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时代是学生学习和自身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打好学习基础,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语文课程是学生上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一门,多以高中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针对如何在新学期开始就调动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下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高中生第一节语文课的学习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中;第一堂语文课;方法讨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第一节课时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课程。在这节课中主要是由教师向同学们讲述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高中语文应该怎样去学习等问题,其中还会涉及到在本学期的学习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作业内容有哪些等,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要在课堂中做的课堂笔记、如何预习语文课程等相关问题也要进行讲解。第一节课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述怎么学习高中语文,但是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学期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学生也由于对新学校、新阶段的学习方式不懂而愿意教师去讲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是高中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讲第一节语文课。
这堂课的实际效果除了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及作业要求外,其他方面的问题已经过去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实际收获到底有哪些?老师们并知道,这节课是“教师专场”。当时我想的是:“通过这节课可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学生来适应我得教学方式”。由于想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严,所以在课堂上对于不同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要求,学生必须去达到我的要求。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错误的,不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种样式的第一堂课大致是这样的:除了讲要求外,还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求他们谈自己是如何看待语文的,语文的用途有哪些,过去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最后教者在此基础上对语文的内涵、用途、特点、学法等进行归纳。学生发言,有的滔滔不绝,那是要尽可能展露才华;有的吞吞吐吐,那是因为紧张所致;有的枯燥乏味,那是因为语文基础不好或者一时思维不畅。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在同学的发言过程中更多地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尽管第一堂课还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有一段时期我还觉得自己有创新。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我还注意不断修正教学流程。比如:我发现点名让学生发言较浪费时间,就改成按照学号依次发言,每人一句话。这一改,速度得以加快,时间得以节约。然而,学生的表达水平却大大下降,他们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儿滑到哪儿,更糟糕的是灵气没了,重复模仿多了。第一种样式和第二种样式的第一堂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种样式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属于“满堂灌”形式;第二种样式强迫教师跟着学生走,属于“放羊跑”形式。“放羊跑”形式还停留在调动学生主体陛的表面文章上,没有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重点突出这堂课的指导性特点。这其实是一堂“以形式为中心”的课。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发现,这类课有时还能够成为样板课,得到不少推崇。
在我教学的第二种教学方式中,是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因为我不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深刻的理解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在得高中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平时学生们很少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够努力。对于学习过程中要多查字典、做好课堂笔记等要求,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听过了很多,不在需要讲解。学生们之间的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往往是学生被动的发言,这样的课堂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学生把老师所要将的话重新复述一遍。
由于前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够理想,变产生了第三种高中语文教学指导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典型引路。列举语文学习成功的事例,可列举身边的、本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所举事例应该是经验型的、条目化的,要少而精。这类例子形象生动,学生容易受到感染。
第二,感言熏陶。借鉴第二种样式指导课中让同学现身说法的做法,不过形式有所改变。教师让学生对语文和如何学好语文发表看法、感想和体会时,要求学生围绕语文的内涵、用途、特点、学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某一方面表达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旬式须与其他同学表达得不同,其中要出现“语文”两个字,出现的位置要有变化。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表达时要尽可能运用修辞手法。另外,对表达还要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如声音响亮、腰板挺直、目光不要看着老师,要扫视其他同学,前面三排的同学站起来说时要侧着身子面对其他同学。再有,不是按照学号顺序发言,而是教师随意点名,并告知学生点名发言的原因:一是今天初次见面;二是便于大家尽快熟悉。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用口头或肢体语言加以鼓励,并间隔地引导学生针对典型情况加以点拨和指导,如对某排比句的逻辑修正、用词的精确筛选等。这个指导性程序的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表达内容、表达形式的难度和挑战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重点总结。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宏观把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归纳的内容全部为课程的学习重点。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勤奋度方面,我对学生打过这样的比方:语文主要包括听读和说写这两个方面,听读好比输入而说些好比输出。没有输出只有输入的话就好像人进食但是不消化,会导致腹胀;没有输入只有输出就好比人精神分裂,他们所说的话别人听不懂。输入和输出必须同时存在,只有保证两者真实有效的结合,在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考虑,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第四,进行展示。这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细化。不必通过多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学习,感受学习内容。教师告诉学生们将展示内容归纳总结为自己的东西,并整理到笔记本上便下课。我感觉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学生,因为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明显。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以很好的体现。通过以上四点要求,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完全展现出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便会更加自觉的参与到高中语文学习中来。这已经成为我高中语文教学中第一堂课所必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永君.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探微.《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2] 詹荣勇.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初探.《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7,8.
