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从二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安排有略读课文,它以“独立”作为其核心內涵,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既相对独立又与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课程标准》也指出:“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应授之以法,让学生循法而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紧扣主题,瞻前顾后——引导“独立”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现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都是紧扣单元主题,它们跟精课文的体裁、学习内容、写作特色等均有类似之处,和精读课文共同承载了学习及巩固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在教学时应注意做到瞻前顾后,有机融合,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习中习得的基本方法顺利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开始独立阅读。
  如:《5*坚定的锡兵》是语文社S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世界”,阅读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与前面精读课文《大拇指汤姆》的故事内容非常相似:都是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展开的。在阅读方法上《大拇指汤姆》为本文作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我先紧扣单元导语切入的:同学们一篇童话,就像一湾清澈的泉水,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大拇指汤姆的经历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神奇。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大拇指汤姆》的阅读方法:理清主人公的经历(掉进面糊——被吃进牛嘴——被乌鸦叼走掉进大海——被大鱼吞进肚子——和鱼一起被送进王宫),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把学习《大拇指汤姆》阅读方法迁移到本课,引导学生开始独立阅读。
  这样承上启下、前后观瞻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串成一条紧密联系的线,在新旧联系中,学生开始独立阅读。
  二、践行方法,点面结合——实践“独立”
  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文质兼美,情趣突出,是精读课文的训练场,它给学生提供运用精读课文所学方法用于读书实践的机会。但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因此,略读课文教学应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点,就是精读,感悟精彩,引导学生重点推敲贯穿全文的一两个关键问题,以此带动全文的阅读,收到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面,就是略读,粗知大意。
  例如语文社S版第九册《18*月下桨声》一课,课文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本课,可放手让学生运用本组精读课文所学的方法进行“独立”阅读。我先让学生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主要讲“我”买鱼时发生的故事)。在初读的基础上,以“小女孩为什么要把多给的一块钱退给买鱼的人?”这个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女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如“站在门外”“提着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进退两难”“留下水淋淋的脚印”“大声说……”“红着脸说……”“不行不行……”“把头摇成了拨浪鼓”等内容进行品读、感悟,通过精读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小女孩诚实、淳朴的品质。
  这样教学,准确地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巩固单元训练重点,展现了学生习得方法的过程,加强了语言的实践运用,为文本其他部分的学习提供了学法借鉴和迁移的基础。
  三、领悟写法,顺势练笔——提升“独立”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略读课的灵魂在于应用,即要着眼于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所以略读课不能把知识点的落实作为教学重点,而应致力于“用学法”,举一反三,更多地进行阅读和习作。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每一篇都能寻找到“练笔处”。教学时,我们应找准“练笔处”,趁机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语文社S版第九册《8*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儿童诗,诗歌的第2——9小节,都是采用先列举了大自然中的现象及这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的知识或常识的结构。学完这首诗,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又如《16*赵州桥》(语文社S版第五册)一课,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我们可在此处设计小练笔,让学生观察一处有特色的建筑物,以“总—分”段式抓特点描写,在句子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样,将阅读活动与习作训练联系紧密结合起来,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提升学生阅读与习作表达能力。
  四、拓展时空,激活阅读——延伸“独立”
  新课标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走出去,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独立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如执教《30*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语文社S版第九册)一课,接近尾声,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选自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关于这篇小说,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结果。
  生2:我想知道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还有那些称呼?
  生3:我想知道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怎样练成的?
  师:《西游记》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很多,故事也很多,有待我们好好的进一步去研究,希望同学们用我们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课后去读一读这篇小说,好吗?
  生:好!
  师:读书明理,读书益智。读一本好书,就像再跟一个智者对话。希望同学们与书为友,在读一本又一本的好书中,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聪慧。
  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的一个点,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开拓视野。
  略读教学是“用锄头开垦土地,选择最大的一两块土块,再用锄头敲打致细”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对刚接触化学科的初中生来说,如何让他们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
摘要:本文试图阐述在地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变化技能,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记忆,呼唤学习热情,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地理课堂;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字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要求,最基本的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关键词:体验;探究;验证;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标准》的这一理念,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数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
摘要: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领略美感,融情入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用个性化的书面语言外化出来.  中图分类号:H193.6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充的文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离不开真情实感(即实诚),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真正的有效提问,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
内容摘要心理学家罗杰认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是要通过自己的积累内化。作文也一样,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语言积淀以后,在作文中逐渐领悟作文技巧,在写作中逐渐形成写作能力的过程——作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是作文教学的生长点,更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关键词生活经验;习作技巧;语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网络的特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知识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得到的结论是越接近本地知识网络