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友情浓话周公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zhan197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汝昌先生是我的天津老乡,我对他最早的认知是在我早年供职的天津日报上,那时,周公在天津日报的《满庭芳》副刊上开辟专栏“响晴轩砚渍”,写的都是京津旧事和文坛掌故,文笔典雅,行文轻松,底蕴却很深厚。我是每期必看,甚至有时着迷到等不得文章见报,就先跑到责编那里去看周公的原稿。由此,我知道周公并不仅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红学大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诗书兼擅的大学者。
  有一次,我在与周公交往甚密的惠公先生那里,看到一封周公的亲笔来信,内容是关于撰写专栏的一些事情,而那一笔清秀俊朗的瘦金体书法,却把我强烈地吸引了。惠公先生也是书法行家,他告诉我,若论写瘦金体的书法名家,当今中国只有两位,一位是已故的于非先生;而在世的书家,周汝昌先生绝对是首屈一指。那次,我特意向惠公借得这封周公的手札,复印一份揣摩欣赏。后来,读到了周公80年代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书法艺术答问》,才知道周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是一位学术造诣深邃、且见解独到的书法理论家。再后来,他的那本《诗词赏会》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周公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和体悟,远超于一般诗词赏析文章之上。我由此悟到,世人咸知周公专擅红学,其实恰恰是对这位全能学者的一种误读。
  我见到周公是很晚、也很偶然的事情。那是1999年夏天,我在北京为央视拍摄的一部电视专题片做后期。因为缺少一些素材,要等着深圳派人送过来。这个空当就给我留下一些走访京城友人的宝贵时间。一日,我去篆刻家自默兄那里聊天,偶然听他说起给周汝昌先生新刻了一枚名章,本打算今天就给老人家送去,而我的到访使他只好改期了。我闻言有些不安,当即建议他不要改期,现在就去送印,我也正好随行拜访一下久仰的周汝昌先生。就这样,我俩立即动身,前往周府。当时正值酷暑时节,周公穿着一件老头衫开门迎客,只见他满头银发,浑身瘦骨,虽年逾八旬,但行动还很敏捷,且谈锋甚健,谈兴甚浓。老人家此时的视力已经很弱,接过自默兄的印章需把印面凑到眼睛跟前,才能看到。接着,又跟我聊起了津门往事,还问起了当年天津日报的几位老编辑。我则改用天津话与老人交谈。老人笑着说,我在北京住了几十年,家乡话差不多都忘了,还有,我的老家是天津南郊的咸水沽,那地方的口音跟天津话还不一样。这时,周先生的老伴正好走过来招呼我们喝茶,周先生指着她说,我老伴的口音还是那个味儿!说得满屋子人都笑了。
  那次拜访,我得到了周公的第一个签名本,那是一本随笔集《岁华晴影》。返深不久,我就受命创办一份新报,副刊编辑希望我帮着约一些名家稿件,我马上想到了周汝昌先生,当即给周公写了一封约稿信。过不几天,我就收到了周先生的女公子周伦苓代写的回信,说周公收到我的信很高兴,爽快地答应给我们写稿。从周伦苓的信中,我知道老人家视力减弱之后,文字方面的事情,大多是由他口述,女儿记录,然后成稿。这使我愈发感到周公的来稿是何等珍贵。那次,我们在副刊上开辟了一个专版来刊发周公的散文随笔,还配发了周公的近照。据说,老人家对我们的版面安排十分满意,随后又陆续给我们发来了一些新作。我们从中选发了一些文字短小的作品,但是,由于四开小报的版面有限,一些长稿就无法容载了,尤其是周公发来一篇回忆他与胡适先生几十年交往的长篇散文,我读后对这两位大学者的君子之风和学术品格,深为感佩。这篇文章未能经我之手而刊布,令我至今引为憾事。
  翌年秋天,我再次赴京拜访周汝昌先生,这次还带上了我新写的一卷小楷陆羽《茶经》,想请周公指点一下。可是一打开书卷,我就发现,一别经年,他老人家的视力近乎失明了,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唐突,连忙把书作收拢起来。可是周公却兴致很高,连声说:“墨笔字还能看清,还能看清。”他拿着放大镜,慢慢地逐字审看,浏览一过之后,笑道:“这么长的经文,我看一遍都这么费劲,你写出来岂不更难啦!”我向周公表示歉意,说自己只想着请您这位书法大家指点指点,却没顾及您的眼睛,让您耗费了宝贵的目力,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周公笑笑说,你可不能这么说,现在的年轻人,肯花这么大的功夫抄经写字,这本身就不简单啊!随后,周公问我小时候临过什么帖,跟哪位老师学,我一一作答。周公闻言频频点头说,看得出,你的字很规矩,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似乎还缺少一点灵动之气。接着,老人家就如何增加灵动之气,又做了一番详细的解说。这次拜见,几乎变成了一堂书法答疑课,我由此窥见老一代学人对后辈晚生的殷切期望和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令我如沐春风。
  这次拜见,我特意向周公解释了几篇长文未能刊出的原委,周公表示完全理解,并对我们为他编辑的专版表示赞赏。他叫周伦苓取来一本新著《北斗京华》,摸索着给我题写了两行大字:“侯军乡友正之,周汝昌奉”,笔力依然雄健,但排列已经倾斜,而且有两个字还出现笔画的叠加——这是一位近盲的老人凭着感觉给一位晚辈题写的字迹,一丝不苟,笔笔含情。时至今日,我每每读来,心中都会油然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其他文献
符海朝 王曾瑜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9.12  36.00元  符海朝  1966年生人,河南省林州市人。现供职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文化思想研究所所长。撰有学术专著《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究》和《辽金元时期北方汉人上层民族心理研究》。  王曾瑜  1939年生人,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
