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一支笔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财乞文,作文受谢。文人者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且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惟手中一支笔可作摇晃。衣食温饱,仰仗稿酬支撑,否则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谈钱不伤感情,此商人坦然,文人较之,难以做到。其向来心态高而姿态低,以为卖文为耻,有损气节,付润乃主家自觉自愿行为,通过馈赠钱物,以示谢意。据王楙《野客丛书》载:“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即千斤买赋掌故由来。类似情形,尚有蔡邕作碑受谢、陈寿作传得米等等。
  王勃代笔作文,金帛盈积。韩愈撰《王用碑》,获“鞍马并白玉带”谢礼,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云韩愈生前为人谀墓所得甚丰,“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钱泳《履园丛话》载“白乐天为元微之作墓铭,酬以舆马、绫帛、银鞍、玉带之类,不可枚举”。皇甫湜为丞相裴度写三千字《福先寺碑》,车马之外,得绢九千匹。据《李邕传》载:“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遺,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赵翼《陔余丛考》云:“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采绢三百匹。”司马光奉旨主编《资治通鉴》,神宗赏“银绢对衣腰带鞍马”。

  近代以来,科举路绝,仕途幻灭,不得已由官场而市场,鬻文为生,沽诗买墨,以书申酬,由此文人与职官的关联随之解除。近代报刊出现后,出价购稿,渐成定制。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为此高头讲章频现,学术典籍迭出,客观上也为近现代文学聚集了人才。
  民初,中华书局《中华小说界》创刊,稿酬为千字一至五圆,分四个标准。至于商务印书馆的稿酬,据张元济日记载,胡适为千字六圆,梁启超写《东方觉醒》为千字二十圆。文人耻于言钱的写作观念,有所扭转。出版方也知其弱点,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里扣脂油,遂有就稿酬烦恼发声者,对社方的盘剥行为予以声讨。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时,每期要求时代公司携稿费与编辑费同来,一手交钱一手交稿。后因版税问题,他还与合作多年的赛珍珠分道扬镳。鲁迅辞去公职后,移居上海,收入来源,均在稿酬。1929年8月,鲁迅就北新书局拖欠稿酬一事,聘律师,打官司。老板李小峰图谋在先,自觉理亏,官司不可能胜诉,遂托郁达夫从中调解,协商结果是书局将积欠的1.8万余元,分十个月付清。1930年代,上海有家苛刻书局,发稿严格按实际字数计算稿酬,标点符号忽略不计。既如此,鲁迅便开了个玩笑,为其撰文时,既不加标点,也不划分段落。稿子寄出不久,书局回信:“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从这次起,标点和空格都算字数,和文字一并付酬。”是出版社养活了作家,还是作家养活了出版社,二者之间,利益博弈,相互依存。
  较之风吟雨呻,饥肠叫呼,饭不满腹,见嘲妻孥,张爱玲很是坦诚:“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地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求生存,谋稻粱,作家收入来源,主要靠稿酬。除此之外,手头金钱使之获得社会尊重,也是其保持自由状态、独立身份之必备,由此可以不为权力写作。稿酬是作品商品化和社会化的体现,也激发着作家的创作欲,张恨水便坦言:“我的生活负担很重,老实说,写稿子完全为的是图利……所以没什么利可图的话,就鼓不起我写作的兴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稿酬驱使,市场运作,极尽所能揣摩大众审美趣味,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式的创作方式随之不再流行,粗制滥造、虚应故事者时现。吴趼人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炮走红,1903年至1910年去世前的八年间,出版长篇小说11部,兼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小品随笔,字数在250万字以上。林琴南则在25年的翻译生涯中,竟合译外文小说181部。平江不肖生写《江湖奇侠传》之后,日子突然滋润起来,遂抽起大烟,雇了书童,自己口述,书童记录,小说就此成就。鉴于此,1917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一则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简章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寻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此与陈独秀此前“来稿无论或撰或译,一经选登,奉酬现金”的承诺,大相径庭,也令人惊诧万分,因违背规律,终成一时倒行逆施。
