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源于
在一次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上,老师们在讨论作文教学问题,一位老师突然说:“批改作文能不能改革一下?按现在要求(我校原来对批改作文的要求是:一个组有详细的眉批和总批,一个组可以略批,另两个组有详细眉批或详细总批。)做太辛苦了。”另一位老师也说:“是呀,作文本上的作文学生在写草稿时我们已批改了,现在再这样批改,一次单元作文耗时太多了。”又一位老师说:“何况改得那么认真详细学生又不看,作用也不大。”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作文怎么批改有实效又不劳累呢?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反映在“作”和“改”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生“怎么作”,老师们大有研究,硕果累累。对于老师“怎么改”,敬业老师们也是很用心的,花许多时间、精力去精批细改,但正如上面那位老师说的一样,有时我们的“一厢情愿”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许多学生对此并不领情,他们不会認真地去品读体会,看看分数,略一浏览就塞入书包了。对于学生“怎么改”,相对研究得较少,当然也有重视学生自改的,但由于学生知识面、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和“当局者迷”的原因,有时学生自改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其实,修改是提高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作文评改的形式是多样化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本人目前任教六年级,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在加强学生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互改的尝试。实践证明,此做法行之有效,并且效果甚佳。
二、行动探索
(一)体会好处,你情我愿。
首先做好学生愿意把作文给别人批改的心理准备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作文发下去,一位同学拿起另一位同学的作文来看,这另一位反应可大了,高喊:“不许看,快还来!”紧接着不是一把夺过就是满课室追逐了。也常听到家长说孩子的作文都不给他们看。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愿把作文给别人看呢?”学生的回答大都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不好意思让别人看,也就是缺乏自信。我就说:“不给别人看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如果别人看了你的作文帮你指出不足,教你怎么修改,你愿意吗?今后每个单元作文我都请大家当小老师帮我批改一次,好不好?”学生有点勉强但又有阅读他人作文的好新奇心也就同意了。这样带来的效果首先是学生的写作态度认真起来了,因为想到自己的作文会给许多同学看时,他们写得特别认真,想要好好地表现一下,即使不太优秀也不会太离谱。
其次让学生明白批改他人作文的好处。第一次师生共批习作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在这次的作文批改中学到了什么呢?对你今后有什么帮助吗?”学生热情高涨:“我从他的作文学到了一些好词好句。”“我以后更会使用修改符号了。”“我看了一些作文书中的点评,这样我的评语表达得更准确,更生动。”……孩子们尝到了甜头,我的心也乐开了花,我认为让学生互改作文,也为孩子搭建一个互相欣赏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小作者看许多不同小老师的评语时比单看老师的评语要更有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二)教给方法,学会修改
学生会批改他人的作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批改他人作文的方法,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1.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来规范批改。在“增、删、调、换”方面就与平时教学中修改病句的训练相结合,使用的教材中提供的规范修改符号,另外再补充其它常用的修改符号,比如: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 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刚开始为了方便学生正确使用,我制作了一份图示表贴在学生作文本内封页,这样每个学生在修改时就有参照物了。
2.学会写眉批和总批。
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眉批和总批。“眉批”是对作文中局部性的问题作简要的提示和评价,例如:评批标点,看标点是否准确、规范;评批字词,先看有无错别字,也可以从准确、生动、形象来评;评批句段,对习作中的病句予以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对精彩的句段不要简单地写一个“好”字,最好能指出其运用的恰当之处。 “总批”是对整篇文章作全面性的评价,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篇幅、选材等方面给予总的评价,评价语言可以是“内容具体、语句通顺、选材新颖、段落清晰、书写工整”等。
为了使互批的效果更好,我还给学生提出几点具体的要求:①抱着对作者、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批改,写评语时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清洁,画线时用尺子画平整,总评写在文章末尾,一字一格;②多找优点,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对于文章的不足每次不要超过三点,最好能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法;③评批前先看看之前的作文老师是怎么评的,再找作文书参考,学习书中的点评,可以借用一些方法或词语;④评批完在总评后署名。这样一来,要求更加明确,而且责任到人,学生不敢随便应付,而且每个学生批改的效果如何老师复批时一目了然,也为今后点评和跟进工作打好基础。
(三) 优势互补,合作互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掌握方法、明确要求最重要还是落实到行动中,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鉴赏评价能力有差异性,所以还要采用了生生互补、师生互补的方法,刚开始采用教师示范、引领批改的方式。先选择典型的好、中、差作文各一篇做示范批改,具体指导写得好的部分和不适当的地方如何写眉批和总批。让学生从教师的批改中,再次认识到批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批语的必要性,这样也可以更具体、形象地学会批改方法。看过示范之后还得引领学生走一下场,选出一篇,复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在家用晚上时间先看先点评,第二天课堂上进行集体的交流点评。
(四) 激励评价,愿改乐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得他人认可的需求。”这无论是对文章的作者还是修改者都一样,所以,互改之后把作文本发回给学生,大力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同时也要学生认真看小老师的评语,正确对待同学的评语,满意的就吸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满意可以探究一下谁的观点更合理,不合理的怎么改进。同时不能忽视批改作文的小老师,老师在复批查阅中记下会批改、改得好的小老师加予表扬,有时也请学生推荐为自己批改作文的小老师,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把批改的内容读给大家听,每次交流点评时评选出“优秀小作家”和“优秀小老师”,这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写的人有信心了,改的人有乐趣了。
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还你无限的精彩,每次看到作文本上小老师那细致入微批改,那求实求真的态度,我感到无比欣慰。当其它老师还在不停地抱怨作文难改时,我可是心里偷着乐呢。
让学生相互改作文,将重点下移角色换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仅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宝刀越磨越锋利,文章越改越精彩”,最终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
