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建于民国12年(1923年),原名赣榆县立初级中学,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中央部属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学校为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连云港市首批名校。学校以“坚持三个面向、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为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创高标准的办学条件、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如何加强当前高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策略一: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
从管理活动开始,目的就应当以目标的形式鲜明地揭示出来,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有序进行,这样,就能使整个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步调一致,可挖掘人才最大的潜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放大作用、创新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无疑是质量管理,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需要校长永恒地思考。那么,学校管理目的就应当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这一目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明确质量管理目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体系。
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目标是一所学校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师生奋斗的高标,行动的指南。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用质量管理目标去鼓励师生追求成功,营造人人向上、天天向上的竞争氛围。学校在新学年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新学年学校质量管理目标,详细说明学校质量管理目标确定的依据,客观分析完成质量管理目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困难与挑战。学校把9月份定为“质量月”,班班召开以质量为主旨的主题班会,人人发言表态,个个制定目标,把学校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具体行动,落实在每一堂课和每一道题上。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途径。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合适的教育,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根据学生成绩差异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推行了“分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强调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面向全班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在分层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自愿选择原则,家长写申请参加,动态分层,随时换层,分层不分班,不设快慢班,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对分层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上课采用二段式教学方法,类似于以前的复式教学,大半节课面向全体讲授课本的基础知识,小半节课面向中上等学生补充一些较高难度的兴趣题。分层辅导,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安排教师对中上等和中下等学生分别进行集中辅导,长年坚持,从不间断。分层考试,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难度不同的两种试卷,学生自愿选择考哪一种试卷,让学生体验考试的成功感。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分层要求,全面提高。
三是关注教学的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
加强对管理过程的关注与监控,是确保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这样,能让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为此,学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写出质量分析报告,监督师生按照学校提出的目标去努力,促进师生圆满完成学校质量管理目标。
策略二:理顺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实现学校管理目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通常有四个管理层,分别是: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和政教处、年级组和教科室。这种管理模式层次多,信息沟通容易失真,且内耗大,效率低,很容易造成两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尤其是副校长这一职务,上不能宏观领导,下又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管理,只是以校长和政教处、教务处的政策传递人的身份存在。对此,我校大胆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三纵三横”管理模式。
“三纵”:第一层为校长,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的总方向及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是学校的决策层。第二层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各一名,同时分别兼任学校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负责学校具体措施的制定、督导及各年级间的协调,是学校的督导服务层。第三层是年级组长,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执行层。
“三横”:每年级设一名年级组长,同时,校长和两名副校长分别挂靠一个年级,协同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落实,采取三年一贯制,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负责到底。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把管理责任从教导、政教上移到校长室,把管理重心从教导、政教下移到年级组,避免了中间层过多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精力耗散,使各管理层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一定的人对一定的事负责,项项工作有落实。如果把学校工作比作一台戏,校长是制片人,只负责做正确的事,副校长是导演,主持日常工作,各位主任是主角,保证把事做正确。
策略三:摆正管理层的位置
管理主体在组织管理中起决定作用。具体到学校管理,其主体即学校的管理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管理层,是一所好学校的前提条件。所以学校的管理层如何摆正在学校的位置,是关系到学校管理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提出了两个标准:
一个好班长的标准。校长要当班长而不当家长。众人拾柴火焰高,宽容者得天下,学校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要统揽不包揽。集中精力在三点一线:突出特点,主攻难点,善抓热点,关注教学第一线。校长在具体事务上要做到放手不撒手。一把手不放手,下属难放手,一把手一放手,下属成高手。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领导出措施。
校长的权威不是靠权力决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的树立取决于校长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学校教师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广大教师就会被吸引到管理者的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策略一: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
从管理活动开始,目的就应当以目标的形式鲜明地揭示出来,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有序进行,这样,就能使整个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步调一致,可挖掘人才最大的潜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放大作用、创新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无疑是质量管理,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需要校长永恒地思考。那么,学校管理目的就应当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这一目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明确质量管理目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体系。
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目标是一所学校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师生奋斗的高标,行动的指南。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用质量管理目标去鼓励师生追求成功,营造人人向上、天天向上的竞争氛围。学校在新学年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新学年学校质量管理目标,详细说明学校质量管理目标确定的依据,客观分析完成质量管理目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困难与挑战。学校把9月份定为“质量月”,班班召开以质量为主旨的主题班会,人人发言表态,个个制定目标,把学校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具体行动,落实在每一堂课和每一道题上。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途径。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合适的教育,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根据学生成绩差异扩大的实际情况,学校推行了“分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强调有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面向全班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在分层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自愿选择原则,家长写申请参加,动态分层,随时换层,分层不分班,不设快慢班,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对分层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上课采用二段式教学方法,类似于以前的复式教学,大半节课面向全体讲授课本的基础知识,小半节课面向中上等学生补充一些较高难度的兴趣题。分层辅导,利用每天晚自修时间安排教师对中上等和中下等学生分别进行集中辅导,长年坚持,从不间断。分层考试,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难度不同的两种试卷,学生自愿选择考哪一种试卷,让学生体验考试的成功感。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分层要求,全面提高。
三是关注教学的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
加强对管理过程的关注与监控,是确保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这样,能让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为此,学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写出质量分析报告,监督师生按照学校提出的目标去努力,促进师生圆满完成学校质量管理目标。
策略二:理顺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实现学校管理目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通常有四个管理层,分别是: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和政教处、年级组和教科室。这种管理模式层次多,信息沟通容易失真,且内耗大,效率低,很容易造成两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尤其是副校长这一职务,上不能宏观领导,下又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管理,只是以校长和政教处、教务处的政策传递人的身份存在。对此,我校大胆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三纵三横”管理模式。
“三纵”:第一层为校长,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的总方向及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是学校的决策层。第二层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各一名,同时分别兼任学校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负责学校具体措施的制定、督导及各年级间的协调,是学校的督导服务层。第三层是年级组长,全面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执行层。
“三横”:每年级设一名年级组长,同时,校长和两名副校长分别挂靠一个年级,协同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落实,采取三年一贯制,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负责到底。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把管理责任从教导、政教上移到校长室,把管理重心从教导、政教下移到年级组,避免了中间层过多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精力耗散,使各管理层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一定的人对一定的事负责,项项工作有落实。如果把学校工作比作一台戏,校长是制片人,只负责做正确的事,副校长是导演,主持日常工作,各位主任是主角,保证把事做正确。
策略三:摆正管理层的位置
管理主体在组织管理中起决定作用。具体到学校管理,其主体即学校的管理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管理层,是一所好学校的前提条件。所以学校的管理层如何摆正在学校的位置,是关系到学校管理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提出了两个标准:
一个好班长的标准。校长要当班长而不当家长。众人拾柴火焰高,宽容者得天下,学校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要统揽不包揽。集中精力在三点一线:突出特点,主攻难点,善抓热点,关注教学第一线。校长在具体事务上要做到放手不撒手。一把手不放手,下属难放手,一把手一放手,下属成高手。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领导出措施。
校长的权威不是靠权力决定的,不能靠别人授权。权威的树立取决于校长个人的品质、思想、知识、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同学校教师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沟通;取决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种影响力一旦形成,广大教师就会被吸引到管理者的周围,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引导和指挥,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