  选自《经典美文》
其他文献
父亲上山的那天早上,暴雨如注,似我们倾泄不止的泪水。按照客家的风俗,老人归山后,要将其生前用过的东西焚烧,于是被子、衣服等与父亲有关的遗物都将化为一缕青烟。唯独那只跟随父亲一生的简陋的木箱子被截留了起来。这是只非常简陋的木箱子,用几块松木板钉成,里面用报纸裱糊了一层,我们兄妹几个打开箱子,本以为里面是否珍藏着父亲珍贵的物品,甚而至于还有我们不知道的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然而箱子里放得满满的是书、奖状
老人院中与母亲道别。老妈习惯性地站起身要送我,但这回我摁住了她:“不要送了,好好坐着。记住,下个月我们就到新的地方去。那地方闹猛,又有熟人。”“好的,好的,我等着。”妈妈满心欢喜地回道,“我总归跟着你。”有首叫《圣母颂》的歌。我妈当然不是圣母,也非豪门大家族里出来的小姐。她平民出身,是回族人,除了和同为回族人的我父亲的结合,成就了我这条嗓子,我总觉着她还是与众不同的。我常惊讶于她那份生活的热情。她
爷爷死得早,奶奶一般很少说到他。只是初一、十五,只是逢年过节,还有就是爷爷的生日那天,奶奶才记起他。奶奶记起爷爷,给爷爷烧很多很多的纸钱,边烧边喊:“耗子皮皮,烧钱给你了;耗子皮皮,你要记着一一捡收呢……”奶奶喊时,一声比一声高,但我分明听见那声音里夹杂着哭腔。耗子皮皮?耗子皮皮是什么呢?我从没问过奶奶,也不敢问奶奶。后来知道,耗子皮皮,是爷爷的外号。就像村子里家家爱叫的“老头子”“老东西”“老家
故乡祖屋后院一片林子里有两棵老柿子树,每到秋天,一树树斑斓的柿叶,在风中呢喃,恣意摇曳,很是养眼。那些熟透了的柿子,一个个红彤彤如大红灯笼满树满枝挂着的时候,也是母亲最为开心的时节。母亲常将熟透的柿子摘下赠与左邻右舍分享,慷慨的幸福和分享的喜悦写满母亲和善的面庞。前年回老家,我和哥哥、姐姐到祖屋看了看,老柿子树仍硬朗健在,只是当年喜爱它们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2006年平安夜的早晨,母亲永远地离
我这里说的村子,应该说还是属于村庄,往年在我们那里靠近长江以北边缘不叫村庄,村庄是北方人的叫法,我们这里喜欢叫某某屋。我家居住的村庄就叫李花屋。其实,在我记忆里,整座村庄也就我一家李姓,其余的有各种姓氏,姓储的,姓彭的,姓吴倪汤的等等。有关这个问题,去世的奶奶和小学教师的父亲也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每一天早上各家各户都是从傲慢的吆喝声醒来的,那声吆喝声,是庄里有声望的倪家三爷的吆喝牛的声音,声音很大很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比如时下流行的打卡行为,打卡读书、打卡跑步、打卡减肥、打卡健身等等。最开始的初衷都是好的,建立一个小型组织,大家一起互相鼓励、监督,设立一个监督机制,最简单高效的机制就是打卡。于是,慢慢地,打卡本来只是一种手段,后来却变成了一种任务,成了为打卡而打卡了。在天气开始变冷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出去跑步了,理由当然可以找出一大堆。但是不得不说,当初开始跑步的初衷,只是
小区门口路边有一辆废弃的面包车,一位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摆了一个修鞋摊,他一条腿残疾,走路得用拐杖。白天,他就在破旧的面包车里为人们修鞋、修拉链,晚上再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屋。不知道修鞋匠姓名谁,只知道他是一个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小区周围时常停着一些出租车,几个司机闲着的时候,就会坐到修鞋摊前,一起聊聊天,开开玩笑。小区里有了一个修鞋匠,也确实为大家带来了方便。女士们的皮鞋整理一下后跟儿;小
假期前带回来一摞书,陆陆续续读了几册。其中有雪漠的、余秋雨的、毕淑敏的,都是时下新书。我翻开《当呼吸化为空气》时,是在一个饭后清晨,一切都很安靜,我却读到了死亡,一个医生死亡前的手记。话题沉重,却引发了我以及许多人的关注。这是一部美国作品,如今网上正热销,豆瓣评价第一畅销书。作品讲述了一个癌症病医生,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心路历程及见闻。此时,他已不是强者,他跟千万亿个患者一样站在了弱势病人的队伍里,
林语堂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什么是读书的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自自然,才能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而“有心情”和“出自自然”的阅读必须是闲下来的阅读。喜歡读书的我包里随时都会揣上本书,闲暇的时候翻上几页,内心便会涌出许多的欢喜。我的阅读常常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早上醒来,上班前的那会工夫,等女儿下课的间歇,出差旅行的舟车之上,麦当劳或咖啡馆里的片刻小憩,假
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一是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清代的清教意识浓,皇城内禁娱乐场所,所以南城,也就是出了宣武门,前门,崇文门,才是花花世界。前门大街以东,也就是现在的崇文区,多匠作。宣武区呢,多戏园子、妓院、商店、茶馆、餐馆、各省会馆;秋决刑犯在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