在一次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上,老师们在讨论作文教学问题,一位老师突然说:“批改作文能不能改革一下?按现在要求(我校原来对批改作文的要求是:一个组有详细的眉批和总批,一个组可以略批,另两个组有详细眉批或详细总批。)做太辛苦了。”另一位老师也说:“是呀,作文本上的作文学生在写草稿时我们已批改了,现在再这样批改,一次单元作文耗时太多了。”又一位老师说:“何况改得那么认真详细学生又不看,作用也不大。”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作文怎么批改有实效又不劳累呢?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反映在“作”和“改”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生“怎么作”,老师们大有研究,硕果累累。对于老师“怎么改”,敬业老师们也是很用心的,花许多时间、精力去精批细改,但正如上面那位老师说的一样,有时我们的“一厢情愿”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许多学生对此并不领情,他们不会認真地去品读体会,看看分数,略一浏览就塞入书包了。对于学生“怎么改”,相对研究得较少,当然也有重视学生自改的,但由于学生知识面、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和“当局者迷”的原因,有时学生自改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其实,修改是提高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作文评改的形式是多样化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本人目前任教六年级,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在加强学生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习作互改的尝试。实践证明,此做法行之有效,并且效果甚佳。
二、行动探索
(一)体会好处,你情我愿。
首先做好学生愿意把作文给别人批改的心理准备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作文发下去,一位同学拿起另一位同学的作文来看,这另一位反应可大了,高喊:“不许看,快还来!”紧接着不是一把夺过就是满课室追逐了。也常听到家长说孩子的作文都不给他们看。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愿把作文给别人看呢?”学生的回答大都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不好意思让别人看,也就是缺乏自信。我就说:“不给别人看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如果别人看了你的作文帮你指出不足,教你怎么修改,你愿意吗?今后每个单元作文我都请大家当小老师帮我批改一次,好不好?”学生有点勉强但又有阅读他人作文的好新奇心也就同意了。这样带来的效果首先是学生的写作态度认真起来了,因为想到自己的作文会给许多同学看时,他们写得特别认真,想要好好地表现一下,即使不太优秀也不会太离谱。
其次让学生明白批改他人作文的好处。第一次师生共批习作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在这次的作文批改中学到了什么呢?对你今后有什么帮助吗?”学生热情高涨:“我从他的作文学到了一些好词好句。”“我以后更会使用修改符号了。”“我看了一些作文书中的点评,这样我的评语表达得更准确,更生动。”……孩子们尝到了甜头,我的心也乐开了花,我认为让学生互改作文,也为孩子搭建一个互相欣赏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小作者看许多不同小老师的评语时比单看老师的评语要更有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二)教给方法,学会修改
学生会批改他人的作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批改他人作文的方法,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1.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来规范批改。在“增、删、调、换”方面就与平时教学中修改病句的训练相结合,使用的教材中提供的规范修改符号,另外再补充其它常用的修改符号,比如: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 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刚开始为了方便学生正确使用,我制作了一份图示表贴在学生作文本内封页,这样每个学生在修改时就有参照物了。
2.学会写眉批和总批。
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眉批和总批。“眉批”是对作文中局部性的问题作简要的提示和评价,例如:评批标点,看标点是否准确、规范;评批字词,先看有无错别字,也可以从准确、生动、形象来评;评批句段,对习作中的病句予以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对精彩的句段不要简单地写一个“好”字,最好能指出其运用的恰当之处。 “总批”是对整篇文章作全面性的评价,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篇幅、选材等方面给予总的评价,评价语言可以是“内容具体、语句通顺、选材新颖、段落清晰、书写工整”等。
为了使互批的效果更好,我还给学生提出几点具体的要求:①抱着对作者、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批改,写评语时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清洁,画线时用尺子画平整,总评写在文章末尾,一字一格;②多找优点,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对于文章的不足每次不要超过三点,最好能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法;③评批前先看看之前的作文老师是怎么评的,再找作文书参考,学习书中的点评,可以借用一些方法或词语;④评批完在总评后署名。这样一来,要求更加明确,而且责任到人,学生不敢随便应付,而且每个学生批改的效果如何老师复批时一目了然,也为今后点评和跟进工作打好基础。
(三) 优势互补,合作互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掌握方法、明确要求最重要还是落实到行动中,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鉴赏评价能力有差异性,所以还要采用了生生互补、师生互补的方法,刚开始采用教师示范、引领批改的方式。先选择典型的好、中、差作文各一篇做示范批改,具体指导写得好的部分和不适当的地方如何写眉批和总批。让学生从教师的批改中,再次认识到批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批语的必要性,这样也可以更具体、形象地学会批改方法。看过示范之后还得引领学生走一下场,选出一篇,复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在家用晚上时间先看先点评,第二天课堂上进行集体的交流点评。
(四) 激励评价,愿改乐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得他人认可的需求。”这无论是对文章的作者还是修改者都一样,所以,互改之后把作文本发回给学生,大力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同时也要学生认真看小老师的评语,正确对待同学的评语,满意的就吸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满意可以探究一下谁的观点更合理,不合理的怎么改进。同时不能忽视批改作文的小老师,老师在复批查阅中记下会批改、改得好的小老师加予表扬,有时也请学生推荐为自己批改作文的小老师,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把批改的内容读给大家听,每次交流点评时评选出“优秀小作家”和“优秀小老师”,这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写的人有信心了,改的人有乐趣了。
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还你无限的精彩,每次看到作文本上小老师那细致入微批改,那求实求真的态度,我感到无比欣慰。当其它老师还在不停地抱怨作文难改时,我可是心里偷着乐呢。
让学生相互改作文,将重点下移角色换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仅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宝刀越磨越锋利,文章越改越精彩”,最终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