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练好“读”功。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一是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二是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請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椑斫鈼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
  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句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句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符号论和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一起,构成几种主要的传统语言本质论。本文只是就语言符号论做一简要阐述,但本文却未涉及,历来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争论,仅是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以及系统性等其他特点进行一简要说明,并指出语言符号论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系统性;层级性;多义性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以来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但大多数的语文课堂还是那么没有生气,不能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大多学生却是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他人。学生被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教师也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中,一个又一个地抛出那看似华美的问题。一节课就在这样看似“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了,长此以往让
摘 要:本文以文言文形式就为师之本,以德学为先;为师之根,在于爱学子;为师之法,因材而施教;为师之贵,乃精钻而勤学四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为师者应具备的师德师风。  关键词:良师;为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故国民欲兴,必重师以传道。师者,学高而身正,德善而心仁。以己为表,
期刊
笔者认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或者弱者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大爱,而且是一种交往的艺术。据说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灾区,在一户受灾群众的家门口问这家主人,我能不能进你家看看?笔者能想象出他那种俯下身来同一位普通公民平等甚至谦卑地谈话的情景,这使笔者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文化正在笔者们这片土地上形成。笔者想,作为今天的教师,在把教科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将民主、平等、尊重、自
[摘 要]课堂教学应当重视有意注意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无意注意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调控作用,如何把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间的平衡和转换极为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中的“无意注意”作为一个课题好好研究。  [關键词]无意注意 历史教学 课堂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当今不管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实践上,教师都比较关注理解运用,往往忽视了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听、说和用三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交错进行、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产生障碍,都将对整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呢?  一、聆听花开之声
摘 要: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同民族文化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价值观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历史典故不同等内容。而词汇作为中西方不同语言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將进一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词汇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词汇;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