[3] 代之浩.语法,高中语文补习第一课.《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年1期
[4] 徐建华.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上好起始课.《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年7期
[5] 梁顺强.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没.《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期
关键词:高中;第一堂语文课;方法讨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第一节课时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课程。在这节课中主要是由教师向同学们讲述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高中语文应该怎样去学习等问题,其中还会涉及到在本学期的学习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作业内容有哪些等,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要在课堂中做的课堂笔记、如何预习语文课程等相关问题也要进行讲解。第一节课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述怎么学习高中语文,但是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学期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学生也由于对新学校、新阶段的学习方式不懂而愿意教师去讲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是高中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讲第一节语文课。
这堂课的实际效果除了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及作业要求外,其他方面的问题已经过去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实际收获到底有哪些?老师们并知道,这节课是“教师专场”。当时我想的是:“通过这节课可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学生来适应我得教学方式”。由于想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严,所以在课堂上对于不同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要求,学生必须去达到我的要求。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错误的,不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种样式的第一堂课大致是这样的:除了讲要求外,还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求他们谈自己是如何看待语文的,语文的用途有哪些,过去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最后教者在此基础上对语文的内涵、用途、特点、学法等进行归纳。学生发言,有的滔滔不绝,那是要尽可能展露才华;有的吞吞吐吐,那是因为紧张所致;有的枯燥乏味,那是因为语文基础不好或者一时思维不畅。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在同学的发言过程中更多地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尽管第一堂课还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有一段时期我还觉得自己有创新。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我还注意不断修正教学流程。比如:我发现点名让学生发言较浪费时间,就改成按照学号依次发言,每人一句话。这一改,速度得以加快,时间得以节约。然而,学生的表达水平却大大下降,他们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儿滑到哪儿,更糟糕的是灵气没了,重复模仿多了。第一种样式和第二种样式的第一堂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种样式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属于“满堂灌”形式;第二种样式强迫教师跟着学生走,属于“放羊跑”形式。“放羊跑”形式还停留在调动学生主体陛的表面文章上,没有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重点突出这堂课的指导性特点。这其实是一堂“以形式为中心”的课。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发现,这类课有时还能够成为样板课,得到不少推崇。
在我教学的第二种教学方式中,是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因为我不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深刻的理解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在得高中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平时学生们很少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够努力。对于学习过程中要多查字典、做好课堂笔记等要求,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听过了很多,不在需要讲解。学生们之间的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往往是学生被动的发言,这样的课堂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学生把老师所要将的话重新复述一遍。
由于前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够理想,变产生了第三种高中语文教学指导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典型引路。列举语文学习成功的事例,可列举身边的、本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所举事例应该是经验型的、条目化的,要少而精。这类例子形象生动,学生容易受到感染。
第二,感言熏陶。借鉴第二种样式指导课中让同学现身说法的做法,不过形式有所改变。教师让学生对语文和如何学好语文发表看法、感想和体会时,要求学生围绕语文的内涵、用途、特点、学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某一方面表达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旬式须与其他同学表达得不同,其中要出现“语文”两个字,出现的位置要有变化。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表达时要尽可能运用修辞手法。另外,对表达还要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如声音响亮、腰板挺直、目光不要看着老师,要扫视其他同学,前面三排的同学站起来说时要侧着身子面对其他同学。再有,不是按照学号顺序发言,而是教师随意点名,并告知学生点名发言的原因:一是今天初次见面;二是便于大家尽快熟悉。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用口头或肢体语言加以鼓励,并间隔地引导学生针对典型情况加以点拨和指导,如对某排比句的逻辑修正、用词的精确筛选等。这个指导性程序的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表达内容、表达形式的难度和挑战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重点总结。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宏观把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归纳的内容全部为课程的学习重点。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勤奋度方面,我对学生打过这样的比方:语文主要包括听读和说写这两个方面,听读好比输入而说些好比输出。没有输出只有输入的话就好像人进食但是不消化,会导致腹胀;没有输入只有输出就好比人精神分裂,他们所说的话别人听不懂。输入和输出必须同时存在,只有保证两者真实有效的结合,在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考虑,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第四,进行展示。这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细化。不必通过多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学习,感受学习内容。教师告诉学生们将展示内容归纳总结为自己的东西,并整理到笔记本上便下课。我感觉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学生,因为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明显。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以很好的体现。通过以上四点要求,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完全展现出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便会更加自觉的参与到高中语文学习中来。这已经成为我高中语文教学中第一堂课所必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永君.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探微.《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2] 詹荣勇.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初探.《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7,8.
[3] 代之浩.语法,高中语文补习第一课.《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年1期
[4] 徐建华.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上好起始课.《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年7期
[5] 梁顺强.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没.《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