染给人H7N9病毒。但由于部分媒体的不客观公正报道,引起人们“谈鸡色变”。鉴于此,禽类养殖企业应主动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既要承担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配合实施禽类传染流行病的监控与风险公布,还要阐明事实,督促政府规范媒体宣传,开展有关防控禽流感知识的科普教育,做到正确认识、科学防范,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正确消费畜禽产品,消除民众恐慌,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起媒体信息传播负责制度,杜绝媒体对一些影响重大的信息随意传播。
4.2争取相关政府农业政策支持
禽业养殖业从属于大农业,具有很明显的弱质产业特征,但养殖业以不同于粮食生产,国家为避免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在粮食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会实施最低保护价收购。而禽类养殖业虽挂靠在大农业的范畴之内,却大体上是作为一般的市场行为主体参与市场的生产与经营,除了税收减免之外,没有其它比较稳定的农业支持政策。后禽流感期,若仅靠禽类养殖行业自身恢复发展,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因此,规模化禽类养殖公司应当基于自身从属于大农业具有弱质性特征,向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报告H7N9禽流感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争取应得的相关农业支持。
4.3探索商业养殖保险模式
禽流感风险是悬在对养殖企业头上一把利剑,不可不防。国家虽然把禽流感风险视为公共风险,但是,要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来抵御风险,对企业损失进行充分补偿,目前看来很不现实。我国的禽类养殖企业数以万计,规模庞大,这符合保险市场进行保险交易所要求的“大数法则”前提。因此,调研小组认为,可以尝试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与保险公司磋商,探索禽流感风险的商业保险模式。
4.4流感初期的产量决策要稳妥
禽流感发生具有周期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公司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措施,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禽流感所带来的影响,并按要求做好禽流感的事前防控工作。由于养殖业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一旦投入后便难以退出,此轮H7N9禽流感给所有的禽类养殖企业都提了一个醒,在禽流感发生后,产量决策要稳妥,不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应适当减少投苗量,以降低风险。
4.5产品经营多元化,降低企业风险
目前,规模化禽类养殖企业肉鸡生产单一化经营中比较普遍。禽流感一旦爆发,养殖企业没有其它业务收益做支撑,其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期盼疫情散去。因此,禽类养殖公司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化解、降低禽流感风险对企业产生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