王国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4  188.00元  王国璎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叶嘉莹、袁行霈教授分别合开中国文学相关课程,1994年返回母校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从事教学与研究30余载,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诗及唐宋诗词,著作有《中国山水诗研究》等。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务实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奋斗精神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梦想与追求,梦想与奋斗,梦想与挫折,梦想与抗争,梦想与胜利,从来就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梦想越崇高、越伟大,付出的牺牲就越巨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一个崇敬道义的民族,一个追求天人和谐的民族。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拜道义,而非强权;崇拜智者,而非强者;崇拜祖先,而非上帝;崇拜包容,而非零和。 
刘国正 口述 顾之川 整理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20.9  45.00元  刘国正  笔名刘征,当代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书法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名誉主编,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  顾之川  
[英]大卫·威廉姆斯 著  接力出版社  2021.3  35.00元  [英]大卫·威廉姆斯  英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享有“罗尔德·达尔继承人”的美誉。2008年至今,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全球大小读者的热烈追捧和好评,其作品幽默风趣,温情耐读,曾揽获多项重磅儿童文學大奖。  本书讲述了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三胞胎汤姆、迪克和哈利,他们一个比一个淘气,争相在最坏的事情上得第一。他们
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也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闻舆论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
[英]奥菲?艾比 著 步凯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1  58.00元  [英]奥菲·艾比  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长大,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学士学位,2011年从华威大学医学院毕业。她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的成员,重症监护医学学院的研究员和英国重症监护协会的理事会成员。目前受雇于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医生培训项目,从2016年9月开始代表英国医学会撰写博客“秘密医生”。  本书探讨了医生工
1概述    随着Ineternet以及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兴起,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进入网络化时期。图书馆随之由以馆藏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变为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现代图书馆。为此,笔者开发了惠州学院图书馆基于SULCMISⅢ系统的读者个性化网络服务程序。本文主要从如何连接SULCMISⅢ系统中的读者数据库开始分析,用具体代码来说明如何设计基于SULCMI
李长江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副研究员,中国税务报记者。已出版专著六部,主要从事中国税制、税史和税收文化研究。  本书是一部讲述明代财政税收的通俗读物。作者以明代十七帝为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了明代由税收财政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变迁的全貌。书中勾画了统治者性格和偏好等复杂因素与赋役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推导出税收演进和王朝兴衰具有密切相关性和高度一致性,揭示了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政
[日]法条遥  1982年出生于静冈县烧津市,日本新锐推理作家、悬疑惊悚小说家。大学毕业后专职于创作,经过6年的苦心磨砺,在2010年凭借小说《论同时两所存在的行尸哲学》一鸣惊人,摘取角川书店主办的第17回日本惊悚小说大奖长篇奖(后改名为《二重身》),由此正式踏入作家殿堂。  二重身(Bilocation),非人却化为人形的怪物,邪恶的存在。据说19世纪初,人类便展开了对二重身的研究。潦倒落魄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