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教育形势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以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学生见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兴趣 情境 容量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对此,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浅谈如下几点。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对学习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行为。所以,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被动学习,没有内在参与学习的动力。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新的事物,只有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与传统教学黑板加粉笔加教材以单一的语言描述为主的教学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鲜艳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片,这些都是学生所喜爱的,能够带给学生愉悦轻松之感,这样使得枯燥的教学更轻松、更愉悦、更和谐,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与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探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行为,而不是在外界强制下进行的,带给学生的是乐趣、是享受,因此,学生会把学习当做一件乐事来完成,真正实现了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二、创设教学情境,化解教学重难点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每一篇文章都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在简单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对某人、对某事浓厚的情感,蕴含着深刻的意境,而这些都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这也正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传统教学以讲述为主,虽然教师极力用语言等来描述当时的情境,以期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情感、主题的把握,但是受客观限制并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多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可以为学生创设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写作背景、风俗人情等,可以使学生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置身于当时的写作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刻了解文章的意蕴与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而不是带着文本走向文本,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可以说字字精练,句句经典,在简短的文字背后是一幅幅优美的景色、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但学生在学习时却很难真正理解古诗,而只是对古诗的基本含义有所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这样能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处境,体会到诗中的人与景、事与物,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诗文的意境,从而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觉得古诗不再难学,古诗学习不仅仅是简单释义,而是有着更为真实丰富的东西在等着他们。
  三、减轻教师负担,增大课堂容量
  (一)备课更高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然而受当地办学条件的影响,教师所能查阅的书籍十分有限。有了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收集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这样减少了教师查阅书籍的时间,使得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新理念,进行教科研活动。
  (二)减少板书时间
  以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都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往往也因看不清、书写不工整,而对知识造成一些误解。有了多媒体,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板书中摆脱出来,课前将所要讲解的内容输入电脑,课上只需进行相应的操作便可以在大屏幕上进行显示。这样,教师在讲解时便可以走下讲台,在课堂内进行巡视,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也不会因看不清而影响知识的识记。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使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的主动探究,也大大增强了知识的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然,教师在运用课件时应切忌盲目追求知识传授的量,而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的语文课上成课件的讲解课,从而使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以教师与电脑为中心,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展。
  四、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认知更加多元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抱着教材不放,既不符合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更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只会把学生限制在教材上、课堂内,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而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跨越古今,纵横世界,充分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与时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教学信息,为学生开拓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更多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信息,这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丰富、知识视野的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观念寓于多媒体教学中,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总结出更多运用多媒体的方法,使多媒体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更有效,学生学得更积极,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兰国玉.语文与多媒体.山西教育:教学,2011(5).
  [2]王富霞.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0).
  [3]黎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下),2012(2).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现代教育装备已经成为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地理学科,天气变化、地理位置等内容很接近生活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装备 激发兴趣 应用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自尊心人皆有之,人都有渴望被尊重的愿望,渴望得到尊重是一个正常人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
新世纪是一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的中小学已经广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新课程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如何教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化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和启蒙阶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中考时的成绩,还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敞开大门。  现代教育
【摘要】刘邦与项羽都有伟大与崇高的一面。刘邦的伟大与崇高是理性的、政治的;项羽的伟大与崇高是感性的、生命的。理性使刘邦的政治生命具有了思想高度,感性使项羽的自然生命具有了情感境界。  【关键词】项羽 悲剧 感性 生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对项羽的思念与悼念之词。在楚汉争霸后的千百年历史中,还有像杜牧、陆游、王安石等文化名人或历史名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